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EDGE文章详情页顶部

姜子牙,封神容易赚钱难

我们缺的不是宇宙,是人和方法。

文丨有饭研究

作为一个古玩和古神话爱好者,我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里初见《姜子牙》时就有一问:

一部拍姜太公的电影,在开机和杀青时,剧组拜神是拜关二爷、李隆基,还是直接拜太公?

如果按能力值算,太公算是中国古神话第一高大全、神界纪委书记,驱邪祟霉运,还监察各路神仙。

“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拜太公当是性价比之最。

仔细想呢,又不成。

“成神”之前,“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棘津”——哥们儿混到70来岁还宰牛卖酒,将将吃饱,实打实一个商业废物。

让奔着“神话宇宙”大市场去的彩条屋和程腾、李炜们拜这种暮年才脱贫的老哥也不像话,让人头大。

所幸,后来事实说明科学比玄学更重要些。

在电影,尤其是动画电影这块儿,如果方法、体系不达标,拜什么神都无用。

《姜子牙》没赚够

认为《姜子牙》失败、没赚够的人似乎不在少数,在有饭聊过的5位院线、影视口媒体、动画制作、发行和投行从业者里,有4人直截了当地说《姜子牙》令人失望。

当然,这番评价,不是将其孤立地作为一部国庆档动画电影来看,而是国产动画“神话”宇宙第二弹,《哪吒》接棒者来看:

它整体收入规模、收入周期和对之后神话宇宙的贡献力度都没达到预期。

到上映第25天,《姜子牙》排片占比已跌破1%,日票房没过万。

照这个趋势,其综合票房收入将稳定在15.42亿元左右,不及各院线、购票平台预测的15.56—17.5亿元。

其实作为一部独立的动画电影来说,《姜子牙》的成绩非常OK。

首先,目前国内票房10亿俱乐部77部电影里,动画电影只有6部,《姜子牙》排在第二,高于《寻梦环游记》《功夫熊猫3》《疯狂动物城》一众海外大腕儿。

上映前8小时预售票房过亿,首日票房3.31亿,6天破10亿,都是中国动画电影之最。

其次,其在国庆档6部影片45.82亿元总票房里占比超过34%,微博话题、百度搜索、购票平台热度都在前二,绝对的明星内容。

但我们又不能孤立地看它,因为它着实吃着《哪吒》和神话宇宙的红利。

这种品牌红利+所谓“院线消费”的反弹期,让它有了十分凶猛的开局,而自身的短板,让其后劲不足:

从10月1日起票房和排片占比稳定递减,首周从3.31亿元+26.3%,降到0.75亿元+27.4%。上映第6天跌至1亿元以下,上映12天跌至1000万元以下,上映20天跌至100万元以下,第13天排片占比跌至20%以下。

相比而言,没有品牌红利,单靠几组“魔性哪吒”预告片开局的《哪吒》就更“成功”。

其预测票房只有2229万元,开局、中途和后期,都靠内容打底、口碑传播。这种状态下,影片的收入曲线是健康波动(工作日稳定,周六日有大幅增长)的,整个周期也更长。

其首日票房是1.33亿元,排片占比是32.6%,5天持续递增,在第6天,超过了50%(当年暑期档有18部影片)。

收入周期表现上,《哪吒》上映第18天才跌至1亿元以下,前三周周六日较周五均有30%以上的上涨,上映39天跌至1000万元以下,底29天排片跌至20%以下。

直到下映当天也就是60天后,票房也有186万元,排片7.2%。

至于对宇宙、品牌的贡献,两部的世界观背景其实都没咋描绘,时空内的同人物也不相通(如申公豹),暂时谈不到“宇宙”和体系,更多,是市场信心和口碑贡献。

这块儿,虽然《姜子牙》有四不像授权(如《梦幻西游》手游和三维版坐骑)一类的异业合作,和周深、张杰的主题曲,扩大了传播圈层,但其本身豆瓣6.9、15亿票房和《哪吒》豆瓣8.4、50亿票房,在当前这种独立思考、审美习惯并不浓厚的市场里能形成的影响力,已算悬殊。

哪吒简单,太公难

从生产、分发路子来说,《姜子牙》和《哪吒》几乎是一样的。

两部影片制作周期都超过3年,由行业头部企业彩条屋统筹,数百外部团队参与,质量做底,情怀开路。

但为啥一个成了影史第二,一个令人失望呢?

