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之前,随着大屏幕彩电席卷市场,DVD播放机全面进入中国家庭。DVD的年产量很快达到几千万部,而中国每年消费的DVD光盘更是高达五六十亿张,新科、步步高与金正等新生代家电厂商开始崭露头角并各领风骚。一个喧嚣的DVD时代来临。
但这份喧嚣并没有维持很久,如今DVD正在逐步退出舞台的中心。来自家电企业的数据显示,DVD市场在国内目前以每年20%的速度在递减。
DVD大潮正在退去。谁来接手DVD空缺出来的巨大市场空间?2008年初,索尼蓝光正式成为国际通行的高清光盘标准,似乎将理所当然地全面接管DVD市场。然而历史的发展,尤其在国内往往不会遵循直线式的逻辑。
2009年,高清播放机——一个身具DVD众多遗传基因的设备热度开始上升, 它像极了DVD发展模式的新时代翻版,并且正在从市场的边缘地带向着舞台的中心张望着。
DVD模式的新翻版
“花几百元买个高清播放机回家看大片吧。”不管是走在北京、深圳等地的电子卖场,还是在浏览互联网网店,消费者最近常常会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叫卖。
高清播放机是什么样的玩意儿?顾名思义,所谓高清播放机就是能够播放高清视频的电子设备。它与DVD播放机有很大相似之处,针对相应视频格式进行解码,然后连接并在大屏幕电视上播放。所不同的是,高清播放机读取的介质不再是DVD光盘,而是硬盘或者移动硬盘里的视频内容,其解码的格式也更加丰富,不仅包括720p的AVI、VOB、MKV、MPEG等标清格式,以及1080p的H.264 / VC1 / MPEG2.4 / XixD HD等高清媒体,甚至还可播放RMVB等网络视频流行格式。
《商业价值》记者通过多方调查发现,高清播放机正在成为电子产品中的新热点,它在国内已经有了包括从解决方案提供商到生产厂商、代工企业等相当完善的产业链条。
与DVD的发展相似,高清播放机同样拥有成熟的解决方案,目前市场主流的方案提供商包括Realtek、Mstar、SigmaDesigns、AmLogic等。据内行人士透露,高清播放机生产成本一般在300元左右,而购买芯片解决方案一般花费18美元,占整个成本的大约40%,而其他元器件在中国已经有了成规模的产业基础,也就是说这个产品基本上不存在技术门槛,属于最适合“中国制造”的产品──这与中国过去获得过爆发性发展的DVD、MP3等产品的格局非常相似。
正像全球80%以上的影碟机产自中国一样,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和强大的制造能力再次成为高清播放机发展的沃土。据Realtek国内一家代理商弘亿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某经理介绍,前几个月他们Realtek解决方案出货量在1万台-2万台左右,9月市场增长加快,每月在4万台-6万台之间。他表示,在欧美、东南亚市场销量更高,国内正处于市场培育期。另一家解决方案提供商SigmaDesigns则既是蓝光方案提供商,同时也是高清播放机的方案提供商,其某经理介绍高清播放机国外市场已是百万级别,他预计国内市场会在今年年底爆发起来。
“高清播放机的利润做好了能到20%。”惠州天敏科技市场部经理刘作飞告诉记者,“做差了也能到10%,总比其他IT类产品利润高些。”新的市场机会、成熟的解决方案、较高的利润,这当然都逃不开厂商的眼睛。国内市场上很快出现了如亿格瑞、开博尔、上海锐视、天敏科技、美如画等多达十几个品牌,其中更包括知名的老牌家电厂商海信。
“海信跟踪高清市场已有5年时间,2004年推出平板电视。随着今年4月芯片厂商Realtek推出1073DD等解决方案,我们与其签订战略协议,在6月推出了高清播放机产品。” 海信集团网络产品事业部副部长赵广镇介绍说,“我们预计每年出货量在几十万台。”
天敏科技使用的则是AmLogic的解决方案,刘作飞告诉记者:“高清播放机除了播放高清影片外,还向下兼容了目前主流的网络视频格式,产品丰富多样,价格也越趋于合理,既能满足高清发烧友,也能满足普通消费者。未来它一定会取代传统的DVD机,并且会慢慢吞食蓝光播放机的市场。”
在销售渠道上,深圳、北京、上海等地的电子卖场仍然是高清播放机最重要的方式。目前,在淘宝网店或者高清概念的网站销售正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外,据某知情人士介绍,在深圳的顺电家电、国美电器等大型连锁家电卖场也出现了高清播放机的身影。
“高清播放机开始对DVD时代高达1000亿元的市场展开了全面的接手工作。高清产业的发展趋势与用户需求,决定了高清播放机产业将是最终赢家。”上海锐视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一段颇为大胆的话彰显了这些厂商共同的野心。
盗版内容的又一获益者
记者以高清内容购买者的身份,与淘宝网上一家高清拷贝店“绝色高清视界”的店主取得了联系。当记者问起有哪些视频可以购买时,店主给了记者一份表格。表格里包含5000部的高清视频,既有4GB多的720p的视频格式,也有30多GB的蓝光原盘视频,内容涵盖甚广,从1937年发行的《白雪公主》到今年新出的《变形金刚2》应有尽有,共计近55TB的内容容量。
