“他”的5种人生:日本男性也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资本的集中,让日本阶层分化更加明显,早在出生之时,就已经“被选择”了,从兴趣到消费观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图片来源《东京男子图鉴》

图片来源《东京男子图鉴》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数读日本(ID:dudongriben),作者为玉琴。

《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这本书,第2章的后半部分讲的是日本阶级社会下的5大男性的人生选择。当然,三浦这本书所说的男性人赢菜单上的5条康庄大道,不包括啃老族和家里蹲这类,而是一般状态下的日本社会男性画像。

阶层固化的日本,年轻人干劲不足

日本的年功序列和终身雇佣制度虽然在日本社会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但是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社会瓦解,男性原本40岁开始拉开差距的时间节点,被拉到30岁甚至更早。父辈们默默奉献不求功绩,但求无错的在公司一步步升职加薪,最终由公司养老送终的人生轨迹不复存在。

但据我自己的观察和查找的资料,现在仍旧有大部分日本男性还是在走这条老路子:

  • 他们一般20-25岁大学毕业,刚开始的年薪一般为200-300万日元左右,被安插在东京周边甚至遥远的分公司历练,工资每年增个10%;

  • 到30岁升为组长年薪翻一倍,调回到本部;

  • 40岁成为科长被委以重任,年薪再翻一倍,这是决定男性一生命运的时间段;

  • 50岁是人生高光或者人生低谷,40岁成功了就会高成为部长,年薪千万,失败了的低谷的直接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子公司,当一些顾问之类的可有可无的职位,甚至会被劝退,拿高额提前退休金回家颐养天年。

  • 60岁位高权重之后,开始准备退休手续。

  • 65岁,经历退休不适后的蜕变期,但是公司优渥的退休金,让他们成为日本最有钱的一类人,有房有车,没事旅游打高尔夫。

前天那篇文章之后,有热情读者给我反馈,日本整个社会没有生机的原因,就在于这种晋升渠道的收紧。

日本从教授到公司部门经理,各个地方的职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前面的老人没有走,后面的人就没办法补上来。社会结构的固化让年轻人没有干劲,只要是晚辈,就永远被打压,我看到的创业市场也是这种情况,至少是相对于阶层正在剧烈变动的中国来说是比较沉闷的

而且,这也是日本老龄化的弊病,交足了养老金的老年人现在花的钱,是年轻人拿命换来的税收。另一方面,口袋里最有钱的是老年人,90年代投资、上班攒下巨款的老年人享受最高的福利待遇,大家多少是有些心里不平的。

不信你看东京坐出租车的,都是老年人,年轻人都在挤地铁呢。日本的老年护理也是世界第一,高级消费场所老年人为目标受众的也很多,都是有钱闹的啊。

男性内部阶层分化,火拼被提前到30岁

但是情况也在变化,至少,如果有绝对的实力,在日本这个欺软怕硬的社会里,新人如果足够有实力,也会是一路绿灯。

回到本书,作者中提到日本男性阶层分化时间被提前到30岁左右。跟女性人生道路一样,以出世欲望值和生活心态形成的四个象限,三浦展将日本男性面临的人生之路的选择分为4大类,再加上普通职员,共5种:

  1. 年轻有为的精英阶层:younger executive,干劲满满鸡血人生,年轻有为的稳人赢;

  2. 乐活族: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意为以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心态过生活的人;

  3. 不得不上班的挨日子SPA!族:日本SPA!杂志的主要受众群;

  4. 自由职业:没有固定工作,只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这类人。

图片来源于三浦展《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P81,原谅数读日本君手写的丑字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四个维度男性的特征、消费行为和兴趣爱好,强烈建议男生们看一下,了解一下日本的品牌阶层性,女生们也看看,了解一下未来对象所处可能的阶层(开个玩笑)。

1.年轻有为的精英阶层

younger executive,如果要找一个代表,应该就是半泽直树这样的,下图3位都是这个阶层吧。

追求高薪,人生道路从不迷茫,多在商社、金融、IT领域就业,外企人才居多,希望自己创业。实际年薪700—1500万左右(50-100万人民币),生活满意度自测80分的居多,认为自己中产中的中层居多。

消费方面,住宅、家装、投资、旅行投入多,车也多为进口。但是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独有的价值观,喜欢的想要的东西就想要到手。70%的人认为,话题热门商品自己一定要试一下,冲动消费也有,喜欢的东西不会过问价格也会买,奢侈品也是只买一线。对新东西接受快,也会紧跟潮流(就好像国内那群Dyson的家电肯定是会买的人差不多的心态?)

