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文娱产业观
上周,《以家人之名》完结。相比影片的戏剧性,豆瓣评分也相当戏剧。
开播后,7万多人评价,它维持在8.6高分,观众把它的亲情线视作中国版《请回答1988》。但是,剧情步入逻辑与诚意欠缺的爱情线后,口碑急转而下,如今评分跌至7.0。
高开低走的评价,证明了中国观众对于中国版《请回答1988》的期待与遗憾。
影视市场,对此自然早有反应。2019年,腾讯影业备案拍摄中国版1988,取名为《相约九八》。
其实,早从2017年开始,就有作品上市时紧蹭1988的热点。尤其是《我在未来等你》、《我们的青春期》、《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如此可爱的我们》等片子,从宣发到剧情,都不难看见1988的影子。
奇葩说的官方账号“东七门”,写过一篇文章:媲美《请回答1988》的国产剧,我们早就有了。文中将《父母爱情》堪比1988。评论区的评价也呈现两级分化:有人夸它就是那个温情而美好的诠释,甚至用“专业视角”来分析《父母爱情》足够好。但也有人直接撩话:硬捧有点尴尬。
连谈媲美都会被网友认为的《请回答1988》,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它为什么可以成为一种评价体系?
1、1988式评价体系究竟是什么?
在《请回答1988》封神以前,很多人谈起韩剧,还停留在《蓝色生死恋》、《加油!金三顺》、《大长今》等风靡国内的作品。
2016年1月,1988大结局,随后《太阳的后裔》开播,成为当年国内认知度最高的韩剧。
可是今天,人们对《太阳的后裔》的印象停留在了宋仲基宋慧乔的婚姻新闻中,对1988却怀有“朝圣之心”。
在豆瓣上,有一个帖子为《豆瓣9.0+电视剧排行榜》,其中韩剧《请回答1988》名列第一。超过57万人评分,接近9成给了5分,总体保持9.7分高分。在韩国tvN台播放完美结局时,以19.6%的收视率创下韩国有线电视自1995年正式开始以来的最高收视记录。
请回答系列,尤其是1988,预示着韩国青春剧终于走出了“车祸、癌症、失忆”的框架。反观国内,当时的国产青春剧却还处于“疼痛文学”阶段,以郭敬明为首的青春电影导演拍摄青春文学作品。
很长一段时间,观众也被迫跟着经历“自杀、流产、疼痛”的青春回忆。这种刻板摸索意味着,很多人压根无法从作品中找到自己的青春回忆。
1988从生活细节和情感体验中破局,回归生活本真,呈现出家庭琐碎与青春懵懂,给了国内观众一击:原来家庭片&青春片,还可以这样拍。
在1988以后,我们也有过一些有效的努力。比如,曾经在小范围引起热议的“振华三部曲”。学霸也好,学渣也罢,年轻的生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与回忆,加强了观众对国产青春剧“1988化”的信心。但它们基本上停留在对初恋、爱情、友情的懵懂摸索,哪怕有了人物刻画,也缺乏代际关系探讨,没有在时代发展中裹挟前进的社会深度。
1988式评价的关键词是:代际话题探讨(聚焦家庭关系)、人物形象刻画(关注细腻情感)。这也是为什么,前11集播出时,《以家人之名》在赚观众眼泪时,可以获得高评高赞的原因所在,观众认为自己看见了关注生活、关注人物的关于原生家庭对于人物性格与成长关系的探讨。
他们愿意给予这种看见,一种高分的评价。甚至,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用高分去引导国产剧,朝着1988的方向努力。
2、为什么我们执着1988式作品
1988式评价的2个关键词,再换个更熟悉和易懂的评价方式,就是人们常说的:不逃避、不庸俗。不逃避社会中的矛盾,不逃避生活中的责任,不庸俗地将人物刻板化,不庸俗地情感极端化。
不落俗套,是一个高阶评价。因为人们很难定义,在今天这个节点,什么是俗套,如何做到不落。所以,当看见1988式的成功与风靡后,也不排除“跟风心理”导致的“封神”。于是,中国观众开始疯狂执着带有1988式基因的作品。
百度搜索“中国版1988”,有18500篇资讯。
2017年大V硬蹭2014年作品《父母爱情》媲美《请回答1988》;年中,《我们的青春期》立项,引发了关于1988版权的激烈讨论;
2018年宣发说中国早已悄悄拍出了中国版1988——《我们的四十年》;
2019年,又一部悄悄拍出的中国版1988开播——《我在未来等你》;同年,腾讯影业立项正式翻拍1988为《相约九八》;
2020年,是1988在中国的大丰收,数部作品都被打上了1988的烙印——《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如此可爱的我们》、《以家人之名》。
知乎上有网友吐槽,哪怕我知道它不行,我还是想看完,谁让它冠了个中国式《请回答1988》呢?观众的投入,让国产剧在蹭热点的路上一去不回头。
观众执着是因为当前的国产剧市场,的确佳作欠缺,且平凡人追求平凡生活的呈现,本该是常态,而非稀奇。
市场执着是因为开播5年,1988是连韩国市场自己都未打破的神话,在中国市场的评价称得上“盛级不衰”。
可这些都不意味着,我们真能拍出1988式的作品。
3、为了1988,国产剧做错了什么
既然拍不出,要不我们就翻拍?这是国产剧的神奇逻辑。
所以,有了2017年陷入翻拍疑云的《我们的青春期》。从立项开始,与1988高度重合的剧情介绍、人物设定让它带着中国版1988的名头招摇过市,赚足了关注。
开播以后,却因为人物演技、剧情设定等与1988期待严重不匹配,导演、演员下场直言自己不是翻拍,又当又立让观众反感。
腾讯影业备案翻拍,更名《相约九八》,号称5个月拍完,可1年半过去了,了无音讯。虽然今年疫情让行业停摆,可国内的市场,始终没有沉下心做好作品的创作环境。
为什么翻拍总是无法超越原版?
