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dget 2.0:小工具爆发意味着什么?

Foursquare(位置分享) Pinterest(图片目录分享) Formspring(数据管理和问答) Quora(社交问答) Instagram(图片微博 ) Pose(服饰分享、社会化购物) Path(私人瞬间分享) Foodspotting(食物分享) 这些小工具不约而同地在过去18个月中快速成长,在我们的技术检测图谱上,它们的爆发共同回归为一个有意思的点上──Widget 2.0的巨大机会。

3月16日,在阿布扎比的一个投资退出战略大会上,俄罗斯DST集团CEO尤里·米尔纳说:“我认为下一个大主题(Big Theme)是‘Curation’(对信息的有效掌管),即你如何筛选来源众多的信息,它们每18~24个月就翻一番。问题是如何选择什么和你有关,我猜,也许会是一半靠网络,一半靠算法来驱动。”

尤里·米尔纳的话为什么重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年他投资了Facebook。2009年5月,他所管理的DST集团宣布向Facebook投资2亿美元,占股2%(后来又追加投资至5亿美元),当时很多人觉得太贵了,但到今天那笔投资上涨了850%。米尔纳的话带有指向性,似乎是对过去18个月发生在硅谷的创业和投资事件的某种概括,顺着这种指向,我们将雷达移向硅谷:

去年12月,有照片微博之称的Instagram 推出仅两周,快速爆发至百万级用户量;今年2月,Quora拒绝了1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投资人称报价太低;今年1月,基于位置的食物分享点评应用Foodspotting获得蓝驰创投300万美元投资;今年1月,服饰分享、社会化购物应用Pose获得160万美元风险投资;除此之外,获得高估值并大行其道的是Yahoo Answers 的社交版Formspring(数据管理和问答)、Flickr的社交版Pinterest(图片目录分享),前者准备进入中国,后者已经流行到中国的一些极客用户之中。到3月,基于场所的拍照社交工具Color更是爆出已获得红杉4100万美元投资的惊人消息。而且这份名单还在增加中。

它们大多只是手机上的一款小应用,或者叫Widget,它们大多出现在过去1~2年内,并在去年至今年年初获得风险投资和更高估值,并进入用户爆发期。同样,上述信息也会随同尤里·米尔纳的“Curation”概况一起,很快消失在18~24个月翻一番的信息洪流之中,我们的雷达必须不断监测这些最聪明的人在说什么、做什么,以便判断趋势的拐点。 这些移动、跨平台、调用社交关系的拍照分享小工具们在过去大约18个月内集体爆发,意味着什么?

Path哲学

在这些Widget中,一个私人间(上限为50人)分享照片的小工具“Path”引起了我们格外的注意。1个月前,Path也仅仅只是支持iPhone 上iOS 4.0以上版本,但它可能是第一个敢于和Facebook“拧着来”的早期公司──和Facebook的“只有一个身份”理念相反,不鼓励“主动关注”,而只能“反向关注”,你可以掌管自己的信息,只将它们分享给你挑选出来的最多50个人。前不久,Techcrunch爆出,Path拒绝了谷歌1亿美元的收购条件,拿到了850万美元的VC投资。

Path受关注的原因还不只是它拒绝了收购(通常这表示创始人有做大的野心)和跟Facebook“拧着来”的疯狂劲儿,它背后的团队也很有来头:Path.com(手机上是Path.io)早期由Napster创始人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创建,2010年1月,现年26岁的Facebook前高级平台经理和社交网络天才产品经理戴夫·莫林(Dave Morin)宣布加入,现在担任公司CEO。此外,Path还得到Napster联合创始人、Facebook早期创始股东Sean Parker的帮助(Napster是上一波互联网泡沫中颠覆唱片产业的标志公司,它成功改变了大众购买CD的习惯,其创始人肖恩·帕克后来参与了Facebook的初创过程)。

Path虽然是一个非常早期的产品,但它和Quora一样典型,它从另一个角度很好地阐释了尤里·米尔纳所说的“Curation”(掌管信息)主题。它认为,Web2.0和社交网络已大大降低了人们发布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成本,上一波社会化网络大潮中创造出了很多工具实现了上述目标。现在任何一个有手机的人都能够成为内容生产者,不过90%的内容没有出现在它该出现的位置或没有让该被看到的人看到,而成为了垃圾信息。

因此,下一个大主题应该是,人们在获取信息方面如何才能更有质量、更有效率,即便岁月流逝、技术变迁,信息也能很妥善地被掌管、维护和保全。用一句话概括,“妥善掌管的信息就不再是垃圾信息”。让我们引入一些场景来理解Path哲学:

