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芯片、智能语音、手势交互以及AR HUD等技术的逐步成熟,过去在概念车上才会出现的智能座舱已成为标配,新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以往布满按键的汽车中控台,已经开始被大屏幕所取代,过去单一的按键和旋钮操作,如今正在演变为语音+手势+触控的乃至眼神的多模态交互,那么到底哪一种方式才是未来的真正方向,这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近日,在仙豆智能组织的《消失的按钮和进击的大屏》主题公开课上,同济大学人车关系实验室研究与项目负责人龚在研博士、小米人工智能部设计总监刘静、仙豆智能用户体验设计专家于吉良带来了他们对智能车舱发展趋势的看法。
汽车智能座舱的三个时代
对比过去十几年智能手机交互的发展形式,汽车智能座舱和人机交互的发展也同样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龚在研博士将其称为1.0-3.0时代。
在整个的进化过程中,首先是功能的罗列,当车辆有了越来越多的功能的时候,需要把它们逐个呈现给用户,然后进入到多感观交互,甚至无负担的交互。
1.0的时代定义为从2000年发展到2012年期间,智能座舱主要的发展就是为了来实现更多的功能,来进行功能的拓展,这个阶段有一些比较典型的特征,包括车内彩色显示屏、出现密集的按键,通过他们来实现一些功能和交互。
2.0时代是多模态的交互,车内会出现更大尺寸的触摸屏,像特斯拉Model X和Model S可以达到多模态的程度,这个时候大家所使用的不仅仅是触摸屏或者是按键这一种交互的形式,语音交互也是这个时代开始出现。
3.0时代开始进入到多场景的智能生态,各种生态功能是不是都是可以通过车内的一些系统,或者是车内的系统和手机的系统相互结合来实现,包括在线升级,像特斯拉的OTA是做得非常有代表性的。
现如今已经进入到智能汽车体验的3.0时代,但是在龚在研博士看来,依旧有很多痛点没有被解决,最明显的比如现有智能手机生态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应用场景,而精细化场景定义将是智能汽车下一步重要策略。
智能座舱更多更大的屏幕在短期内还是一个趋势,当车内的屏幕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大的时候并不是说把更多的信息、内容同时的展现出来,而是注重在氛围的设计和营造上,包括AR+HUD等新技术都是很好的呈现形式。
多模交互如何化繁为简
特斯拉之后,整个汽车产业刮起一股“最炫大屏风”。更有甚者,将原有仪表屏和中控屏合二为一,用一整块大屏满足用户所有交互需求,将这种趋势演绎到了极致。
随着触控大屏日渐崛起,语音交互也越来越多出现在市场各级别车型上。尽管语音的应用愈发广泛,但仍有很多痛点需解决。
小米人工智能部设计总监刘静表示,现阶段车载语音的交互能够帮用户快速完成一些任务和需求,但在识别率、反应速度、语义理解、离线服务、使用指引等方面仍需提高和细化。车载语音的主动交互能力还需要加强。
语音之外,触控、手势、眼球追踪等多模交互雏形开始显现。对车企来说,用户需求的激增导致功能被不断堆砌。但功能越多的背后,用户需求也变得更加随性,HMI设计也将变得异常复杂。
仙豆智能用户体验设计专家于吉良表示,如何化繁为简,考验着车机交互和设计能力。仙豆打造了“服务即桌面”的产品理念,通过小窗口、多任务、快触达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易上手的交互体验,轻松实现盲操。
纵观全球车企的座舱设计,同济大学人车关系实验室研究与项目负责人龚在研博士认为,中国企业在智能座舱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但是创新有余,章法不足。短期内,座舱屏幕仍会变大变多,但屏内的氛围比内容更加重要。
数据驱动下的无屏交互
汽车越智能化,交互就会变得越简单。看似“按钮”与“大屏”之争,实则是用户交互体验的升级之争。但无论如何,所有设计都要符合人的第一性原理——将需求缩减至其根本实质,走进人的内心。
未来,汽车内饰和座舱布局将发生巨变。刘静表示,科技发展推动交互方式呈现多样化和智能化。但考虑到人的习惯延续性还是有必要保留少数,如按键这样与人直接接触的互动方式。因此车载座舱还会有少量按钮持续存在的必要。
龚在研博士也认为,未来按钮不会消失,会以更加简单化、集成化、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大屏将从简单的点触到智能推荐进化。
随着汽车互联网交互的发展,屏幕已经变得越来越大,用户从原来的硬按键加屏幕操作的组合,变成会慢慢地依赖屏幕,这对HMI的设计带来了新挑战。
仙豆智能所提倡的“无屏交互”方案是勇于去做减法,通过快速切换地图、语音、页面,基于数据的智能、提醒、推荐甚至是自动操作,智能推荐使用各种使用场景,在仙豆智能用户体验设计专家于吉良看来,背后的AI算力会非常关键。
总之,面对汽车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到来,无论是按键还是大屏,交互设计的核心逻辑就是减少用户繁琐的操作,让服务和体验更加高效,这是业界共同努力的方向。(本文首发钛媒体APP,编辑/李玉鹏)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