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产业家,作者 | 皮爷
宋凌云的表达很自然。
“为什么要转过来?因为它跟产业的联动太多了,乘车码从C to B的角度,哪怕是纯B的解决方案,都跟产业联动非常大。”电话另一边,他告诉产业家。宋凌云是腾讯公共交通业务的总经理,也更是这次架构调整的最直接观察者。
焦点围绕在乘车码最近一次的架构调整。更准确的消息是,今年3月,乘车码被正式从FIT金融线划分至腾讯CSIG事业部,真正成为腾讯产业互联网“独立团”的一员。
这似乎代表着某种信号,腾讯开始聚合全部出行力量,以乘车码为C端先头部队,从组织架构层面打“团战”。
关于腾讯乘车码,人们并不陌生。大众最新的一次认知来自疫情,表征是它联合各地交通局,以乘车登记码的形式记录人员出行轨迹,覆盖公交、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助力了大交通防疫战线的搭建。
但若沿着这条线向前看,或不难发现这款仅上线3年的C端产品一些原有标签:如用户数达1.5亿,如已然覆盖29个省份直辖市,再如其也已经成为众多智慧城市的出行首选。
腾讯产品力显然被再次论证。不过不同的是,和微信、QQ等底层逻辑为C端的明星产品不同,乘车码的原生驱动是如今腾讯大步迈进的另一面—TO B。甚至一个更精准的定位是,在乘车码产品上,体现出来的的不仅是沉淀的C端产品力,更是“930”变革之后产业腾讯的B端路径。
“拥抱产业互联网”口号两年之后,新战场上的腾讯,正在重构护城河。
01 “一次平移”
“原来是独立团,现在是集团军。”对于这次“平移”,宋凌云给出一个颇为形象的比喻。
更具象的理解是,从FIT金融线到CSIG to B战场,乘车码团队要接受的不仅是面向对象的变化,更是基于CSIG内部的产业协同。
面向对象的改变容易理解。“我们原来是面向C服务端,现在则是要把一些重心偏移到B端的运营和管理能力提升。之前是只服务于老百姓的,现在乘车码的有些能力是可以服务B端用户,如行业解决方案、管理能力和运行效率的提升。”
可以看作,这次平移体现在明面上的信号,恰是乘车码“战略方向”的转变,即从在C端产品既有定位的基础上,释放并强化团队本身的TO B属性,成为腾讯智慧交通TO B侧的“长矛”。
从另一方面看,这次“平移”的驱动也恰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我们现在更多谈到的是新基建,5G建设、AI智能、大数据,智慧城市的最大一个表征就是智慧交通,它等同于一个主动脉,这个大场景中需要的是公共交通解决方案。”宋凌云说道。
从更现实的角度来看,只有乘车码与CSIG实现业务上协同,才能产出足够适配出行产业的解决方案,在满足趋势要求的前提下,分得更大的蛋糕。
焦点仍聚焦在与CSIG团队内部的协同。
“到CSIG之后,我们发现跟大出行结合的非常紧密,跟地图的能力,跟车联网的能力,跟大出行的能力,包括跟LBS的能力,跟云的能力结合的非常紧。”宋凌云告诉产业家,“从C往B走,这种产业联动和我们整个CSIG底层能力的互动非常重要。”
基于此的一个大背景是,在CSIG内部,腾讯已然建立起完整的智慧出行框架。
早在2018年11月,腾讯就发布了智慧出行战略,整合车联网、地图、位置服务、汽车云、自动驾驶等业务,同时协同AI、内容服务、微信等生态能力,面向汽车行业提供一体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此次“平移”恰可以理解为,是腾讯对乘车码TO B路径的深度“加持”。即在复合的底层架构下,乘车码可以通过对不同产业组件的排列组合,更快更高质地打通TO B“任督二脉”。
强化的显然不仅是TO B,更是固有的C端属性。“好比我们在地铁里面看到的是一个人脸识别,其核心算法的支撑就来自于优图。”宋凌云表示,“优图会把产品的算法和能力作为一个底层的能力,提供给我们。”