原因很多。但原版既定的社会背景、翻拍剧创作的创新与连续性、观众的原版情节都是无法跨越的障碍。
日韩与国内的地缘和文化接近性,使得日韩作品成为国内翻拍剧的首选。市场已经在“神剧”基础上选择翻拍了,可为何还落不了地?本质在于,哪怕再接近的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国情差异。这种差异会体现在电视剧题材、社会价值观、制作流程,甚至是演员表演上。
如果只是照搬照抄,水土不服是必然的。如今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中打开困局的吴昕,当年也曾在翻拍剧《深夜食堂》中饱受嘲讽。
剧本再好,拿来主义都行不通。
翻拍剧的另一个难点在于,如何保证作品创作的创新与连续性。观众共鸣的桥段,咱们学不学?学不好,反成东施效颦;可不学,如何体现经典作品的经典之处?在遵循原作与创作新意之间矛盾徘徊,以至于翻拍剧既丧失了原作的韵味,又未能创造新的灵感。
于是,被贴上山寨的标签。
经典作品翻拍,是为了传承经典。但为了热度、资本、炒作的劣质翻拍作品,只会透支观众对经典作品的忠诚度,无法达到重温时代记忆的预期。
对于原著党而言,经典作品是心中先入为主的“白月光”,后来还想居上的翻拍版本自然要百般挑剔。
但市场上的翻拍剧,有时候连“狠狠挑剔”的机会都不给观众,常常是随便一看,就漏洞百出。观众得出“翻拍难出精品”,也是情有可原。
观众,并没有想象中容易讨好。旧瓶装旧酒,一品就知道。
4、国产剧对标1988,还缺点什么
所以,如果真想产出1988,最要做的就是逃离1988。
所谓的中国版1988,人物、情节都要统统抛却。
沉下心,去关注一些真正值得对标的东西:文化与社会价值、现实的复杂关系、真实的情景再现。
演员的表现力,这里不作赘述。逃开流量魔咒,追求实力演绎,是国产剧未来很多年都需要坚守的方向。
1988除了我们看见的亲情、友情、爱情3种情感的深刻讨论,还有太多关于温情儒雅、崇贤尽孝的韩国特色与汉城运动会、荣誉退休、政治运动等韩国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文化与社会价值。
人的情绪是多元而复杂的,仅看见情感的涌动,很难牵动每个人。
1988最让观众供应的是,它关注现实但不黑白对立。
现实生活是柴米油盐,也是梦想奋斗,生活里有白天,也有黑夜,但不是非黑即白、跌宕起伏。相信我们看剧时,都曾有过怀疑:别人的生活都是如此高光吗?电视剧里的相遇都是如此戏剧吗?为什么他们的情感可以来去自如?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早已不能解释现如今国产剧的“戏剧冲突”了,抛开戏剧冲突讲故事,还能平铺直叙、细水长流,才是1988的真本事。
影视作品往往通过情景再现吸引观众的沉浸式体验。1988关注意境和符号建构的真实,它可以带领观众穿梭岁月却不至于产生心理隔阂:德善是汉城奥运会的开幕式举牌手、她的父亲经历了那个年代经济危机下的“荣誉退休”、80年代的影片与明星穿插其间,为观众营造出了真实的时代感。
而最让观众无法给予所谓的中国版1988好评的一大原因,正是国产剧的敷衍。
上世纪90年代的国人,可能住在清一色的人造仿古街道旁吗?他们的衣服可能崭新地如刚熨烫过吗?那些美得各异的年轻人脸上,看得见玻尿酸和尖下巴吗?
这些20年代的审美,无法让关注走入90年代的剧情,更别谈带入情感了。
翻拍是一种影视创作方式,但国产剧必须拥有原创的能力;舶来之品有其优势,也不能忽视自身的国情与受众审美。
1988非常好,但再拍一部1988没有意义。
相反,深究1988所延伸出的评价体系,用人际关系探讨与细腻情感刻画去督促中国影视市场拍出真正媲美、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才是我们执着中国版《请回答1988》的全部意义。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父母爱情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和请回答1988讲的不同事情,但请不要依据个人口味踩父母爱情。谁说中国没有拍出好的1988类作品,中国台湾的俗女养成记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