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注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Plus(ID: jianwennews),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八点健闻Plus最近推出了“我爱问健哥”栏目,接受所有医疗健康相关的职场、婚恋、心理健康类提问,以下为最近收到的问题。
健哥,
纯好奇,医生的收入到底高不高?一个什么样的医生能够年薪百万?
——一个无可救药的好奇宝宝
好奇宝宝,你好。
我很喜欢你的名字,好奇心非常可贵。
比如著名的“保安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正是有了这样的追问,人类才有了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而对于“人为什么会生病”的好奇心,才开启了医学的大门。
上个月刚刚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法国科学家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在另一次上台领奖时,说“好奇心、求知欲和理解力,一直是我生命里强大的驱动力”。
闲话不多说,我们赶紧入正题。
问题越短往往越难回答,因为外延更丰富。比如问收入高不高,是指主治医师还是主任医师?北上广深还是小县城?阳光薪酬还是包括灰色收入?
一个最基础的判断是:整体上医生的明面收入偏低,但一部分医生实际收入又很高。这种畸形的落差,会带来道德风险,有可能对患者产生伤害,也可能让有些医生处于焦虑和恐惧中。
让我们一点点说。
一位高薪医生的收入结构
数字最直接,先从百万年薪说起吧。
有一些特殊的医生,高薪是知名的,比如整形医生,有经验、能够独当一面的主刀医生,正常一个月能赚15-20万元。
不过整体而言,在现有的事业单位型的人事制度下,阳光收入超过百万的公立医院医生数量很少。
中国第一家医生集团的创始人张强,2012年时是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准备辞职时写了一条微博“离开体制,意味着放弃约40万的合法年收入”。
前几天,他和健哥聊天时说起这件事,40万是指拿到手的钱,这里面工资很少,扣除各种社保和个税以后,工资单上每个月大概剩两三千,此外还有一部分津贴,但最大头还是特需门诊的收入,一个特需300块,属于医生的部分是三分之一多一点。
40万的税后收入,在上海的主任中,算中等。2015年时有个统计,上海的主任医师人均工资性收入是48万,这里应该是指税前收入。如果放眼全国,能超过上海的估计只有深圳。
但算上飞刀、讲课费、回扣等等工资外收入,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些收入没有定数,到底是多少,说不清。张强是这么对健哥说的:“中国医生的实际收入是不可估量的,(外人)不知道的,连我自己都不稳定的”。
我们只能模糊地感知一下。
先说飞刀,大城市的外科专家到各地做手术,如果按每台手术1万元计算,一天三台就赚3万,每周出去一次,就月入12万了。飞刀收入最高的,应该是骨科医生,名声大、技术精湛的大专家,一年赚上千万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健哥认为这其实对医患双方都有利,医生赚了钱,病人治好了病。健哥一位同事的父亲,十年前脊椎骨折,当地医生没把握做手术,省城来的专家把他治好了。如果没有飞刀,病人到省城或者北京上海去就医,不止折腾,有可能延误治疗,而且可能花费更多的钱。
再说讲课费,专家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一场收几千到几万都有可能。如果是药企组织的学术研讨会,那频次就会比较多,一位医生朋友给健哥算过一笔账,一场大概3000,如果是特别牛的大三甲内科主任,一周3-4场很稳,多的5-6场,算下来就是1-2万,一个月5-6万,全年无休的话,一年60万左右。
最后说说回扣。苏州有一位心血管科主任今年被判刑,判决书上认定的回扣金额是10年500多万,大部分来自同一家经销商,是不是还有更多类似的经销商?就不得而知了。
去年健哥采访另一位离开体制创业的医生宋冬雷,他说主任医师值得百万年薪,他的目标就是提供当前阳光收入的3倍,从而吸引优秀的医生加入。
文章发表后,一位医生朋友对健哥说:公立医院主任医师年薪过百万的不少。
不少,是多少呢?
张强估计,上海超过一半的科主任,会达到这个数。
而另一位准一线城市的医生朋友认为,在他所供职的属于中上等的三甲医院,大概5%的医生实际收入可以过百万,其中1%是内科科主任这一级,另外4%是外科副主任以上级医师。数量的区别在于,内科要求是行政级别的科主任,而外科职称上到副主任医师以上就可以,因为他们的大头来自于外出会诊和飞刀。
主任毕竟在少数,按卫生统计年鉴的数字,正高(主任医师)的比例,在所有医护中占2.5%,副高占7.3%。
大部分的医生,是很难获得这个收入的。
从一辈子来看,医生的投资回报高不高?