显然,这次平移给乘车码带来的是双向“补贴”。在内部,强化固有的产品形态,以具备更强的业务输出能力;在外部,与腾讯大出行生态紧密结合,更高效地构建自身的TO B方法论。
一份疫情之中的成绩单是两者融合的侧影。“2月份我们日均刷码的用户数下降超过95%;随着4月份开始疫情的缓解,数据逐步好转。到8月份的时候,我们整体的活跃用户数接近疫情前的水平,同时我们的月活跃账户甚至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峰。”吴镇权表述,他是腾讯乘车码的核心产品负责人。
在他看来,利好数据曲线上扬的一个重要因素,恰是“乘车码在公司整个组织架构的优化”,“从纯支付的工具延展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流程的出行服务平台”,这种底层驱动逻辑的改变加速了乘车码在疫情期间的回暖。
基于此,有意思的总结是,乘车码的这次“平移”锚定的不仅是战略层面的长期转向,更落地在产品侧短期的“立竿见影”。
02 “慢下来,潜下去”
一个现象是,乘车码正在变得更“慢”。
落地城市是最直接体现。“单纯从接入数据来看,我们的速度是放缓的。”宋凌云告诉产业家。最新的数据是,如今乘车码的接入城市已经超过150个。
横向放缓的另一面,是纵向变“深”。“以往在FIT金融线追求的更侧重于交易笔数,现在我们追求的更多的是整个体系的联动。”
宋凌云举了个例子,“之前乘车码和地图是两个不同的事业线,联动有一些,但会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行考量,但现在架构调整后,我们以整体性的角色来考虑,对于城市的接入会一分为二,一分为三。”
这恰是如今乘车码的接入逻辑。即针对不同的城市采取不同的接入方案,在考量城市是不是适合接入的同时,更会根据城市情况和接入成本考虑是接入乘车码“实时公交、地铁、公交以及建立联动”等功能的全部还是局部。
更明显的变化在乘车码的考量“尺线”。“在支付笔数之外,活跃度成了现阶段我们更看重的一个产品指标。”宋凌云告诉我们。
与新“尺线”对应的,是对确定接入城市的更深层次服务。据了解,除了行车前的线路规划,腾讯乘车码还会以智能推荐系统为中枢,为用户提供更细颗粒度的线路规划和到站提醒。
“比如怎么换乘,再比如你可以从哪个站口出,甚至我们还考虑把地铁和公交的一些福利放进来,增强用户乘车后的体验。”
可以理解为,如果说之前对于接入城市的切入点仅是“乘车中”,那么如今乘车码对“接入”的定义已然放大至“乘车前、乘车中,乘车后”的出行全链路,从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增强用户粘性。
“未来我们还会做周边商圈、景区的推荐,以及‘最后一公里’出行工具,像网约车、共享单车的接驳联动。”吴镇权表示。
能看出,这也恰是乘车码可以撬动商业价值的支点所在。即在用户的刚需范围内,满足其全品类的出行需求,通过联动外部场景产生“不刻意,不打扰”的商业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商业化的态度上,乘车码体现出一贯的“腾讯风格”。“商业化是需要考量的东西嚒?是。”宋凌云放慢语速,说道,“但不是第一位的,更应该找到商业化和服务之间的一个平衡点。”
一个具象的比方是,企业发展业务,恰似行军打仗,既要能急行军,又要会稳扎稳打,既要看得清远方烟火,还得会计算兵马粮草,步步稳妥,才能攻敌制胜。
03 “TO C,更TO B”
如果给现在的乘车码一个标签,最恰当的当属“B+C”。
“2017到2018年我们主要是打基础立标杆,建立标杆城市;19年是业务层面全面铺开,包括现在的150个城市;今年乘车码主要任务是做大B端。”吴镇权说道。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更像是一个从“0到1再到N”的闭环进击路径,即通过C端的技术能力,配以如今腾讯TO B侧的产业生态,进而构建“B+C”的综合打法,而后通过双端的数据互通反哺,近一步强化乘车码的产品能力。