万达院线、青青树、新线索三方从业者的综合观点是:

姜子牙比哪吒难,xx宇宙比单个电影难。

且难到彩条屋,或者说中国电影业生产体系不足以支持的程度。

这里的难,首先是核心内容的表现难度,主要可归为三点:

1.不同于哪吒,姜子牙还是历史人物,现有创作语境里,要更注重逻辑和时空背景的自恰。

2.姜子牙是个极度高大全、且广为人知的人物,改编空间更小。

3.作为神话宇宙第二弹,内容品质、深度只能升级,而以姜子牙已有故事做升级,只能往责任、伦理等沉重话题发展。

其一的时空背景自恰+第三点的品质升级,直接提高了制作成本,比如李炜提到的最西周建筑、服饰的考察还原、更多效果和更多工序、团队的引入等。

第二点和第三点的深度升级,则形成了更难讲清楚,也更难引起共情、让人脱离理智交出好评、钱包的故事。

比如,哪吒的改编是从反抗父权到对抗命运和偏见,热血而几乎不用思考,姜子牙,则有电车难题的伦理、战争和发展的平衡之类,更理性,但更难让大众共情。

同时,这也大幅增加了剧情文本和画面配合的创作难度。

内容创作之外,是宣发,《哪吒》带来的品牌红利是《姜子牙》的重要宣发资源,也是包袱。

为了形成一部带一部的系列、品牌感,他们必须把营销做好、做大。

有饭统计,《姜子牙》最早的物料就是2019年7月底在《哪吒》最后的彩蛋,之后,2019年底开始陆续发出7个版本以上预告视频物料。

和哪吒的绑定营销

这之后,还有周深、五条人、张杰、神仙天团的各式主题曲营销和针对抖音、快手、B站专门制作的不同调性内容、游戏形象联动等。

四不像和《梦幻西游》三维版的联动,坐骑销售情况不错

加上后续海报,《姜子牙》的营销物料总计会在30个以上,上映前12个月,每月都有,从未间断。

而《哪吒》,上映6个月前开始物料发布,共有三支预告片,两个主题曲和一个与大圣的联动。

更多,更细,更绑定的营销,意味着更大的传播范围,也意味着更高投入、风险,以及观众看完发现两部电影其实没啥关系之后的反感。

以上,是从业者眼中《姜子牙》创作、宣发的难,这种难,在国内影视业,尤其是动画业现有体系面前,尤其明显。

多面的“以人为本”

青青树某动画项目执行导演和新线索投资人七哥都认为,当前国内动画和影视,都被困在一种“以人为本”的困境里:

第一,文化产品的创作核心就是主创团队那几个人,系列作品,换人,就等于内容质量没有保障,变数大。

第二,这几个主创人员即要负责创作,又要协调团队、保障生产,效率低。

第三,整个创作、生产过程中,从想法、美感到具体画面、产品的转化,完全由人对人的口头传达来沟通,误差大、损耗大。

有过电影创作经验的七哥称,作为文化内容产业,动画和影视的生产都由核心创作者决定,懂创作、有审美的人负责创作和审美,本是好事。

但现实中,导演、编剧的创意极其难以实现。这和技术水平关系不大,主要在想法的传达、落实,以及团队的配合。

放在整个影视业,国内还处在导演中心制阶段,导演和编剧,需要向演员、美术传达创意需求,死盯每一步的落实和修改,同时还要和多个生产、宣发阶段的职能部门做协调沟通。

这种一对N的跨专业沟通会大量消耗核心创作者的精力,降低效率,在投资方和生产周期的压力下,创作者就需要妥协,而影响内容最终的质量。

放在动画业则更明显,据青青树方面称,像《姜子牙》这种大型3D动画电影,动辄数百团队参与,导演在固定的生产周期内,向内外部团队正确传达创意和美感,同时统筹团队协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相比提出一个xx宇宙、xx系列的计划,头部动画、影视公司最先要做的,是提升内部工业化体系的成熟度,把方法,提到人的前头去。

比如,建立类似制作人中心制的协调、分工体系,解放核心创作者;尝试拟定创意团队和生产团队之间的,有指标、有参考,可灵活修改的沟通和验收体等。

这之外,还有老生常谈的人才问题。

李炜和原米粒影视、彼岸天的资深画师成铎都认为,动画制作方向的人才产学割裂的情况还在持续恶化。

过去几年,大批优质高校的对口毕业生更爱选择薪资更优的游戏公司或广告公司。

多数动画公司能录用的新人素质并不高,因为高校对此类艺术+技术学科培养没有做到真正的产学结合,这些数量庞大的新人在到岗后只能负责最低端的重复类工作,公司再教育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都高,如有核心创作者跳槽,中小型企业常常会出现人才青黄不接,导致项目延期的情况。

从《魁拔》《大圣归来》到《哪吒》《姜子牙》,国产动画电影已经向市场证明了许多价值,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中国市场,从不缺题材和什么宇宙,只缺对的人,和让人更对的方法。

本文系作者 有饭研究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一般电影

    回复 2020.10.23 · via android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