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子
明代官员常服、清代官员补服在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或圆形)饰有鸟兽的图案,称为补子,以图案的不同而代表不同的官阶。
真正代表官位的补子制度定型于明代,装饰在官员常服的前胸、后背,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补子图案: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明代的补子为清代继续沿用,图案内容大体一致,各品级略有区别,通常是: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林白曦说自己的收藏是“不务正业”,但正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才让他对正业游刃有余。
林白曦(Mikko Rautio)最开始收藏补子——明清官服前胸后背处的装饰图案),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1995年的时候,当时在新加坡工作的他在书店翻一本《亚洲艺术》的杂志,其中有一篇文章介绍一位美国律师搜集的补子和龙袍,就对这个东西产生了兴趣。经过10多年的浸润,他已经在补子收藏领域颇有名气,9品18级的补子收藏齐备,100多件藏品保存在芬兰家中,而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参加世界各地的拍卖会,因为还有想要的精品没有到手。
林白曦是芬兰航空公司大中华区首席代表,电话里听起来就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见面才看到,蓝灰色眼睛,金色头发的他,长相又是一彻头彻尾的老外。
1956年,3岁的林白曦跟父母第一次来中国,当时父亲在北京师范大学当教师,母亲在《人民画报》社做翻译,他的小学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度过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林白曦初一还没念完。别的同学都上山下乡了,这小老外没人要,只能在北京混着。这段时间,这个“洋老三届”开始迷上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开始读《春秋》、《左传》、《史记》。
1974年林白曦回芬兰服兵役,1987年4月又回到生活了19年的北京,着手组建芬航驻北京办事处。2000年,他从新加坡再次调回中国,一呆又是10年。
与很多中国的老三届一样,林白曦的学校生活被中断,以至于他的学历只有初中一年级。这个在社会大学成长起来的芬航首代,不但中文流利,还是中国文化通,讲起收藏和历史,一般中国人都不是他的对手。
冷门收藏家
“文革”期间,林白曦也曾经收藏过钱币,因为回芬兰而没有继续下去。但是收藏补子却一发不可收。他对此的理解是:“收藏是要看缘分的。”
纺织品因为是实用品,而不是艺术品,所以很难有传世的,就算传世,也很难保存。现在市面上的补子,很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西藏的寺庙传出去的,然后经过尼泊尔到香港。如今明朝传下来的东西已经很少见了,即使有也是天价,市面上绝大部分补子都是清朝的。
“世界上收藏这个东西的也就几十人,而且基本都是外国人。我开始收藏补子,一方面是觉得有意思,我本身对明清史就特别感兴趣,从补子中窥视很多制度文化,另外也是因为它是冷门,收藏起来方便。”林白曦说。
补子是做工极为精致的纺织品,颜色鲜艳,图案抽象精美。而每个补子后面,都有一个故事。正是被这些故事激起的好奇心,让林白曦不断去寻找补子。他的第一件补子是在潘家园花600块钱买下来的,后来发现整个潘家园好多类似的补子,才知道自己上当了。“现在我已经一眼就能看出是真货还是假货了,还有出土的,也能看出来。纺织品做假不太容易,因为这个东西图案风格都不好仿,而且颜色会变。”林白曦现在俨然一大师,说起来头头是道。
刚开始的时候,林白曦是见补子就收,现在眼光越来越挑剔,不是精品已经难入他法眼了。“前几天有个西安的朋友打电话给我,说有嘉庆年间的东西,问我要不要,我看了一眼,觉得品相一般,就不收了,现在我要的,一定是没有一点问题的精品。”
