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大片常态化的2021年,会有哪些变化?

市场库存不足,主旋律影片的“救市”重任更加凸显。

文 | 跃幕,作者 | 七月

时代使命与市场使命的进一步融合。

作为新的一年,2021年既是建党100周年,又是疫情之后重新出发的一年,决定了这一年的市场上少不了以此为主题的主旋律影片出现。

再加上,疫情影响有着一定的滞后性,今年不少商业大片项目的制作节奏被打乱,按照原计划上映的影片可能无法如期与观众见面,由此引发的“片荒”从2021年开始可能会更明显。因此,整合了行业一线资源的主旋律影片,自然承载起了引领市场大盘的重任。

此外,从《建国大业》为首的“三部曲”,到《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再到《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包括单片的票房体量、创作视角和整体的市场容量在内,主旋律影片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

而根据2021年主旋律影片的片单,不难发现这些主旋律影片有着片方更主动进行创作,题材范围更广,以及影片尝试更下沉的卡司阵容和档期选择等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由此来看,2021年或将成为真正的“主旋律大年”。

01 行业资源倾斜,等同于头部大片

众所周知,疫情所带来的致命性冲击是长期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由于电影制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今年能够如期开机、筹备的项目数量骤减,决定了这些项目很难尽快上映。

当然,在这些进度被打乱的项目中,必然存在着能够“救市”、期待值不低的商业大片。不过,国内市场将长期处于复苏阶段,观影信心尚未完全恢复,这将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些项目在档期选择上更加谨慎。

因此,从2021年开始,国内电影市场可能会迎来更为明显的“片荒”困境。对于主旋律影片来说,这一定程度上为其提供了一个发展机会。而在疫情之前和之后,多部主旋律影片已经进入到了筹备期。

同时,市场在明年还将迎来建党10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以及抗疫、扶贫等创作主题,对“献礼”的需求还很旺盛。不在少数的主旋律影片不断出现,将成为疫情过后整个电影市场的一个重要走向。

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市场低谷和“时代任务”的双重加成下,整个市场开始优先考虑主旋律影片来承载引领市场大盘的重任。再加上,观众对主旋律影片的接受度明显提升,主旋律影片与市场的结合已经发生了变化——片方开始主动创作主旋律影片,行业资源也相应地向着主旋律影片有所倾斜。

以早早定档7月1日的《1921》为例,影片由黄建新、郑大圣执导,黄轩、倪妮、刘昊然等众多明星参演,这样的主创阵容,再加上腾讯影业等出品公司的保驾护航,可谓整合了不少的行业一线资源。从最开始的被动到如今的主动,主旋律影片正在不断获得行业一线资源的青睐,这使得这些主旋律影片某种程度上开始等同于头部商业大片。

而到了明年,主旋律作品储备丰富的腾讯影业除了主投主控《1921》之外,还将推出《我们的西南联大》等一系列主旋律剧集。实际上,市场的主动选择从腾讯影业一家在主旋律作品上的重点布局就能看得出来。

此外,根据对2021年重点主旋律影片的不完全统计,主旋律影片在明年的市场上无疑是最具存在感的一类影片:数量不少,且在题材范围上有了更多的扩宽,比如尝试了扫黑、检察官等以往不认为是主旋律影片的题材创新。

02 卡司阵容更下沉,追求市场号召力

从最早的《建国大业》到前几年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再到这两年的《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能够看到的是其中的主演从单纯的“全明星主演”云集,到张涵予、杜江等“功能性演员”崛起,再到吴京这种更有市场影响力的演员上阵。

实际上,担任主旋律影片主演的演员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是与主旋律影片一路走来的商业化发展变化相吻合的。

十年前的国内电影市场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市场想要迅速扩大,以大场面的创作为主,再加上更具知名度的明星能够更加迅速有效地追求“规模”,所以以《建国大业》为首的“三部曲”便搭配了明星云集的豪华阵容;随着观众审美提升,继续通过外在元素吸引观众变得愈发困难,尤其是2017年开始,市场对好内容的需求增加,倒逼着主旋律影片在内容上更贴近大众共鸣,因此《湄公河行动》等主旋律影片更关注的是演员的演技是否过硬。

而到了如今的市场上,主旋律影片的不断出现开始让观众的观影热情慢慢下降,单靠内容层面很难继续助推影片突围。这就决定了,这个时候的主旋律影片开始“升级”主演的个人号召力,但因此获得的市场下沉作用力尚为有限。

需要明确的是,对于接下来密集扎堆的主旋律影片来说,当市场趋于饱和,观众的审美疲劳必然会出现,如何继续在市场上突围成了其根本压力所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主旋律影片的参演主演们便迎来了新的“拐点”:接下来的市场显然希望演员自身的流量热度能够带给影片更多的票房号召力,以撕开下沉防线,挖掘更多的市场空间。

其实,从2021年重点主旋律影片的演员阵容来看,似乎更能说明这一问题:无论是吴京、易烊千玺担任《长津湖》的主演,还是《1921》的主演中有刘昊然的同时,还加盟了王俊凯、王源等有着庞大粉丝基础的演员,接下来的主旋律影片已经开始主动选择更有下沉力量的演员阵容,来拉动票房更多增长、尝试更多的市场可能性。

03 档期选择更分散,市场作用更大化

回看这几年上映的主旋律影片,包括《我和我的祖国》在内的大部分影片一直面临着不小的市场挑战。而近年来,头部影片与重点档期强强绑定的趋势愈发明显。这就决定了,这些更加头部化、商业化的主旋律影片想要在市场上突围,在档期上会更加依赖于国庆档这样有着特殊氛围的重点档期。

同时,对于许多特定的历史重大题材来说,相应的主旋律影片需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来拉近观众与特定历史节点之间的距离。以《金刚川》为例,影片的上映时间便选择了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这一特殊历史节点。

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市场去消化的主旋律影片不在少数,国庆档是“四大档期”中最适合释放主旋律作品的一大档期,因此,为了消化这些主旋律影片,未来几年的国庆档可能会被提前“占满”。这将是疫情过后整个电影市场的一个必然趋势。

此外,对于建党100周年的2021年来说,7月1日这一特殊节点或许能够形成一个小的档期,用来容纳更多的主旋律影片。

相比这两年主旋律影片更为明显的密集扎堆,定档2021年的主旋律影片可能会在档期选择上没有那么“拥挤”:

首先,《1921》以中国共产党诞生进程为故事核心,早早选择了建党100周年纪念日这一特殊历史节点上映;同属博纳出品的《中国·医生》和《长津湖》自然不会进行同台竞争,分别暂时定档于2021年的暑假和国庆档。

其次,已在今年进入筹备期的抗美援朝题材影片更多可能是优先选择10月25日的抗美援朝纪念日,或者考虑于7月1日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猎狐行动》《扫黑·决战》等影片则定档在春节档之前的“空窗期”,可能还会有一些不需要完成“时代课题”的主旋律影片进行类似的档期选择。

显然,明年主旋律影片的档期分布相对比较分散,这对于遭受疫情重创需要进行重建的国内电影市场来说,带来的拉动作用可能会更大,成为行业恢复信心的一个重要支点。

本文系作者 跃幕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