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新一轮制造产业逐步发展兴起,“智能制造”正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基于AI、5G、IoT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关键技术。“工业4.0”时代正悄然临近。
有一家机器人领域的初创企业也希望追随“工业4.0”。它们的产品将传统工业机器人智能化,以“自适应”特性模拟人基于力觉的手眼配合,实现机器人技术的新突破。
这家公司就是Flexiv非夕科技。(详见钛媒体前文:《斯坦福团队、两年融资1.5亿,可潜入深海的机器人就诞生在这家神秘公司》)
此前,钛媒体App介绍过Flexiv这家公司。当时Flexiv还处在创业初期,旗下自适应机器人Rizon拂晓即将亮相。如今,拂晓自适应机器人已实现量产,核心技术从前期研发,转换到市场环境中。
自适应机器人如何实现商业化?与竞品相比,拂晓自适应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近期,钛媒体App与Flexiv联合创始人、首席产品官兼CEO王世全对话,探讨当下自适应机器人技术核心以及Flexiv在商业化方面的计划与探索。
王世全对钛媒体表示,尽管现在“工业4.0”还未全面实现,但Flexiv希望成为“工业4.0”时代中的一员,解决掉现有“传统工业机器人局限性”和“柔性生产”的问题,实现与传统技术的互补,帮助传统企业升级改造,深度布局“智能制造”,一步步成为“工业4.0”时代下的核心服务商。
来自硅谷的“自适应”智能机器人公司
Flexiv成立于2016年,主要专注于研发、生产集工业级力控、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的第三代自适应智能机器人。核心创始团队来自斯坦福大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兼CEO王世全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仿生与灵巧操作实验室。
目前,Flexiv已在硅谷,上海,北京,深圳,佛山等城市建立办公室,全球团队成员超过180人,其中有50%的研发人员来自全球顶尖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Flexiv完成A+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达1.5亿人民币。投资方包括金沙江创投、高榕资本、清华研究院、真格基金、MFund魔量资本、顺为资本等。
去年7月,Flexiv旗下首款机器人产品Rizon拂晓正式亮相。
如头图所示,在上周举行的第22届工博会上,Flexiv展示了拂晓自适应机器人的最新技术和应用进展。通过托盘可在小球上面实现自适应扰控,靠手臂力觉完成感知、控制和平衡操作,引起各方围观。
经过一年的技术打磨和产品迭代,Flexiv对自适应机器人系统各方面进行了提升。其中,机器人打磨与组装类应用部署系统已经基本完成,AI引擎架构完成,已开始赋能更多应用。
王世全告诉钛媒体App,如今拂晓自适应机器人在整个产品的综合性能达到领先地位,内置更多性能较优的传感器,让整个手臂关节可以对外力形成高精度和实时感知控制。无论是在系统成熟度上,包括一些各项的性能能力,以及系统方面,拂晓机器人均有大幅度的提升。
由于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踩过很多坑,Flexiv更加依赖自研。王世全对钛媒体App表示,在机器人的本体设计、伺服驱动,与核心传感器部分,主要由Flexiv团队自主研发,并未依靠进口,而其他主要零部件大都是国产定制化组件。从产品研发到组装环节,拂晓自适应机器人的整机零部件在产业链中的国产率超80%。
“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国外专利已经失效很多年。过去五年里,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不断进步,目前已经发展出了一批比较可靠的,在工艺生产和技术迭代层面很不错的国产供应商。我们优先选用国产的,其实更加能够适应外界的一些冲击和影响。”王世全表示。
“通过核心技术的变革,利用底层技术去支撑机器人产品研发,突破地域层面的限制,或能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崛起,提供全新的思路。”
以应用带产品,一站式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
王世全认为,有别于其他传统机器人公司,从产品研发到组装环节,拂晓这款自适应机器人本体只是Flexiv研发的一部分,自研算法、操作系统、机器人方案设计等系统集成部分皆是Flexiv的核心竞争力。
他强调,Flexiv卖的不是硬件产品,而是一整套解决方案。Flexiv更希望为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基于自适应机器人系统的整体、创新性服务。
“我们想要卖的是一整套工业机器人产品服务(解决方案),而非单卖零部件,或是出售‘机器人硬件产品’。算法、操作系统等软硬一体化、及匹配自适应机器人优势的工程方案设计是Flexiv的核心竞争力。”王世全对钛媒体App表示。