你的生日聚会上,几个知心好友带来了你最想要的礼物,因为你分享给了他们你的心愿,但你不希望公务上有求于你的人看到并以送礼方式拉拢关系;你面试成功的时候,最想第一时间告诉的只有“他/她”;婚礼上,你希望同事、同窗即使赶不过来,也能Facetime(视频电话)一下,而前任的“他/她”由于诸多的不愉快最好先不要知道;家人的葬礼上,你希望这值得纪念的最后告别可以永久保存在家族的历史记忆之中,在家族成员之间共享,但殡仪馆的照片实在不好拿给外人看;身体不适的时候,一些表明症状的身体部位,最好可以很快发给你的私人健康专家,以便确诊医治,但旁人必须回避(例如电影《爱情和灵药》里的男女主角相视的场景)。

这些诉求非常真实而具体,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们的生存质量、安全感、尊严和社会认同,但是对于被Facebook、Twitter,甚至开心、人人、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所教化的一代来说,这些感人的、含蓄的、优雅的、节制的和隐秘的分享权力,可能已经丧失了。在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发布和传播任何信息的时代,只注重自我表达的个体反倒和真实的社会疏远了,在一个网络无所不在的世界中,“我不孤单,但却很孤独(I'm not alone. But I feel lonley)”。

机制和规则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说,“谁都不能阻挡信息的自由流动”,进而他认为每个人只有一个身份。在2007年,他开放Facebook平台,让众多Widget小工具基于这个类似操作系统的平台生长,随后苹果和谷歌在这方面借鉴了他的做法,PayPal的创始人麦克斯·拉夫琴创办的Slide借助Facebook等社交网络平台,成为上面几个Top应用的提供者,这些小工具往往只是满足用户的一个简单动作,比如“捅”一下,比如涂鸦,比如贴照片等。按照拉夫琴的观点,那一波Widget 1.0兴起的理念就是“降低人们表达的成本”。

但拉夫琴也说过,“不要与任何单一理念结婚”。比如5年前,以信息完全分享和公开的理念,做一个社交网络,甚至忽视许多隐私保护提倡者的反对声浪,都还是可以生存并壮大到五六亿用户量级。但今天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今天吸引眼球的是Quora、Path这种一上线就限制严格的产品,Quora至今也仅有几十万独立访问量,我们视Quora为“让信息更有效掌管”这条路上的另一个典型产品。我们后面会具体分析这些产品的不同以往的机制和规则。

Path的CEO,戴夫·莫林对社交网络有着深刻的哲学高度的思考。他认为,大多数人拿起带摄像头的手机,就会源源不断地产出视觉垃圾,但这些垃圾对于至亲好友却如同至宝,值得珍藏。就像Twitter一样,一个新的符合人性的信息组织方式,能创造新的社会化信息网络,因为它能“变废为宝”。而令人惊讶的是,Twitter鼓励普通人“絮絮叨叨”的需求在原来的网络世界中很少被注意到,甚至也视为垃圾和无价值的信息,但在现实世界却是很正常的行为。

Path的产品设计精髓也体现在对人类社交行为的细微洞察和研究,进而提出一种反向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反向关注”机制,即你可以选择50个人(据说50人是剑桥大学一项社会学实验发现的人类“强关系层”的极限),分享给他们你的图片日记或者按照Path的说法是和这最多50个人分享生活中的瞬间(Momment)。

与之不同,Facebook是主动“加好友”机制,早期默认同一学校的用户可以看到朋友的全部动态被主动推送,还有可查找到朋友的朋友的二度找好友设定,以及Twitter的主动“Follow”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心、人人、新浪微博等在某些方面给这种鼓励公开的机制更大的空间,例如人人网早期就可以看到其他院校的朋友。

在一个社交网络中,机制鼓励了用户的某种行为倾向,并最终形成一种社区习俗(共同遵守的约则)。比如Facebook和Twitter的“主动加好友和关注”机制就鼓励了互相“窥视”、查看朋友的朋友等更多区隔度以外的信息等,“转发”鼓励了“流言”的病毒式传播,快速覆盖整个网络的范围等。机制的影响在社交网络的功能设计、早期用户需求分析就考虑进去,并不断调整,在网络具备大量用户后,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无所不在的。譬如Twitter限定在140字,可通过Retweet,按时间轴建立信息流。

相反,Quora(问答服务)则长期控制用户量,采取邀请制,并通过“邀请你回答”机制来鼓励高端用户完整独立地阐述个人意见,只有评论而没有“转发”或“引用”的传播机制; 信息不是以时间来排序,而是大家的投票来排序(Dig的机制),所以鼓励了“长篇大论”的高度结构化信息不断产生,用户为了获得赞同不断争取更高水平的讨论,或者至少是因为“认真回答了”而获得其他用户的“感谢”,因为有感谢机制在。

同样,Path以它的新机制设计建立了反“Party”和反“名利场”类型的社交网络。顺着这条思路,其实碎片化信息的“微媒体”进一步普及和改变世界的未来,按照新的信息区隔机制应该有各种创新的机会。从鼓励“城市广场”化的“公开”一端到鼓励“私密花园”化的“隐私”一端;从鼓励短小、碎片化的一端,到鼓励长篇大论的专业、专题知识化的一端,有很多细分和重构的排列组合。Path认为现实社会存在位于完全公开和完全隐私之间的“中间形态”的关系,比如我们有“死党,知己,闺密”,也有花钱办事的朋友和点头之交,或者很多人可能不会让小学同学的圈子移入同事圈子中。

