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ES文章顶部

别用收视率绑架《国家宝藏3》

《国家宝藏3》不该只得“口碑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文化产业评论

《国家宝藏3》的主创团队大概不会料到,把这档现象级文化综艺推上舆论浪尖的,居然是“首播节目收视率0.35%”的刺目数据和网络评论。就好比一个名校才子,明明铆足劲儿写了篇才华横溢的大作,却被冷冰冰的人工智能批卷系统告知作文写跑题了、观众并不买账,最终只得了张“口碑不错”的好人卡。

日前,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3》开播。酷云直播、骨朵数据收视显示,节目播出当晚收视率0.35%,仅位列同期电视综艺第七。一时间,舆论如沸:“现象级文化综艺扑街”“叫好不叫座”“文化综艺扎堆却没市场”等网络评论甚嚣尘上,这些仅凭首播收视率就草率炮制出的网评网论,暴露出文娱市场“唯数据论”“泛娱乐化”的浮躁和浅薄。

文化类综艺,天然肩负着价值观输出和精神启迪的重要使命,它需要全社会的鼓励与呵护,也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在舆论旋涡里、在利益之惑前,我们实当谨慎文化类综艺失去自信、迷失方向!

致观众:不妨给“时间的佳酿”多些耐心

宫廷墨宝珍存,奉百姓清赏;青史遗文面世,恍词客有灵……这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独有魅力,养人,更养心

以近期播出的《国家宝藏3》为例,紫禁城、西安碑林、苏州古典园林、布达拉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孔庙孔林孔府、三星堆、殷墟9座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在节目中拂去历史风尘,于学者、演员的用心演绎和虔诚解读中,再度鲜活起来。

当001号解说员张国立问出:“我们依然是个年轻的节目。我们究竟有多年轻?”镜头切换至台下观众,他们的眼眸无不闪动着敬畏、欣喜的光芒,不约而同地作答:“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薪火,或就在这一抬头、一省思的机缘中,渐渐传承了下去、炽热了起来

近年,在千帆竞发的国内综艺市场中,以《经典咏流传》《故事里的中国》《上新了·故宫》《神奇的汉字》《我们在行动》等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以“润物细无声”之势悄然崛起,让先人远香今仍酣,也成为了烛照文化传承路径的一盏盏路灯。
2020年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概览,数据综合自豆瓣、百度百科等,统计时间截至2020年12月19日

2020年部分文化类综艺节目概览,数据综合自豆瓣、百度百科等,统计时间截至2020年12月19日

不言而喻,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内在创新驱动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不但为当下“娱乐至死”的综艺环境注入了绵长厚重的文化属性,也以直抵人心的方式,满足了新时代观众的人文期许和情感诉求

从2020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盘点图表可知,文化类综艺节目正逐步从“小众”走向“大众”,今人只差一个了解的渠道、欣赏的时间、爱上的机缘。尤其是在媒体融合深入推进的今天,“千人千面”的宣传渠道、标准不一的收视指数、“一刀切”的招商指标……这些都不该成为评价文化类综艺的“唯一”标准。
观众在豆瓣上对《国家宝藏3》开播收视率低的回应

观众在豆瓣上对《国家宝藏3》开播收视率低的回应

毕竟,美妙蕴藉的文化类综艺,都是时间的佳酿。每个美轮美奂的镜头背后,都是时间的分量。

先说台前,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中“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董卿,还是《经典咏流传》里“幽默又独具诗意”的撒贝宁,亦或是《我们在行动》中“从舞台上走到泥土中践行扶贫”的陈蓉……他们都是从众多主持同行中脱颖而出的“台柱子”,其文化积累、修养底蕴、思想境界非一日之功,皆为经年累月俯拾所得。
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5》剧照

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5》剧照

此外,相较于其他依靠嬉笑打闹作为看点的娱乐综艺,文化类综艺对选手、嘉宾的入选门槛较高,以其文学造诣或手艺水准作为重要考量,这也对节目团队在“选人、请人、用人”上提出了较高要求。

再道幕后,无论是在人文内涵挖掘、题材理念拓展,还是制作模式创新上,文化类综艺的本土化创新本身就很有难度。据称,《中国诗词大会》从节目研发到最后形成模式,前后历经365天,无数次打磨,几经失败才有今日热度。同时,随着VR、AR等前沿数字技术崛起、新技术样态孕生蝶变,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前沿数字科技的巧妙结合,产生“技术+艺术>2”的效果,皆需一份“试错”和“养成”的耐心。
《登场了!敦煌》节目剧照