每年伦敦的苏富比、纽约的纺织品拍卖会,他都会关注,即使不能亲自到场,也会用发传真的方式竞拍自己看中的产品。因为长期跟踪,伦敦苏富比做纺织品的人成了他的好朋友,他甚至可以提前到库里去看拍品,拍卖行的人拿不准的断代问题还会来问他,一起做学术研究。
“所有的补子现在都放在芬兰的家里,每一个都用宣纸包起来,放在箱子里,然后再放到一个专门的黑房子里,保持恒温恒湿。这样它才不会受到紫外线的损害。”以前的补子,因为从来没有好好保存,很多都损坏,成了残品。林白曦说自己第一次见到补子,是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妈妈买回来当杯垫使。而当时芬兰大使馆里面也有很多补子,用来当蜡烛垫。一些外国人第一次接触补子的时候,都认为好看,就镶在镜框里挂起来当装饰品,结果慢慢就褪色了。
“康熙年间的补子是最好的,我等很久了,2009年刚刚在纽约的拍卖会上拿到,因为经济不景气,价钱还不错,10万人民币左右吧。”林白曦说收藏还要看运气,去年在纽约的另外一个拍卖会,同样类别的康熙年间的补子,价格就是二十几万人民币。
“我的经济实力有限,购买补子的时候必须理智,通常一年我会拿出一些钱专门买补子,如果超出这些钱就不考虑了。但是有的时候,因为自己要工作,不能亲自到场,只能通过传真出价,很多喜欢的东西别人只比我出价高一点点就拿走了。”林白曦希望退休以后能够更加专注于收藏,但是他也说:“说不定退休以后经济条件不如现在,我又没钱买了。”
“不务正业”的首代
林白曦对自己的收藏其实还不是很满意,他说现在的收藏的女性正式穿着的东西还比较少,而宫廷乐师穿着的补子是他一直在找,还没找到的,一些中国人在国外往回买补子,空间也越来越小。
既然收藏是爱好,也应该对它有个期望。“我的收藏里面,有30-40个精品,将来如果有可能,我想出一本关于补子的书,但是这个东西有点儿太曲高和寡了,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补子是什么东西,不知道能不能实现。”林白曦说他后继无人,孩子们都不喜欢这些东西。但是他自己却沉浸在其中,乐不思蜀。
“你看这个晚清的补子。”他指着一张图片说:“这是我的一个收藏,是个未解之谜,应该进行科学研究。它的图案是马蹄,不是龙爪,不知道到底是谁穿戴的。我以前看过一本写李鸿章的书,上面的图案有些类似。我想可能是公爵、子爵或者是男爵的。”
“还有这个,我在英国一家艺术品公司买的清代皇后凤袍。我做过仔细研究,可以断定,是清末皇后穿戴过的袍子,使用时间是在1890年-1900年之间。”这个凤袍,曾经是林白曦的镇宅之宝。
“我收藏的补子大部分是清朝的,也有明朝的。那两个补子图案是明朝风格,但是断代上我还有些质疑。”林白曦谈起他的收藏,严谨得很。“还有这个补子,是朝鲜的,我买的时候就知道,因为想拿回来研究一下跟中国补子的异同。”
读史书、研究收藏、拜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为师,参加纽约、伦敦、香港等地的拍卖会,跟其他藏家一起讨论,林白曦的日程十分繁忙。他还经常呼朋唤友,在北京自己家客厅上演“百家讲坛”,时不时也在电视节目里当一下收藏专家,跟中国专家一起博古论今。
闲暇时林白曦会偶尔看看中国的清宫戏。“研究过清朝官服后我发现,剧中文官、武官所穿的官服,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都是胡来。”
“总的来说,我觉得学好历史非常有用,因为历史是延续的,这对我了解现在整个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在中国社会为人处世都非常有用。你不信去看看,清朝9品18级的官员体系,到现在其实变化也不大。”林白曦这么看自己的爱好,他已经不单单是个说得好中文的老外那么简单了,
2000年林白曦从新加坡调回中国,当时芬兰航空公司每周只有两个航班——赫尔辛基飞北京,现在每周有21个航班了,北京、上海、香港每天都有航班连接中国和欧洲,芬航的位子几乎没有空着的时候。中国已成为芬兰航空战略策划的重点之一,也是给芬航带来受益最多的海外市场。林白曦说自己的收藏是“不务正业”,但是正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让他在中国从事航空事业游刃有余。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有收藏!
原来这样,长姿势子!
另辟蹊径,喜欢就好。
不管怎么说,收藏了才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