小工具的大市场

按照Path哲学推演,互联网世界将按照机制、规则的不同,应用场景的不同,形成众多社区和子社会网络,它们的背后将是一个个细分但巨大的市场。

什么是小工具?我们所说的Widget在字典的意思是 “小器具或机械设备,特指那些名字未知或未被特别提及过的物件”。但互联网产业每隔5~10年就会有一波新的产品颠覆原有的产品的浪潮,随之产生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从而满足或创造一个更大的市场。眼下这波基于社交网络的用户关系层、带有移动的拍照、定位等功能的“小工具革命”的本质也是如此。

今年初,社交媒体观察家和创业者Semil Shah在Techcrunch上发表文章称,在2010年,一系列移动照片共享应用促使很多手机用户参与了相片拍摄和即时的跨平台、跨网络的共享活动。Semil Shah提到了“相片的Twitter”的Instagram、有图片版的Foursquare之称的Picplz、Path、360度的全景拍摄工具Occipital、食物相片分享工具Foodspotting和侧重前置摄像头的DailyBooth,当然还有Posterous和Foursquare。也许他忽略了,但仍显得重要的,还包括购物图片分享工具Pose和图片目录分享网站Pinterest,前者也获得了Path创始人戴夫·莫林和肖恩·范宁的投资,后者估值已经过亿美元。

Semil Shah将这一波拍照和分享照片的行为需求所带动的创业投资潮流,称为“关键性的小工具”运动,他说:“人们认为企业可以利用这种活动,围绕着地理位置、食品以及朋友和家人小圈子等,创建新的社交网站、产品或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相片被当作了一个用来建立更大业务的入口点”。他举例说,小工具背后其实有巨大的市场,比如Quora首先改变的一个领域是博客、论坛等,而这些被改变或者部分替代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本来就价值可观。他甚至觉得Quora未来可以改变搜索(类似观点参见《商业价值》2010年11月文章《Quora改变了什么》)。

实际上,被Semil Shah提及的关键性小工具,或者说Widget对熟悉互联网产业变化的人并不陌生,甚至普通用户都应该使用过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的用户都会发现桌面侧栏有名为 “Sidebar”的Widget系统。不过在那之前,2005年7月,雅虎就收购了Konfabulator及其平台上的6000余个Widget。苹果也很早在Mac OS X操作系统中建立了这个Dashboard系统,通过功能键就能迅速启动。

但那些都还只是Widget的早期阶段,将Widget世界升级的是Facebook、苹果和谷歌三大公司的开放平台,使得Widget社交化和移动化,进入了Widget的2.0版本时代。这使Widget与大量人际传播机制和线下商业相联系,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Widget2.0运动的发展逻辑就是通过早期大量分发免费的小工具,满足人们的日程生活、工作需求,积累用户的行为和关系数据,然后通过大量数据基础上的挖掘,找到可以盈利的点。它将改变的产业有很大,比如:

1.企业级的品牌推广和CRM;

2.替代电子邮件的新型统一通信的专业或日常通信平台(包括IM、SMS、E-mail等);

3.庞大的商品评价、建议的社会化购物平台;

4.替代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平台和高效信息的推送工具、新形态搜索;

5.基于专业性认证的专家系统和专业知识出版与交易平台、调研、医疗、金融、教育等平台。

但这一切的基础是用户对这些小工具有黏性,高度依赖,最终才有需求把更广泛的业务移植到小工具生长起来的新平台上。就像新大陆的崛起一定需要“淘金热”、“西进运动”等巨大诱惑力的人类活动牵引,并在初期就设立好社会规则,这将是一个需要5~10年才能逐渐完善的过程。

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明工具的过程,可以说人类是踏着工具的由少变多,简单到丰富、精密和复杂的过程进行自身进化的。未来的人类文明极有可能因为工具的更加细分、丰富和专业化,进入一个新的智者大量产生的轴心时代──就像孔子-苏格拉底时代一样,智者和智者可以对话,他们的学生跟随老师经历各种场景,并在特定场景下,获得老师的解答(Quora)。我们也同样有希望重新回归一个“甘其食(Foodspotting),美其服(Pose),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Path)”的小国寡民世界,我们可以自由控制那些信息的流动或区隔,Path等Widget 2.0工具将实现提高人类获取信息的质量的目标。

本文系作者 成远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好奇创造创新思维

    回复 2014.02.08 · via pc
  • 很不错,path有市场

    回复 2013.12.05 · via pc
  • widget意味着内存吃紧

    回复 2013.03.14 · via pc
  • 1.0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没有限制,2.0是对现实世界的掌握

    回复 2011.09.25 · via pc
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