品牌上,六本木的HILLS,港区三井不动产的豪宅,车也是BMW,劳力士、TAG Heuer的表,TUMI途明的商务包、出差也是Zero Halliburton零·哈里伯顿的铝箱子,这些一看就明白,用了不会错的简单物品是他们的菜。

文化消费方面弱,爱体育,但仅限于为了跟上司打交道的社交性运动,比如高尔夫。高尔夫真的是一项神奇的运动,在日本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自己在职场地位的象征,上层商务精英陪上司打高尔夫就意味着升职加薪走在康庄大道上。就跟普通职工下班后去居酒屋跟上司喝酒一样,是职场顺畅的保障。

家庭方面,这个阶层在日本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全部已经结婚了。日本升职加薪除了要时常跟同事上司喝酒,还有一个就是结婚成家。因为在日本传统观念里,只有有个贤内助,才能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也不会轻易离职跳槽,因为需要养家糊口。所以这部分人多会娶一位没有太多想法的乖乖女,实际数据也是,这类人的妻子,46%为短期大学毕业的女性,毕业后稍微干一段工作,就去花嫁修行。55%直接当上全职太太,上篇文章中提到的那些没有迷茫的一心走结婚路线的女性是他们的首选。

个人兴趣方面,不会错的听音乐会,高尔夫、网球、园艺、赛车等,爱看富士台,因为富士台有漫才节目,没有支持的政党,也不喜欢政治。认为跟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时候,希望子女多学习外语,尤其是女儿,73%的人觉得自己一定要让女儿学外语。

2.乐活族

由音译LOHAS而来。LOHAS是英语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缩写,慢生活一族。

这类人高学历,高收入居多(至少500-700万日元年薪),但是出世欲望不高,自我节奏把控很好,工作出色,对第一类精英阶层从内心讨厌。关心环境问题,参与社会活动,热心NPO。这类人还有特色是,妻子学历相对较高,双职工家庭多。

消费方面,一线品牌不是很喜欢,但是肯定有自己倾心的小众奢侈品品牌,烧钱也不心疼那种,对二手书、古董、二手家具十分有研究,对有历史感的东西有偏好,总幻想有一天能住进自己改装的古宅中,所以东京江东区的东云住宅是他们的首选。喜欢的进口车也不是奔驰,BMW,而是捷豹。实际会买的还是环保型的日产March,方块,选丰田普锐斯也很多。

有自己的homepage,注重人脉经营,因为总觉得自己会辞职创业。向往断舍离的生活方式,但是爱冲动消费,话题商品更是必买。除了买买买,大部分时间业余都是参与NPO,沉浸在公益事业中。

3.SPA!族

中下层白领,主要是《SPA!》的受众得到此命名,不勤奋,也不爱工作,才能也不多,但是不得不工作的这类。

消费水平上,奢侈品不会买,衣服一般会看看打折品,西装优衣库的就可以,

高级兴趣没有,御宅族,不太变态的萝莉控比较多。这里必须提一句,传到中国的御宅和日本的御宅,意思发生了严重的变化,日本的御宅是带有精通的意思,到中国就成了家里蹲的意思。比如电脑御宅、邮票御宅、火车御宅,都是在自己的兴趣上花了大量时间金钱的现象,精心研究。这群人爱老虎机,适量赌博,高中时期麦霸居多。

但是因为常常加班,发展兴趣的时间很少。婚姻状况不明显,但是结婚和想结婚的居多,也想有自己的大房子,幻想有一天自己的女神突然出现。

出身方面,郊区和非东京的地方出身较多,但是并不想回老家。感觉这类人跟《三十而已》中的王漫妮是一个状态。

4.自由职业者

日本20-34岁人群中,超过400万人为此类,其中半数为男性。想活出自我,不想成为公司职员,跌跌撞撞到30,也没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的人居多。

收入少,所以消费上衣食住行保持最低标准,二手物品经常买,衣服鞋子等,内衣优衣库买的多。但是自己感兴趣的爱好比较舍得花钱。

第二章到此就结束了。

结语:我最佩服的日本有哪些?

三浦展认为,在日本,第3、4类人群,正在向下流社会跌落。当然,他自己作为市场部负责人,写的调研报告,对消费能力不足的中下层工薪阶层,这样写也无可厚非。

但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三浦展作为一介白领,他的视野和调研能力,语言表达和输出能力,真的很让我佩服。

跟国内不一样的是,日本很多公司有自己研究机构,民间调查团队也很多,一般的公司员工可以做这种市场调研,并能出书,其实是个常态,书店的畅销书,很多都是白领写的。他们涉世很深,比较有洞察力,看问题很透彻,与象牙塔中的我们有很大不同。而且也很敢说,这是社会决定的,没有办法。

日本人的终身学习态度,也是我很佩服的地方。即使升职无望的小员工,很多也会在自己的领域继续深造。60岁考博士,60岁学飞行驾照,70岁开始新的语言学习,是很常见的事情。

日本人的匠心精神其实跟终身雇佣制度也分不开,很多人真的一辈子就只干一件事,我很折服。比如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一辈子就只做寿司,平时都是戴手套保护双手。我认识的教授们也是,一辈子只研究一个理论,一辈子只研究一个人,一辈子只开发一种药,一辈子只做一种包的人,比比皆是。

包括前2篇,虽然书里写的一直是日本,但是大家对比着看,与中国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比如新中产的集体下沉:《有了3P神器,满足6条你也就是个“下流”的人》里提到的教育资源,1978年调查数据显示,小学5年级到初三,每个学生每周平均上2.4个补习班,那时候的日本跟现在北上广深甚至小城市里的情况又有什么不一样呢?父母忙着挣钱糊口没时间接孩子上下学、去补习班,没钱的上不起私立幼儿园,进不了补习班,买不起兴趣班的钢琴、小提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我决定写下去,增加你们的焦虑,哈哈。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