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数字存储空间正在达到一个新的量级。
硬盘厂商西部数据日前推出了容量高达1TB的笔记本硬盘,而1TB的3.5英寸台式电脑硬盘早已热销,甚至即将成为品牌电脑的标配。
不过,你如果给自己算一笔“存储账”,结果估计很可能会让上面的新闻黯然失色。
你所有的数字设备的存储空间──包括家里的PC、单位的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U盘、数码相机、MP3、智能手机等等,加起来早就超过500个GB而直奔1TB了!
日立环球存储科技与KRC Research在2008年共同执行的一项调查更具共性:中国消费者平均存储1311首歌、3083张图片、24部影片以及22款游戏。不过,这些东西可不是都在一部电脑里,它们往往是分散在众多的数字终端之中。
数字设备和个人信息量的激增,带来的不是存储空间太少的问题,而是存储空间浪费太大的问题。
实际上,几乎每一个设备都会空着40%左右的存储空间。不过,现在存储设备的低价已经让人不会为此太过心痛。相反,人们面对的是如何管理这些数据的头疼问题。
从“心疼时代”到“头疼时代”
10年前,电脑硬盘如果有4GB就算不错的机器了。现在看看,一部普通手机的存储卡空间都可能比它大……
10年前听歌都不舍得下载MB大小的MP3格式,而是凑合听着几十KB的RM格式,现在随便一个MP3播放器都能让你把自己所有的歌曲存进去,然后还空着一半以上的空间做移动硬盘……
10年来,存储能力的发展未负众望,其态势完全堪比芯片领域的摩尔定律。1999年1个4GB的硬盘要超过1200元,而现在希捷、西部数据、日立等硬盘厂商已争先恐后推出的1TB硬盘价格不会超过700元,相当于每MB价格0.0007元。
存储成本的降低和数字设备的普及,正在大量催生数据。“2008年,全世界创造的数字内容约为4870亿GB。”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与EMC给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IDC估计,如果将这些数据内容印刷出来,并装订成册,其高度足比冥王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还多9倍!在这个“数字宇宙”中,约70%的信息是由个人产生的。
IDC研究表明,在未来18个月内,“数字宇宙”的规模将翻番。到2012年,每年创造的数字信息将达到2008年的5倍。
信息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信息生成技术和交互工具的数量大大增加。未来4年,移动互联网用户将有3倍的增长;非传统的IT设备,如汽车导航系统、工业机械、RFID读取器以及智能传感器等,将增长3.6倍;人们之间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社交网络等工具的互动将增长8倍。
面对这样的信息量,“消费者在个人信息管理方面将要面对4个难题。”存储巨头──EMC公司的大中华区市场与渠道战略总监梅敏玲对《商业价值》表示:“一是空间的问题;二是安全性问题;三是搜索和管理的问题,最后是如果消费者常常出差,如何在任何地点和时间都可以访问信息的问题。”
显然,问题理论上是4个,但实际上后3个才更让人“头疼”。这让许多原来只用于企业存储的数据管理软件和网络存储技术NAS也开始走进家庭。
EMC、NetGear、Buffalo等厂商过去一段时间都相继推出了针对家庭的网络存储产品,如存储宝箱、Iomega StorCenter ix2、ReadyNAS等。这些产品提供从1TB到8TB的存储空间,能够为家庭多台PC提供信息分享,并在多媒体功能上下足了功夫,内置播放器、提供脱机下载功能,而且还提供RAID备份技术,对数据进行更安全的保护。
今年6月,EMC还推出了名为Iomega ScreenPlay Pro的多媒体电影硬盘播放器,不必通过PC,可直接连接到电视机上播放,既是多媒体播放器又是网络存储器,还可以录电视节目──而在IT卖场里,类似播放盒已经有了很多品牌。
显然,个人存储的“B2C”模式正在发生一些改变:在原来简单的“更大更便宜”的基础上,企业开始要考虑如何解决用户真正“头疼”的问题──比如给个人搭建基于网络的数据管理体系;同时干脆推动一些新的存储消费卖点,反正硬盘的价格已经如此便宜,做增值生意当然是正确的道路。
那么,个人数字存储是否就会按照这样的路径继续演进呢?我们会需要2TB、8TB甚至更大的存储空间和更加复杂的、直至“工业级”的存储管理系统吗?
互联网即硬盘
目前,很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人们越来越多的数据“在互联网上产生,在互联网上消费”,所以互联网才是人们最需要的那块大硬盘。
“Web2.0和存储外包将是消费市场存储的未来。”企业策略集团(ESG)中国总经理王丛对家庭网络存储市场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更多消费者会考虑存储外包服务,因为维护一个家庭网络存储,不仅成本高,而且对维护知识的要求也高。”
王丛所说的网上存储外包其实就是云存储服务,业界已有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互联网巨头涉足其中,国内如腾讯、网易也推出了免费网络硬盘的服务。亚马逊是其间最早的提供商,其S3存储服务提供了廉价、方便的网络存储服务,为那些不想自己建设或没有能力建设存储网络的个人和企业提供在线的专业网络存储服务。据了解,截至2007年底,S3服务便已有了33万的注册用户,其中包括“纽约时报”。微软的Live Mesh服务更倾向于针对普通消费者,将互联网作为个人的数据中心,通过网络将用户存储于电脑、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上的个人信息实现同步。它基于云计算,可提供5GB的免费网络存储空间。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云存储服务能够为整个社会节省大量的空间资源。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云存储能以企业级的服务水平为个人提供更便宜、更安全的数据管理,而且能够解决多种设备间的统一管理。
当然并不是说云存储就不需要硬盘了,相反谷歌等企业却是对硬盘需求最多的。只是在云存储模式下,个人的信息管理难题转移到了服务提供商,而服务提供商无疑还需要拥有大量空间资源的底层基础架构。EMC、3PAR等厂商其实对这种“B2B2C”的模式也在押宝──他们也希望提供这种更后端的服务。比如,EMC于2008年11月推出了云存储基础架构Atmos。凭借其全球集中化管理与自动化信息配置功能,Atmos可以使Web 2.0网站、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媒体与娱乐公司等安全地构建和实现云端信息管理服务。美国的AT&T就利用了Atmos平台,提供云存储服务给它的客户。
虽然目前云存储服务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服务质量、个人信息保密等。但未来或许就像《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描述的“未来网络5000天”那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只需一个云本。云本没有存储空间,能够总是把连线,上网变得很简单,你做的基本上就是接触。”
对于EMC等存储巨头来说,个人存储走向何方还不好断言,实际上它们大多是在双面押注。其实,决定存储未来的不会是这些生产硬盘厂商,而会是那些用硬盘承载自己商业模式的企业。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SD卡上1T就给力!
大数据时代
ssd的时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