张强的同乡、族亲张文宏今年大红,有一次接受采访时他回忆:我本科读了6年,硕士读了3年,博士读了4年,读个医读了13年。“你们一般读4年就开始挣钱了,对吧,我读了13年,9年的时间基本都在读书,拿很低微的学生工资,应该是非常苦的”。
张文宏的一席话,道出医生成长道路的漫长。这条路的开端,是相对比较清苦的。不止是医学生阶段,毕业后参加工作,到发光发亮,中间也还隔了一段时间。
正式上岗之前,需要规培,一个月几千块钱工资。过了规培就好一点,健哥有一位朋友30出头,北京三甲医生,目前是住院总医师,基本工资4500多,绩效工资6000左右,算上公积金,一个月到手16K,一年接近20万。
这位朋友的规划是明年成为主治,顺利的话,36岁升副高,40岁以后年收入在30-40万,如果努力点,50-60万是相对轻松的。当然,也有的医生到了40岁还是主治,这样的话,收入很难提升。
另外,在三四线城市,特别中西部地区,机会又要更少一点。
如果把一开始的清苦和35、40岁能独当一面以后的相对宽裕都算上,医生远超过其他职业的学习成本,投资回报率高不高?
张强给健哥的回答是:以金钱来算的话,医生性价比不是太高。在最需要钱的时候,最需要时间的时候,都在奋斗,年轻时成家,没办法给家里更多的钱,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更多时间去陪伴。
但是,医生这个职业稳定,不会朝不保夕。而且,医生还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奋斗了十几个小时把一条命救下来,家属也没送你什么东西,甚至都没感谢你,但你看着病人第二天还活着,这种成就感是蛮难用金钱来衡量的”。
医生凭什么赚到高薪?
一个人能赚多少钱,应该和他能为别人提供的价值相匹配。医生的价值就是为患者治病,或者帮助患者少生病,按照正常的逻辑,那些能赚到高薪的医生,就是在治病和防病这一方面做得更好。
前段时间钟南山的1200元挂号费争议很大,但对于更能帮助患者的医生,这样的费用是值得的。
比如刚才提到健哥同事的父亲,给没把握做手术的本地医生和来飞刀的专家,费用就应该不一样。再举个例子,这位同事的母亲今年住院,同一个CT片子,因为症状不够典型,感染科一位年轻医生看不出毛病,而同一个科的主任医师一看就认为很像肺结核,建议去传染病专科医院就诊,后来在那里确诊。
按照同事的想法,如果付给年轻医生的诊费是50块,那么他非常愿意付给那位主任医师1000块。因为如果不尽快确诊,他的母亲要承受更多折磨,而且也要花更多钱。
所以,健哥认同应该给优秀的医生更高的报酬。当然,越透明越好。如果实际收入偏低,同时又有空间获得很高的实质收入,那么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对患者,可能意味着过度诊疗、过度用药,带来本不该有的副作用。对医生,则意味着不安全感、压抑、焦虑,每年都有医生因收回扣被判刑,不时也会传来医生因回扣被查而自杀的消息。
年薪百万的医生,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世界最好的医院,梅奥诊所已经实行了近100年的年薪制,目前,医生年薪大多在20-60万美元之间,除此之外没有奖金、没有分红。
设立这个制度的目的,是使得医生的出诊数量、手术数量不会影响到收入,只要考虑怎么把病人治好就可以。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情感与归属感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越往高层次的需求,钱的重要性越低。这样去看,年薪制是直接把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这一类低层次需求满足了,让员工用更多的精力去追求高层次需求。
比如梅奥诊所有一位布鲁贝克医生,在退休时说:他一生中从未工作过一天。当他走进办公室,走进诊所,走进医院的手术室或者化验室,他是去玩去了。所以他感觉在梅奥的30年如消遣一般快乐,于是说他一生中从未工作过一天。
那么中国的高收入医生会这样吗?举几个我知道的例子。
不久前,张文宏和团队获得了无锡市政府1200万元奖励,这笔钱张文宏没有留为己用,而是把属于自己的部分捐给以他导师翁心华教授命名的青年基金,为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青年医生提供扶持。
宋冬雷离开华山医院创业时的想法是“我这个年龄出来,不是把挣钱放在首位,做事情最重要。我余生最大的愿望是:有那么一天,在我的祖国,百姓都有可能享受到梅奥诊所水平的医疗服务。”
张强的想法是“医生有本事,为什么不可以站着、阳光地把钱挣了,而且要给病人更好的服务?这是最理想的”。
这几位都是正面的例子。当然,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有的人住上500万的房子,还想着住5000万的,所以高收入并不一定能够把人心中的天使一面激发出来。
不过,一个好的评价体系,还是应该尽可能去奖励那些最能帮助患者的行为。
比如说,面对一个普通感冒患者,是告诉他回家喝白开水,还是开一堆药?面对一个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是按病情放一个支架,还是放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着收回扣,抑或是失去回扣以后干脆回避风险放弃手术?
选择哪种行为的医生得到奖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会受到什么样的对待。
好了,就说这么多。
不知道能不能回答你的问题,愿好奇心伴你一生。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