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没做的金融科技,这家公司做到了,还要登陆科创板

作为国内第一家拟上市的民企征信企业,微众信科的上市无疑引发市场关注到企业征信的机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消金界

近日,微众信科科创板IPO成功过会,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当下,在个人信贷重压之下,全行业或将业务转移至金融科技方面。其中,信用科技是值得关注与挖掘一项业务。微众信科的上市,将引发资本对此类项目的追逐。

不同于这几年各巨头在C端征信市场的厮杀。微众信科专注于B端企业征信市场,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征信体系。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征信体系并不健全。微众信科通过自身在中小微企业征信领域的经验与技术积累,不仅成为国内众多金融机构征信系统及方案服务商,也借此敲开IPO的大门,成为国内科创板企业征信第一股。

这也为我们观察B端征信领域,还有征信科技,打开了一扇窗户。

01、紧抱银行“大腿”,做征信“小管家” 

微众信科,一家从名称上很容易让人与腾讯旗下微众银行联想到一起的公司,但其实与微众银行没有半点关联,相反,它却投向腾讯阵营对面的阿里怀抱。

一家在深圳本土生根壮大的企业,被“杭州马”看中,于互联网的吃瓜群众来讲已经不算新鲜事儿,毕竟见惯了阿里、腾讯在对方各自核心领域“腥风血雨”,这种互相将触角伸向对方门口的小伎俩,已经算是春风细雨了。

微众信科全称为深圳市微众信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孙淏添,其通过中润四方控制公司 32.04%的表决权,通过税银一号控制公司 7.73%的表决权,通过共青城国骏控制公司 1.82%的表决权,通过上述三家合计持有公司41.59%,从股权上面绝对控股微众信科。

其他股东方方面,蚂蚁集团旗下云鑫创投于2018年7月以4.3亿元认购其增资注册资本822万元,持有其26%的股份。至微众信科IPO之前,云鑫创投依然持有其25.9%的股份,为实际控制人之外的第二大机构股东。

蚂蚁集团之所以直接出手拿下企业征信领域的领头羊,大概率上也是为了与其C端征信形成互补,填补其在B端征信的空白。

而原本今年蚂蚁金服与微众信科“双喜临门”的IPO盛宴,也随着蚂蚁金服被监管叫停,变成了微众信科的一致独秀,不得不让人感到世事无常。

客户层面,公司服务客户基本上为商业银行。

根据其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主要客户包括6家国有大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民营银行,32家城商行。产品主要为商业银行提供征信科技、风险决策、信用科技一体化等三大业务。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协助银行对于拟放贷企业做征信服务,如基于公司征信数据推出个性化信贷产品,出具针对企业的征信报告等等。

前五大客户2017-2020年一季度贡献收入分别为2,634.69 万元、4,733.67 万元、8,490.05 万元和 1,679.84 万元,占各期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81.75%、68.25%、55.04%和 52.47%。

可以看出,虽然前五大客户的占营收的比重已经有所下滑,但是依然占据50%以上的比重。

事实上,这也是行业现状所决定的,当与某一特定银行业务绑定之后,因为其参与到银行客户的全流程信贷业务中去,与其深度绑定,伴随着银行客户业绩的增长,单一客户所贡献的营收占比也会越来越高,进而影响其营收结构显示出相对比较集中现状。

再一个,在公司成立初期,通过服务好典型,打出知名度,进而拓展至其他用户,也从间接层面影响其营收结构相对比较集中,不过随着其IPO成功,企业知名度打开的情况,这种情况应该会有所改善。

不过,其客户种类重要集中于商业银行客户依然值得关注。

其作为一家上市的公司,后续发展也不能仅仅做好银行业的征信小管家,也许要拓展企业业务领域。

02、半壁江山靠“卖报告”,稳定性待考 

如果再研究下可以看到,公司主营业务产品主要分为征信科技、风险决策、信用科技一体化等三大块。

其中,征信科技业务包括征信系统、征信报告及其他信用服务,主要基于公司对中小微企业经营数据的理解,推出适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大数据征信系统,向商业银行等客户提供各类征信科技产品及服务。

