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腾讯医疗困境与破局|科股宝

医疗行业有其特殊性,互联网巨头能否突破,核心考验的是其投资业务与自身业务的协同能力。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EN)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EN)

2021年1月15日早上9点一刻,伴随着在海淀智谷大厦8层医渡云北京总部的“云敲锣”之声,医疗大数据技术和AI解决方案提供商——医渡科技(02158.HK)正式在港挂牌交易,上市首日一度狂涨逾160%。

目前,医渡科技市值已超500亿港元。以此计算,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宫如璟所持股份,其市值超33亿美元,踏入福布斯亿万富豪队列。

尽管宫如璟在上市演讲稿中并没有提及腾讯,但不可否认的是,本次医渡科技IPO中,腾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公司股东,更是作为基石投资者,护送其走进港交所。

作为腾讯在医疗领域布局中第一家登陆二级市场的企业,医渡科技与腾讯近两年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布局一脉相承。甚至上市半个月后,该公司宣布旗下慢病健康管理平台“因数健康”与腾讯医典达成持续深度合作,在慢病人群中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事实上,在医疗健康领域,腾讯早有布局。

自2014年开始,腾讯充分发挥自身平台和技术层面的优势,以微信、QQ等平台流量为依托,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持,正通过投资、自建、合作等方式,围绕医药、医疗和保险三环,在互联网医疗、医疗器械、医疗保险等领域一步步构建着腾讯医疗的整体脉络。
腾讯医疗已布局的重点产品及业务(由钛媒体App编辑制图)

腾讯医疗已布局的重点产品及业务(由钛媒体App编辑制图)

由于腾讯医疗的内部变革,以及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迅猛发展,腾讯医疗开始发力自建项目,以C2B方式构建医、智、数字化、连接为核心的腾讯智慧医疗解决方案,以期实现腾讯医疗业务跨越式发展。

但是,互联网医疗是一个门槛高、全方位to B/G 的产业,腾讯医疗在医、药、险的协同方面并不具体,投资与自建衔接不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变局之路。

头豹研究院分析师袁峥琳对钛媒体App表示,相比阿里巴巴医疗布局的“内部模式”而言,腾讯医疗更多是自上而下的模式进行,对于自身如何做医疗,腾讯一直是摸索状态。

行业分析师张昭(化名)对钛媒体App表示,腾讯需要在医疗专业度上,信息化大数据等业务赋能方面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而非帮助别人提高水平,这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规模超2000亿元,美团等巨头也在探步至医疗体系的当下,外界十分有必要重新了解和评估腾讯医疗。

打法之“变”:不仅布局投资,还发力自建

事实上,腾讯的优势在于其资本、医疗资源、数据资源、用户资源、应用端合作的流量资源。而在进入医疗行业初期,腾讯就以“投资”、“合作”方式摸索医疗赛道,并一步步发力自建模式,从而构建初具规模的腾讯医疗事业版图。

根据易观分析等第三方数据和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起截止至2020年5月,腾讯在医疗领域的投资数量超过40次,投资标的都至少能排进行业前五,投入规模远超B、A(阿里、百度)两个巨头在医疗领域的布局。腾讯先后参与了丁香园、微医、好大夫在线、医联等多家互联网医疗独角兽的投资。

根据钛媒体 TMTBase 一级市场数据库梳理,腾讯的投资覆盖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互联网医疗平台、AI+医疗、AI+药物、商业保险、医疗美容以及健康周边等细分医疗健康行业,几乎覆盖了医疗科技(硬件、医疗大数据、AI医疗、互联网医疗解决方案)、移动医疗(寻医诊疗、医药电商、专科服务、健康保健)、线下医患端等绝大部分医疗场景。例如企鹅医生线下连接医患,丁香园线上连接医患端,微医涉及挂号、缴费等就医前端,太美医疗则主要覆盖医药SaaS技术端等。

从 40+ 公开报道的投融资项目,可以一窥腾讯投资在医疗及大健康领域的策略和路线:广撒网,多布局,全面且复杂。


腾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2015~2020年不完全统计)

腾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笔数(2015~2020年不完全统计)

腾讯在医疗领域的专注探索始于 2015 年,一直持续到2019、2020年,近两年来在战略投资方面呈现积极态势。

而从2015至2020年的投资笔数动态来看,2018年度是一个“分水岭”式的存在,当年腾讯在医疗领域的投资频率明显下降;而几乎是同一时间,腾讯探索多年的自建业务和产品,频频正式发布。先有主攻“AI+影像”的腾讯觅影项目,后有医保电子凭证等产品的发布,去年还推出了自建AI+医药的项目——云深智药(iDrug)。

为何腾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自建模式逐渐清晰?