该店不是按部收钱,而是像贩卖大白菜一样按斤称售,店主表示,500GB内容收费70元,1TB为100元。以此计算,平均每部电影大小约为11GB,价格为1.5元甚至更低,比那些DVD光盘价格要低得多!而当记者问起采用什么方式获得这些视频内容时,店主的回答则再次让人感叹其创新力无穷。该店主要采用两种配售模式:一种是销售硬盘,可代为拷贝电影内容,除了硬盘价格外,内容收费标准同上,1TB也是100元;另一种是购买者快递硬盘,店主收到后当天按需求拷贝内容,第二天快递回来,500GB以上包返回快递。
显然,这些内容不是正版的。
目前,在网络上有众多模式相似的网店或者网站,如“中华高清”、“高清之家”等也都提供多达1500部左右的高清视频,虽然收费价格略有不同,但都是由网民选择观看列表,由网站提供内容,然后通过购买、快递、租用硬盘的模式提供内容。“高清之家”甚至可供消费者选择配送区域,选择快递公司,使快递费用和质量透明化,它已经建立起多家加盟店,服务均十分周到和细致。
“高清播放机目前确实还是受限于宽带速度的影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清拷贝店的出现,这个市场就会越来越大。当某一天你在街头散步,发现高清拷贝跟现在的下载手机MP3一样普遍时,高清播放机的市场也就井喷了。”天敏科技刘作飞直言不讳。
历史何其相像!高清播放机捆绑高清拷贝店的现象不得不让人联想到DVD与盗版光盘相互依赖的历史情形。正如当初VCD、DVD机市场能够崛起,很大原因得益于那些盗版光盘的大面积普及,以至很多厂商为此打出了“超强纠错”的广告口号。那些光盘遍布在大中小城市的各个角落,5元一张的价格童叟无欺。内容价格的便宜与获取的方便促成了DVD的一度繁荣,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
不可否认,高清拷贝店为高清播放机的发展提供了实惠、方便的高清内容,成为其十分重要的支撑且为广大国人喜闻乐见。但是,今天的知识产权环境与10年前毕竟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这也成了悬在高清播放器头上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光盘、硬盘及宽带的赛跑
据索尼影视中国区副总裁马天明介绍,自2008年7月索尼开始在中国发行蓝光碟片以来,至2009年8月底,索尼共在中国市场发行不到80部碟片,总共售出约4万张。这是个让任何人都高调不起来的数字,由此可见蓝光在国内的步履缓慢。
这同时也使人们反思,影视媒介只会一直沿着从VCD光盘到DVD光盘再到蓝光光盘的发展轨迹吗?高清播放机与高清拷贝店快递硬盘的出现虽然有些意外,但至少让人们看到了新模式出现的可能。光盘从700MB的CD演进到4.7GB的DVD再到双面50GB的蓝光,近70倍的容量增速不可谓不快,但硬盘从几GB到如今的1.5TB、2TB,不仅容量增速令人咋舌,价格也急剧下降。
从光盘传播过渡到硬盘快递,无疑就与硬盘的大容量与便宜的价格有直接关系。正如采用闪存介质的MP3取代唱片机和磁带随身听一样,拥有高昂的制作成本、不方便存放管理及易于损坏的光盘已然不是人们必须依赖的对象。
而互联网网速的提升与宽带的普及使人们获取内容的渠道更为方便和廉价。一则广泛流传的故事这样形容:一对年轻情侣为求浪漫,计划去电影院看部电影,等看到50元一张的票价时却又有些心疼,便决定去买张光盘回家观看算了,走到街边音像店时忽又想这些电影网上都有,何不回家下载!回家后发现连下载都免了,点开迅雷等网站就在线观看了。
网络带宽的不断提高会对视频内容提供的渠道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播放终端带来关键的变化。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就认为:“高清播放机只会是个过渡产品,未来的电视机就会有在线播放高清视频的能力,如TCL已经推出了网络电视。”据知情人士透露,海信就正计划将高清播放模块加入到其未来电视机中。
不过,互联网虽然潜力无穷,但就高清视频来说,眼下还不是合适载体。在南非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案例:在对当地极慢的网络传输速度彻底失望后,UnlimitedIT公司做出了“飞鸽传书”的决定。一只名为温斯顿的11月大的鸽子从彼得马里茨堡(Pietermaritzburg)飞到了海滨城市德班(Durban),顺利地把绑在腿上的数据卡带到了目的地。此次飞行距离为80公里,耗时1小时8分,而如果使用网络传输文件在2个小时之内则只能传输大约4%!──这个与国内高清内容的“硬盘快递”模式何等相似。
据了解,在线播放高清内容一般需要带宽达到4M-6M,而国家电信和广电部门目前已在下一代宽带方面加速竞跑,相信几年之后“百兆入户”不是不可能的。到那时,通过网络很多内容将不再需要硬盘和光盘这样的介质来承载。
光盘、硬盘以及宽带传输,都在加速奔跑,这让视频媒介正依循着物竞天择的游戏规则在高度的不确定中迅速进化。而对蓝光技术来说,最不幸的事情就是在宽带最终一统天下之前,自己就被硬盘抢走了“机会窗口”,而这个悲剧似乎正在上演。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没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和执行,说什么都白说!
现在谁还买?
普及化只是时间的问题
也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