风险决策业务包括风险决策模型、风险决策系统及其他服务,主要公司所获取的多维度数据对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自动化评估与判断,辅助信贷决策的模型、算法和系统。

信用科技一体化主要是针对银行需求提供的使用于中小微企业的各类场景下的一体化信贷科技解决方案,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信贷产品的设计、征信服务、风险决策模型及系统、信息系统开发及运维服务等,从服务内容来看,有点类似前两项业务的综合。

从各业务服务内容及产品提供来看,其三大业务呈现从易到难的特征,征信科技服务最为基础,风险决策需要参与到银行具体业务当中,而信用科技一体化则像是征信科技与风险决策的结合体。

消金界发现,最为基础的征信科技服务一直贡献公司营收最大的份额。

根据其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Q1季度,征信科技业务贡献营收分别为3139.06万元、6033.2万元、10967.2万元、2065.94万元,征信科技业务占各期营收的比重分别97.39%、86.99%、71.1%、64.53%。

在公司成立初期,受制于资源及专业度的限制,也会集中优势的力量拓展较为基础的征信科技服务,也就相应的造成了该业务营收占比较高。

随着经验的积累及资源的增加,也逐渐向拓展其主营业务结构,向技术能力及专业度要求更高的其他两项业务拓展。

相应的,也就使得征信科技服务营收占比有所下滑,不过从营收贡献的绝对者金额来看,征信科技服务依然是营收的“压舱石”业务。起着公司拓展其他业务后盾支持的角色。

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企业、行业巨头关注到征信科技的这一巨大的蛋糕,微众信科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不言而喻。

在此情况下,如果不尽快拓展除征信业务以外其他两项业务营收规模及营收占比,在更多竞争对手杀向征信科技这一业务之后,难免会冲击其业务。

从招股书上的披露表明,微众信科显然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03、产品严重依赖数据质量,政策风险难忽视 

公司提供的产品主要为征信产品,也就不可避免要用到各式各样的数据,而公司早期做为9省市银税互动平台的直接参与者,享有天然的优势,能够直接从银税互动平台直接获取中小微企业税务数据。

不过随着“113号文”的出台及发布,要求银税直连之后,公司赖以维持产品竞争力的涉税数据,不再成为公司单独使用的资源,以往通过银税互动平台这种非直连模式下所获取的涉税数据也不再行得通,需要再通过银行这一渠道获相应的涉税数据。

这就使得直连模式下,不仅公司人力成本有所抬升,更为重要的是,会因直接模式多增加一道关卡,而流失部分客户。

同时“113号文”也对直连模式的涉税数据要求部分进行脱敏,虽然脱敏的范围暂时没有公布,不过脱敏数据无疑会影响公司征信科技服务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公司的业务。

另外,直连模式,使得国内具有同等征信资质的企业同业可以通过与银行的合作,获取相应的涉税数据,进而提供相应的征信报告,而公司以往不通过银行获取涉税数据的模式也不再行得通,也就间接表明公司与竞争公司处于了同一起跑线上。

这种情况下,无疑会使得公司所处行业竞争加剧,进而影响公司业务。

因此,透过上述不难发现,征信行业天然受到政策影响的因素特别大。

特别是涉及数据保护层面,因为公司不仅涉及到使用税务数据,同样会使用到客户提供的企业业务数据,还有第三方供应商采集的工商数据、司法数据、其他数据等。

如何保证使用数据的安全性及合理性,也是B端征信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04、小结 

作为国内第一家拟上市的民企征信企业,微众信科的上市无疑引发市场关注到企业征信的机会。

按照一般经验,更多的关注则意味着更多的期待与行业政策监管。微众信科摸着石头过河所积累的征信科技经验,到底还能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系作者 消金界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