不得不提到一个核心时间节点:930变革和腾爱医生关停。2018年9月30日,腾讯进行了自成立以来的第三次重大组织架构调整,在原有七大事业群(BG)的基础上进行重组整合,被外界称为“930”变革。腾讯大医疗部分也因此整合到了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中。

目前,腾讯医疗业务由现任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CSIG事业群总裁汤道生直管。下属主要有两个事业部:医疗健康事业部和医疗资讯与服务部,自建医疗业务员工共计千人之内。

除此以外,腾讯内部还设有与AI Lab、腾讯云、微信事业群等部门联动的医疗团队,提供内容处理能力,加上医疗领域的腾讯投资team,构建了整个腾讯内部的医疗棋局。举个例子,微信“搜一搜”中的医疗搜索功能,就是由CSIG下属的腾讯医典团队提供内容能力,微信事业部团队则提供算法等技术能力。

而另一个导致腾讯医疗加速往发力自建方式发展的重要节点,是“医疗版微信”——腾爱医生关停。

腾爱医生这一to C端的模式探索,历史不足三年。2015年底,腾爱医生团队初建。作为腾讯旗下针对医生群体的唯一自有项目,腾爱医生对外称将着力探索医生IP路径。不过,2019年3月,“腾爱医生”平台正式关闭服务,其App、官方公众号和网站全面下线,理由是“因公司组织架构和业务策略的调整相关原因而关闭”。

对于腾爱医生的关停,业界将其原因归结为腾讯医疗自建思路与投资思路的“撞车”。但张昭在接受钛媒体App时持不同观点,他认为,腾爱医生关停更多是由于其无法有效的商业化,并加速了腾讯医疗自建 C2B 业务板块发展。

袁峥琳则在采访中告诉钛媒体App,腾爱医生最初的定位是给医生、医生团队和医疗机构使用,但想要实现医疗机构的铺开,阻力重重。腾爱医生这种互联网医疗纯线上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当下的环境要求,如果无法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结合,肯定无法打通医疗行业繁杂的环节,难以熬过市场洗牌。加上腾讯本身处在变革因素,也决定了腾爱医生要迅速关停。

张昭表示,医疗行业是一个极其重的to B业务,需要长周期、重资金和重资源的投入,腾讯医疗这种通过财务投资、参股类型投资达成的交易,无法保证自身与被投产品之间的粘性。如果想要更快、更有力地推动医疗相关业务发展,腾讯医疗必须转向自建模式,以此形成自研高粘性产品,从而实现其商业化目标。

“除投资业务之外,腾讯医疗需要自建。不过,腾讯内部是否允许10年10个亿的投入与等待,这是其所要评估的事情。” 张昭表示。

截止目前,腾讯从未停止过自建相关业务。目前腾讯医疗部门主要有几个核心自建项目:腾讯觅影、腾讯医典(原企鹅医典)、医保电子凭证和电子健康卡业务。

腾讯觅影是该公司首款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医学领域的AI影像产品。在去年10月的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上,腾讯觅影发布全新影像云产品,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影像档案管理等,帮助行业批量孵化医学AI应用。

另外,腾讯医典、微信智慧医院、电子社保卡等腾讯的自有医疗产品正逐步完善。尤其是去年1月微信九宫格中上线医疗健康模块,这是CSIG事业群成立后拿到的第一个微信支付入口,向超10亿用户提供医疗健康、医保电子凭证等服务,将消费C端、产业互联网B端之间打通。

在2020年9月的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首次公布自建医疗解决方案。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医疗数字化基础设施,以智慧医疗中台作为技术能力,以C2B方式构建医、智、数字化、连接为核心的腾讯智慧医疗网络。这意味着腾讯对自建医疗进行了一个阶段的概括。

袁峥琳对钛媒体App表示,目前腾讯医疗的布局以自建方式为主,随着在B端的探索不断深入,涉足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较为新颖的AI+医疗赛道,腾讯早期的策略性投资也为其如今自建项目提供了行业资源和经验的积累。

不过,多位医疗行业人士认为,腾讯医疗自建项目过程当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与瓶颈,医疗相关业务亟待一场“破局”。

变局之“困”:协同性和专业度是短板

在930变革中,腾讯转变的核心意义在于:在连接人、连接数字内容、连接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更适合未来趋势的社交、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并推动实现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升级。

因此,腾讯更多希望自建、合作的医疗项目起到“连接”、“赋能”作用。当然,这种连接的市场效果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例如“微医”,作为医疗保健系统中互联网医院环节,微医与腾讯通过数字医疗平台在资源调度和匹配上发挥着连接作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边际效应递增特性;而且腾讯还利用自身的媒体流量池,向用户推荐微医的远程会诊服务,帮助微医扩大覆盖面,也是连接的一个体现。