《登场了!敦煌》节目剧照

文化类综艺节目是用时间“酿”出来的。在被舆论、收视率、热度、裹挟的市场环境下,作为观众的我们,不妨把脚步放慢些、把目光放长远些,少一点苛责和盲从,多一些鼓励和期待。

毕竟,能够在令人心襟摇荡的画面中,重续文化基因、重温祖先遗泽,这样的场景,着实让人温暖,也让人安心。

致主创:不能“唯市场”,但要有市场价值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呼应时代、迭代升级

我们当以包容心态、长远眼光看待文化类综艺,为创作者营造一个相对宽容、宽松的环境,但部分文化类综艺明显存在的问题也不该被忽视、值得反思。

比如,不少文化类综艺节目仍面临着前几期节目让人眼前一亮,但新鲜感过后归于沉寂,缺乏严整紧密的叙事和角色分工,只有文化元素的堆砌,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的问题。而过多对“匠心”“感恩”等人生故事的渲染和煽情,也出现了对“人情味”表达过犹不及的反作用。

出路在哪儿?在笔者看来,文化类综艺不能“唯市场”,但一定要有市场价值。所谓有市场价值,就是不能一味地“给己所要”,更要适度地思考如何“投其所好”,做到有底线的“投其所好”。

第一,找到节目和观众的“共情点”。对于一档文化类综艺来说,“讲故事”要远比“讲道理”重要,因为唯有细节,才能生动;唯有生动,才能深刻;唯有深刻,才能独到地直击人心。

比如,三季《国家宝藏》就在场景式浸润、小剧场化的叙事中做到了“盛宴”级别的制作,在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两个场景跨时空的交相辉映之下,观众完成了对文物由浅到深的知识认知和情感认知,相比于直白文物价值讲解,场景式浸润的播放留存率显然更高,能够传播的文化因子也就更多。以拥有人性温度的细节来还原历史,这样有滋味的“故事”,值得聆听,也值得喝彩。

第二,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共鸣点”。文化类综艺的创作格局,不能止步于历史本身,简单地翻故纸堆,挖陈年往事,这样的作品格局就小了、立意就浅了。创作者更需要关注的是,在回望历史中“让昨天告诉今天,让历史告诉未来。”比如,上下五千年故事中人性的光辉、中华民族的秉性、人文精神的当代性,这些都是引发历史与现实“共鸣感”的基础。唯有一只眼睛往向历史深处,另一只眼睛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时代和现实,这样的文化类综艺才能称之为“时代的佳作”“人民的文艺”。

《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中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对时代精神的描摹,在新媒体平台上引发共鸣如潮,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种探索和努力的行之有效。

第三,找到技术与艺术的“共振点”。当下,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正在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引擎。实践表明,没有技术的文化是边缘的,没有文化的技术是乏味的。文化与科技结合,能够为文化类综艺注入强劲的动力。

比如,《上新了•故宫》就借助现代科技,让文创新品开发员周一围看起来就像置身于前朝的时代,和当时的人物进行隔空对话,也让观众以“第一视角”接触历史情节,也更具心理上的亲近感。
《上新了•故宫》剧照

《上新了•故宫》剧照

对于文化类综艺来说,技术与艺术,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只要找到两者的“共振点”,就能够让久藏深闺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里的藏品,重新焕发出源源不绝的文化创意,照亮历史,启迪来者。

第四.找到线上与线下的“连接点”。线下线上联动,是最近不少文化类综艺打破壁垒、积极“破圈”的有益尝试。

比如,央视《国家宝藏》通过观众票选形式,甄选票数最高的九件文物在故宫博物院举行线下限时特别展览。北京卫视通过《上新了故宫》《了不起的长城》《遇见天坛》《我在颐和园等你》等文化体验类综艺节目,以轻巧趣味的形式让古老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圣地。爱奇艺自制体验类综艺《登场了!敦煌》不仅致力于节目创作本身,更有打造把敦煌打造成为爆款IP地的雄心。
《了不起的长城》剧照

《了不起的长城》剧照

从线上节目到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和智慧服务,文化类综艺正在更好地吸引被称作“网生代”的新观众,助力传统文化大众传播。

结语

方寸显精神,咫尺见乾坤。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共识度也在不断提升。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恰逢其时,亦是中国媒体人肩负的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而如何用现代眼光、创新理念、前沿技术重新审视、挖掘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验的不仅是创作者的学识和眼光,更是格局和智慧。展望来年,期待有更多优秀文化类综艺绽放荧屏、深入人心,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系作者 三川汇文化科技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国家宝藏的影响力绝对比数据高多了,b站上的弹幕、评论与播放都很爆炸,受众群体更年轻,这是个志在十年,效在二十年的节目,比流量重要的多

    回复 2020.12.22 · via pc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