“其实我们现在是面向客户价值方向出售产品的。我们不是单纯就只卖一个机器,然后客户就去自己使用了。我们更多的是,从研发到部署给客户,且可以进行后续优化,利用设计方案尽可能提升‘自适应机器人的价值’。”
“我们在给客户交付机器人的时候,一般会把整个机械臂,包括一些工具、软件编程等都一次性交付到客户那边。接着,我们会去解决一些实际场景需求,在设备层面、品质层面进行优化,整体方案报价相比单机自然更高一些。我们一般会根据客户不同需求,部署相应的系统应用,然后对于这种设备采购设置一些回报周期,最后根据相应的价值匹配程度进行报价,实现不错的整体性价比。”
在核心技术上,相比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技术,拂晓自适应机器人系统以模拟人的方式,通过力觉控制系统,结合AI视觉及深度学习技术,内置更多的传感器,更好地感知工作环境,检测碰撞,在复杂环境下进行有效定位,拥有智能、可靠、抗干扰性强的工作能力。
王世全表示,拂晓自适应机器人的“大脑”是一个层级式的人工智能系统,用力觉引导任务,深度融合力觉及视觉能力,以模拟人的方式在不依赖精确记忆的前提下实现实时调整自适应,从而完成大量传统工业机器人难以执行的任务,例如曲面打磨抛光、软性材料表面处理以及复杂插拔装配等。
另外,王世全强调,“自适应”并不是指一种新的算法,或是某类技术的名称。在拂晓自适应机器人这款产品上,“自适应”是该机的自身特点。
“我们机器人核心特点是,它对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误差和不确定性,拥有一个很强的适应性能力,所以我们会在各个维度上做具体的技术定义,围绕对位置误差容忍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智能可迁移等特点的具体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和量化,从整体来看,我们称之为‘自适应机器人’。”王世全表示。
王世全告诉钛媒体App,市场上的传统工业机器人,一旦在视觉、传感、实际工况、周边配套、来料品质等方面有些许偏差,就会导致机械精度和操作工艺达不到工作任务要求。但Flexiv研发的自适应机器人系统与技术,在控制系统、AI技术以及视觉等方面拥有较强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目前,拂晓自适应机器人硬件已实现量产,后续将在软件系统层面上实现更新迭代,提高整体智能性和工艺能力,更好适应不同场景和应用需求。
未来我们将配合整个智能制造生态链做同步提升,增强机器人的整体执行任务能力,在整体方案层面有更高价值的输出。”王世全表示。
“我们的产品目标是实现机器人系统中的通用化,配备模块化工具去执行不同任务,针对不同行业,通过持续的软件升级更新的形式,不断完善整个机器人系统。”
看中增量市场,年底将发新品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自动化生产转型升级需求十分迫切,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发展最为迅速的市场。
王世全认为,工业机器人领域还存在广阔的蓝海市场,拂晓机器人主要针对增量市场的探索和开拓。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工业机器人整体密度已经超过200台/万人,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仅140台/万人,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这显示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仍拥有巨大的增量空间。
王世全表示,Flexiv致力于实现传统机器人不适合或难以实现的新的应用,并非要替代现有技术,两者更多是互补关系。
“我们更看重技术互补性,希望在非记忆轨迹、持续性接触、需要精细化操作等应用场景中实现商业化,开辟新的产品路线和特点,实现技术互补,产生更大的价值。”王世全表示。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一般都是‘非标加模组’方式自动化完成工作,而我们是用‘仿人’的方式去执行任务,在一些柔性化生产、大批量需求的情况下,拂晓自适应机器人具有一定优势,以高性价比提供给客户,实现通用性、高复用率、低部署和低维护成本。这是我们的价值点。”
王世全向钛媒体App透露,Flexiv已经把拂晓自适应机器人部署在3C电子、汽车制造两个领域,预计年内完成百台套以上的生产。2020年底,Flexiv将发布新的负载更高的工业自适应机器人,以及面向自适应机器人应用的全新软件操作系统。
王世全强调,Flexiv致力于研发和应用最先进的仿人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让机器人拥有人的通用基础能力,最终赋能全行业,这是Flexiv的终极目标。(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林志佳,编辑|赵宇航)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