不过在“腾爱医生”、“腾讯睿知”等项目上,一直未能拿出在市场层面破局的产品,腾讯医疗自建打法不清晰,产品竞争力不强,本身受内部体制和环境的影响较大。

袁峥琳认为,腾讯本质上是在“用项目方式做医疗业务”,通过内部回报方式去推进,而非形成医疗体系和商业化模式,最终导致产品协同性较差。

在她看来,腾爱医生是一个典型的项目型业务。腾讯本身的体制和环境是很难让腾爱这类产品自由发展的,尤其医疗专业度依旧是腾讯内部的短板。

袁峥琳强调,腾讯医疗面临的困局更多出在内部。“从内部人才来看,腾讯医疗的人才资源也不算行业丰富。腾讯医疗的项目初期,是很多其他事业部的资深员工转来做的,所以基本都是跨行,医疗行业本身技术壁垒就高,这就会带来很多‘外行管内行’的问题,而且腾讯自身在其他领域很成功,会有很多缺乏行业依据与验证的想法施加到医疗业务上。本质还是对行业没有那么尊重,这个问题现在依然存在。”

而张昭认为,在全球医疗大环境下,因为国内大多数人都没有养成为线上医疗服务付费的习惯,不及欧美家庭医生那样普及,这种变化让腾讯内部对于医疗商业化没有那么急迫,他们希望等待市场教育完成的时间点再冲击。

从大市场环境来看,互联网医疗在2018至2019年一度陷入发展低迷期,导致很多冲进医疗赛道的互联网巨头,无法完成从业务到商业化的闭环。其中,腾讯医疗在垂直赛道上的业务产品,未能体现出强有力的行业优势。

腾讯医疗会不会被拆分?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为6.6%;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中国的大健康市场规模将达到21.77万亿,复合年增长率达9.4%。

张昭和袁峥琳都认为,未来腾讯一定会在互联网医疗这个蓝海当中获得机遇。

张昭对钛媒体App表示,就目前现状来说,一旦腾讯提升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其依然可以探索优质赛道,与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与京东健康这些第一梯队的企业“分蛋糕”。

“中国医疗产业一直处在市场化竞争状态,公立医院壁垒很高,医生资源较为分散,医保层面把控权利在公家。因此,腾讯需要提升自身能力,而非帮助别人提高水平。”张昭对钛媒体App表示。

袁峥琳告诉钛媒体App,腾讯最核心是微信自身的流量体系,庞大的用户量使平台上的医疗信息可以覆盖大多数人。如果通过深度合作方式,将其自身打造为全国整合性、能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智慧医疗提供商,腾讯将在医疗行业市场中具有重要话语权。例如疫情期间推出的“发热门诊地图”、工艺捐款等。

“从患者端来看,用户在腾讯生态里获得健康医疗服务的路径一直在缩短,这是其正在打造的战略优势。把握其在媒体社交端的积累、公众认知度、公众高度信任这些利好点,腾讯一直在利用这块的优势。”袁峥琳表示。

“至于医疗业务的整合,更多核心在于腾讯对于医疗业务的期望,取决于公司将医疗业务定位为战略部署还是真正当作业务去盈利。”

对于拆分与整合,京东做了一个十分有建设性的典范。2019年5月,京东集团宣布分拆旗下医药零售批发、互联网医疗、健康城市等业务板块,正式成立“京东健康”。2020年12月8日,京东健康(06618.HK)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投资者兴趣高涨,如今市值已接近5000亿港元,远超同在港股的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

那么,腾讯医疗会不会有被拆分的可能?多位业内人士给出了十分两极化的观点。

袁峥琳告诉钛媒体App,她对于腾讯医疗项目的专业性和对医疗技术研究的深度还是持保守态度,因此她认为短期来看很难被拆分。

“腾讯医疗业务部门对于实业性理解可能并不具备优势。如果腾讯医疗拆分开来,风险还是不容小觑,不管是投资,还是自建项目,腾讯医疗都不具备行业优势。”

与袁峥琳有共同想法的行业内人士不占少数,他们都认为腾讯这种巨头模式难以轻松拆分,“腾讯是联邦体制,自上而下确实不利于拆分。”

不过,张昭认为,腾讯未来存在医疗业务板块拆分的可能。“从行业内看,腾讯是有对医疗业务拆分诉求的。腾讯现在的唯一目标,就是扎下医疗行业中去,做专业化层面布局,这是腾讯亟待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改变腾讯医疗困局的唯一途径。”

张昭强调,腾讯医疗做的就是一门流量生意。因此,如何将流量转化为回报,则是考验其重要难题。

腾讯医疗的未来,一方面取决于其对市场变化的关注,另一方面或将取决于自身业务与投资能力的协同。虽然业内人士认可其商业化增长的可能性,但在此之前,腾讯医疗依然是该集团中高投入、长回报的业务之一。(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编辑 | 葱葱。受访者之一张昭为化名)

*附部分参考资料:

猎云网:《腾讯的医疗棋局》

八点健闻:《腾讯200亿投了一批互联网医疗独角兽,为何又玩起自建?》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