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内卷”下的独居青年

所谓的“独居青年”白天大多活跃于职场,不仅深陷职场“内卷”的竞争机制;下了班,又将自己封闭在出租屋里。孤独的背后不如说是对内卷时代的某种拒绝。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2020年的高频热词“内卷”,已经蔓延到教育、职场、经济等多个领域。一篇《幼儿园已经开始内卷了》,更是把中产人群的普遍焦虑写的淋漓尽致。

“内卷化”的概念,最初来源于人类学领域,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的,用来描述一种文化模式。

也就是说,当一种文化模式,到达了某种最终形态之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使自己转变为新的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

在职场竞争中,“内卷”基本可以定义为——无实质意义的消耗。

针对很多一二线城市的职场人士来说,他们分明已经靠近边界,到达了个人能力的天花板,却不惜牺牲自我健康,继续做个“奋斗逼”,在痛苦、无力、焦虑乃至长期失眠中,将自己变得更为沉重而繁复。

我国独居青年人数已达2000万,多是一线城市的职场白领人群。他们平时工作繁忙,不仅深陷职场“内卷”的竞争机制中,下了班,又将自己“卷”在出租屋里。

由于长期独居,孤独是他们摆脱不了的宿命。在“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的生活环境中,手机APP成为最了解他们的东西。冬季,刷抖音能看到推送的秋裤;想换手机,在朋友圈立马看到了广告;一天突发奇想,想自己做顿饭,就在某软件上看到炊具广告的推送。

“内卷”是一个没有退出的竞争机制,没人愿意因失败而承受道德压力,于是,大家只能在孤独中干耗。实际上,这又陷入了另一种“内卷”。

“内卷”也并非全无优点,回顾人类历史上经历的几次“内卷”,每一次都让人类社会迈向更高一层台阶。而在这背后,是科技的进步。

独居青年,孤独“内卷”

据民政部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过7700万独居成年人,另有数据显示,20岁到39岁的独居青年数量接近2000万。

再聚焦一些,一项研究了584名上海地区青年的调查显示,独居青年群体具备统一的共性。他们收入中等,受教育程度高,平均年龄大约是30岁,男性数量明显多于女性,单身且以外地人居多,工作压力普遍较大。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网购,五谷不分,而孤独的十级是一个人做手术。”对于独居青年现实生活的描述,很难有如此精准又不乏自嘲意味的了。

美国作家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中说到,寻找终生伴侣或者找一个人同住,并不是解救孤独感的灵丹妙药,毕竟,孤独这一心灵创伤,是人类生命体验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孤独是当前独居青年群体普遍摆脱不了的精神困境,由其驱动着的行为也透露着荒诞不经。他们会给橘子“接生”;把沐浴露倒在地板上,假装是在跑步机上锻炼;面对镜子,搭配了一套又一套的衣服。而一旦立下flag,强制自己每天看书,很多人却一天都坚持不下来。

独居青年式的孤独,背后不仅是焦虑的驱使,也折射出“内卷”化的职场竞争机制。

比如说,原本公司同事都按时下班,结果出现了个加班的“奋斗逼”,衬托出了其他员工的懒惰,于是他们也不得不跟着加班。最后一个接着一个都加班了,甚至形成了996的上班机制。但相对来说,公司效益并未提升,员工工资也没涨多少。

知乎上有个更形象的比喻,看电影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好的视野,一个人先站了起来,被他挡住的人不得不也站起来,最后大家都不得不站起来看电影,结果只有第一排的人坐着。可谓一语道破了内卷的本质。

近期,著名人类学家项飙近期接受采访时,对“内卷”一词做出了学者式的定义:“今天的内卷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我们不断抽打自己,让自己就这么空转,每天不断自己动员自己,它是一个没有退出的机制,不允许你退出。”

退出意味着要背负道德的压力,承认失败,必然会受到各方指责。于是,长期高强度工作将人逐渐压缩进出租屋这方天地,不愿出门,回家就想摊在床上,更无暇应付各类社交。

当然,尽管是独居,也有另一种释放压力的情况。他们在现实中可能沉默寡言,多一个字都不想说,但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却极其活跃。朋友圈里抒发心情,明媚而忧伤词句信手拈来,一开口就是老“网抑云”了;微博上的自拍,兼具杂志滤镜和神仙颜值。

而这一切,都可以“卷”在一间屋子里实现。

是科技进步造就了越来越多的“独居人”吗

客观来说,“内卷”不是独居青年群体形成的必要原因,仅仅是作为一种外部因素,促成青年选择独居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内卷”是由于社会发展进入瓶颈期而形成的(无法在外部取得进步,只能内斗),那么,独居青年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发展速度过快。

毫无疑问,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让生活更具有效率,人们在追求感情时也更注重效率问题。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渗透,独居生活从未像今天一样便捷。只需要一个网络信号和一部设备,就掌握了新世界的生存密码。

科技让独居生活成为了更大的可能,甚至最佳选择。想吃什么,不必像父母那样去菜市场挑选,在手机上动动手指菜品就会自动上门;对别人的思念,不必漂洋过海去看你,打开手机摄像头就能面对面聊天;甚至宠物也可以放在网络云端。

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独居青年”在业余生活排在前两位的活动分别为“看电视、电影,上网,听歌”(51.2%)、“玩网络游戏”(37.8%)。而非“独居青年”业余活动形式前两位分别为“看电视,电影,上网,听歌”(65.2%)、“和家人一起度过”(39.2%)。

当网络游戏代替了家人陪伴时,也许意味着独居青年在有意回避家人,更是回避“家人”普遍都会施加于他们的恋爱、婚姻、生子等问题。相比于非独居青年,他们不会过分服从父母的意愿,对爱情和婚姻的选择也更为自主。

独居无关对错,在这个多元化和开放的时代,人们有权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人觉得一个人吃饭、逛超市、喝咖啡会孤单无趣。有人却非常享受这份独处,自得其乐,一个人也灿烂。

而且,一人经济创造了许多产业,如一个食品、一个出租、一个旅游、小公寓等等。这也意味着,即使是独身者,只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选择独居就并非一定是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

如果独居生活是一种再好不过的选择,衡量这个结果的一大重要标准,应该是在独居生活中所取得的个人进步,因为只有进步才有可能走出“内卷”。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地陷入内卷再走出内卷。第一次大内卷,促使了原始人类走出非洲,在世界各地建起起了灿烂的文明。第二次大内卷,掀起了三次工业革命的狂潮,让人类创造了超过以往一切时代的物质财富。

也许我们真处于历史中的第三次内卷,当前也正是人工智能、5G等科技兴起之时,人类将走向一个怎样的未知远方,还尚未可知。

但值得警醒的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哪怕我们被“卷”入独居的一片小天地,也不要过分颓废,不能沉浸于个人的小伤感中。唯有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紧跟时代发展,才能在工作中摆脱“内卷”,发挥出自己更大的价值。(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八尺)

本文正在参加钛媒体最新一期话题竞拍

「2000万独居青年:是个人选择还是时代命运?」

欢迎写下你的观点,投稿到竞拍PK台,钛媒体App将优先编发独家投稿!

本文系作者 八尺同学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独居人也不意味着都是孤独封闭的亚子……独居的质量也还是取决于这个人的生活态度吧

    回复 2020.11.03 · via iphone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