客观来看,在B端战场,乘车码已然具备明显的优势点。“和NFC包括实体卡相比,我们不用线下开卡,而且能提供的不仅是线上扫码服务,更是实时公交,到站提醒等一系列综合出行服务,也更符合用户使用习惯。”吴镇权表示,“我们打的优势不是支付那一个点,而是全流程的服务。”
乘车码被选择的原因还不仅如此。更可以理解为,在加入CSIG之后,乘车码提供更是基于腾讯出行框架下的全部出行基础服务,而这产业的功能组件更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无限拆分重组。
已有案例率先落地。据了解,在去年和深圳地铁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共同合作定制化开发了“老人刷脸乘车”功能。
“以前公交地铁老人都是可以凭老年卡刷卡乘车,但是因为很多老年人没有老年卡,或者很多其他中年人冒用老年卡,这种很难做实名校验。老人刷脸乘车既可以解决老年人免费乘车的问题,同时还保障了刷脸的正是实名制本人。”吴镇权说道。
不难看到,尽管外在始终是C端驱动,但乘车码的TO B业务却在水下早已悄悄运转。
但能够看到的是,乘车码如今的进化点已不仅仅在业务,更在架构。据了解,在乘车码内部,解决方案中心被正式推出,“我们不仅服务原来的地铁、公交业主,现在的服务对象更面向交通企业和它的监管单位,如交管局等等。”对于新业务线的定位,宋凌云解释。
他还有一个形象比喻,“有点像造楼,客户要求的东西腾讯能做的会自己做,不能做就交给合作伙伴做,我们发挥的就是一个总包的角色作用。”
更具象的解读是,C端驱动的乘车码更等同于腾讯TO B的新“先锋队”,其背后携带着的是腾讯对于产业、产品、C端、B端的全部理解、积淀和生态布局。
04 “码”上零边界
一个码,一张图,一朵云,一个ID。
浓缩的四个词,恰构成了腾讯在产业互联网侧的核心主线,而乘车码则是可以看作是融合四个词的具象产品。
对于乘车码的未来,宋凌云有自己的认知。“现在我们可以说是在做交通的主动脉,包括海陆空的全部场景,后面肯定会进入整个出行生态的微循环,也就是服务跟着人的出行走。”
在他看来,如今乘车码的功能是在打通出行领域的“任督二脉”,之后会延伸至用户出行的每个场景,以MaaS的模式进行无缝接驳。
“这也是来到CSIG之后更清晰的感受,就是用户连接。未来的设想是可以以乘车码作为基础ID,向各个场景延伸,以出行领域为圆心去切每个细分的生活场景。”
可以理解为,乘车码恰可以作为整个出行领域的基础ID,以此为点可以串联并盘活全部MaaS出行的服务环节,“现在我们就在做一些定制班车,定制线路的尝试。”宋凌云补充道。
显然,不论是乘车码产品本身,抑或是其团队,都在以“零边界”的方式推动产品在“B+C”端出行场景的迭代。
客观来说,乘车码是极具“腾讯TO B”特征的C端产品,不论是其最核心的C端驱动,还是与生俱来的TO B/G基因,都是在过去两年的腾讯产业路上,足够惊艳外界的价值点。
而对于腾讯而言,乘车码这款产品的意义所在,除了作为一个新增的B端前锋的角色,更大的价值点在于,腾讯能从中找到自身C端高地与产业结合的绝佳平衡点。
在采访过程中,一个细节印象深刻,在谈及接入城市的细节时,宋凌云告诉产业家,“腾讯允许接入乘车码小程序,允许只接入微信支付,也允许城市自己做一个微信小程序接入乘车码。”
这恰印证了外界对腾讯的那个评价——“腾讯永远是开放的。”而更微妙的思考是,当这种开放在B端新战场被再次感知的时候,也恰代表着腾讯的产业护城河,已然高筑。
透过乘车码,我们能看到,不论在C端还是B端,腾讯,显然依旧是那个腾讯。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