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9月5日,由钛媒体集团及ITValue主办的2020全球数字价值峰会在三亚举办。首日下午举行的“解读新基建”主题演讲环节,通信领域专家宁宇在主题分享时表示,5G并不是4G+1G,通信的升级换代都是由无线、核心网以及终端等共同组成的,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产业故事。我们每一代的通信发展都产生了很多新的产业机会,5G也不例外。
宁宇也提到,5G网络加速了行业连接的数字化进程,但这并不是5G的全部,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始。在新基建之上是云+网+X,云+网+X使得新基建的融合价值高于单一价值,客户在实际当中对融合价值的需求也高于对云、对网等单一价值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运营商或者云服务商愿意提供一体化的能力。
然而,云+网+X是否全面满足了企业自身对数字化的需求?
宁宇表示,这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因为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当中,连接层、数据层、应用层都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所以也需要基础设施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因此,宁宇总结,5G时代的商业成功跟传统的To B是不一样的,只有把数字化、互联网、传统企业客户等的生存模式、发展模式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构成未来可期望的5G数字化新时代。
最后,宁宇也强调,To B其实是一个相对碎片化的市场,在这个碎片化市场,只有企业的生产、运营、营销等各个方面实现了数字化才算是真正的数字化。但是,如何选择在碎片化市场中选择合适的碎片化组件形成高度融合的系统,是现在企业数字化面临的问题。
以下为宁宇演讲全文,经钛媒体编辑整理:
5G大家其实已经讲了很多了,5G到底是什么,我们说5G是通信,信息价值都是围绕着无线通信。实际上5G并不是4G+1G,网络通信从第一代开始都是由产业终端等变化组成,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产业故事,使得我们每一代的通信发展能够产生很多新的产业机会。
5G并不是4G+1G
第一代通信产品的终端是当年的大哥大,那个时候无线通信没有核心网的概念;第二代有了独立组网,核心网的机卡分离的功能使得用户漫游更加方便,所以第一代跟第二代结合之后完成了话音时代的移动通信升级,我们才能随时随地打电话,不受归属地以及话音的制约;换手机的时候把卡插进去可以升级;终端功能机,就是现在的手机也越来越小巧方便。
第三代通信的时候,有了三大制式,有了核心网,移动通信不仅仅可以打电话,还可以进行数据通信。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了用户网的雏形。第四代除了无线,分组域的发展使得技术有能力支持海量数据通信,屏终端演变成了大屏幕终端。
产业故事当中,每个事件的发生、每个事件延展,蕴藏了巨大的产业机会,移动通信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演变过来的。
5G变化在哪里,5G的无线通信确实有三大特性:大带宽、低延时、高速率。5G的核心网跟4G相比,NSA(非独立组网)应该说还是构建在原来的4G网之上的,但是到了它独立组网的时候通信网的底层核心网络已经实现了云化,而且是软件可定义的方式。
也就是说,对于最传统的产业来说,已经实现了物理产品跟软件全部上云,或者实现了软件能够定义到底哪些硬件产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连接功能跟性能。这些都是通过软件方式主导起来的,终端也是跟着行业终端起来的。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切片专网,通过用户属性、行业特性切出一张一张专业的网络,这样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这些是不是5G的全部?
还不是。
实际上,5G不仅仅包含5G专网,还有行业自己做的专网。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来讲是不是说又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讲了1G到4G不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很多新的产业故事,到了5G之后,我们发现真正的新基建刚刚拉开。不管是无线网、切片,还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
云+网+X,融合价值高于单一价值
在新基建之上是云+网+X,云网一体化是未来新一代的技术典范。并不是所有的网络都要跟云分离,云网融合是趋势。应用方面,无论云化也好,SaaS也好,都蕴含着更多行业应用,也面临着更多产业机会。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业应用,显然不是通用性的产品。行业客户跟以前的To C最大差别在于个人客户To C的时候客户永远只有选择权没有定制权,对于企业客户来说个性化需求、差异化的服务标准是必须的。
行业竞争一定不能同质化,同质化就容易形成价格战,通过本身的IT能力跟产业特征,差异化可以通过IT系统实现出来。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里面的单一价值低于融合价值,云+网+X构成的一体化是高价值的,但是如果只提供云、只提供网或者只做应用,企业的诉求无法满足,它的价值就是低的。
如果运营商也好,云公司也好,应用也好,只提供某一项服务,会发现很容易陷入与竞争对手打价格战的窘境,唯一的办法就是怎么样能够让自己实现云+网+应用这种一体化的融合方式,满足客户需求,这种情况下才可能让客户有真正好的体验。
还有一点,要让产品可以低成本、规模化地复制,如果全部都是定制开发,全部都是个性化的定制,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虽然客户很爽,但是开发供应商不舒服。供应商要想怎么样能够把产品化做的更加合理,能够让已经完成的工作可以跨行业复制。这样才能产生产业价值。
所以我们发现云+网+X用户层面的构建能力跟以往会有很大不同,并不是简单的一些内容简单拼装一起可以满足客户需求,需要一些整合能力。
云+网+X融合之后是不是满足了我们本身数字化的需求?我们本身上一层就是生产运营,对To B企业来说不是拉一个系统自己就赚到了。
运营当中需要不断地完善调整优化,我们看到生产运营中间会不断与新的需求发生住来,这个需求既是分层又是分级的。
分层是说,我们要清楚连接层怎么样运营、数据层怎么样运营,应用层怎么样运营。我们的分级随着不同企业的特点有属地运营的,有分层运营的,还有集中运营,以及全球化一体化、边缘运作等等,这些变化方式形成了不同组合,满足每个客户不同的诉求跟期望。
资本市场新的变化跟以前的企业不一样,以前传统的To B企业,拿到行业客户之后,就是投资生产、运营、销售、回款,如果回款大于投资就赚了,这是非常简单的产业链条。但是在资本市场投入之后,发现很多的时候企业并不盈利,但是产业却仍然具有很好的成长性,这样的企业也是符合发展预期的。
投资者投的钱可以被买走,或者企业也可以用新融资方式可以让自己获得成功。因此实际上,5G时代的商业成功跟传统的To B也是不一样的,把数字化、互联网、传统的企业客户的这样一个生存模式发展模式很好的融合一起才是构成了我们本身一个未来可期望的5G数字化时代。
碎片化市场如何提供To B服务?
连接能力包括运营商提供的连接,也会有非运营商提供的连接,像wifi都可以连接。连接之上有平台层,平台不是一个,所有平台都可以做的,因为连接的点不一样的,本身的设置方式不一样的。
这样的一个复杂情况之下会分化成为多个连接管理平台,比如说面向运营商的管理平台,把运营商的能力进行一个映射,然后运营商的一些复杂接口可以上层调用。运营商的底层连接能力直接开放出来让客户调用。
平台上面不仅仅有北向数据应用,也有南向的。这样自动化运作成为可能。边缘计算节点更多的是怎么样把边缘节点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应用能力进行整合而形成了一个我们本身面向连接层面大的平台层。
在本身连接平台之上是云平台,再往上又进行分化。有面向开发者的开发平台;有面向行业数据分析的;还有运营平台,为数字化运营商提供计费受理客户等等基础服务。这些我们看到了行业共性都是平台,平台之上才会有应用,本身这个当中分层非常细致。
再往上大家是不是可以玩应用,应用也是分层分级的,有行业级也有能力级解决方案,行业客户把自己的能力固化下来之后,这种行业应用适合于所有行业企业;能力级的比如说像计费应用,这种能力可以在云上支撑很多应用。
所以这是一个碎片化的市场,经过生产、运营、营销等各个方面的数字化,企业才算真正实现数字化。
实体企业数字化关键点在数字化生产。互联网公司转型做To B服务的企业,都会强调如何帮助企业做数字化营销。还有很多企业自己的营销能力、包装能力比较有限,也会委托这些公司做。
数字化营销能力大家炒比较热一些,还有一个就是数字化运营,今天讲很多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数字化运营,比如企业财务ERP、会议系统等,这只是管理运营当中很小的一部分。以中国移动为例,当年中国移动整个人、财、物的管理,每年投入要20个亿,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现在的To B企业能够在这20亿当中分多少钱?对比来看,对于支撑系统来讲,用友云支撑系统,一年结算营运客服CRM是一百个亿。
单单运营商来讲,中国企业在业务运营之上还有网络运营,网络运营数字化并非我们看到的,客户有诉求把一些功能上云上线就可以,这些远远不是5G时代新基建的成长空间,这个空间大得很。
烟囱不一定是错的,要根据发展阶段选择IT模式
那么,这种情况下,如何构建我们的IT?也有CIO说先把较为痛点的烟囱数据打通就行了吗,但我的观点是,只把关注点放到烟囱上,这个方向就错了。
因为不同的系统,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所适应的IT是不一样,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应所有的所谓的数字化IT模式。
IT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模式,是一个一个的支撑系统,就是业界所说的烟囱式;第二种模式,是集中式,就是打通了烟囱之后,利用一个大平台、一套系统满足所有需求;第三种模式,用组合方式把不同的规则功能点组合在一起。这三种模式其实都会有它的优点跟缺点。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创新型企业在初创型的时候往往做的就是烟囱,因为效率高容易试错,有问题可以马上改,如果本身把一个系统全部放在大厅牵一发动全身,而且这个大平台满足所有功能,客户会不会购买很多不需要的功能模块这个都是问题。
到组装的时候,如果组装设计规则和本身模块的关系非常复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集成成本会有多高?我们上面提到,这是一个碎片化的市场,碎片化市场必然有很多的碎片组件组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融合系统。这个时候可能组合这个系统的成本,比企业自己做开发成本还要高,因为太碎了太复杂了。
要找一个可以把所有的底层信息全部管理到的解决方案,而且还要很熟悉业务,用几百个几千个组件拼接,理论上用这种方式所有的业务都可以组装完成,但是实际上你又能够用多久呢?所以我们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所谓最佳实践,每个企业在你成长过程当中都会有适用的模式。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宁宇老师干货满满,在业界也是导师级别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