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专访系列(1):关于微信你可能不知道的10 件事

张小龙认为,微信团队在最合适的时间做了最合适的事,并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最本质的东西,使得微信能够迅速崛起。

不管是互联网业界,还是非互联网领域的产品爱好者,对微信、微信团队以及张小龙本人都有不完全了解,因为张小龙甚少在公众场合出现,微信团队过去也只有在极客公园的活动上进行过分享 。

2月底,微信负责人、腾讯副总裁张小龙接受了《商业价值》杂志和极客公园的采访,采访过程中聊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话题。我们将采访的内容整理成了数篇文章。本文是专访系列的第一篇,关于微信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事实上,极客公园一直在跟踪微信的发展,在版本4.0 后,我们几乎每个版本都给读者以不一样的视角来解读这个产品,我们曾说微信4.0是带着平台话梦想的 ,而4.2 则已经包含了大平台战略 ,在公众平台被热捧时,我们也看到了微信营销存在一些不那么美好的一面 ,甚至我们还猜测,如果微信是新浪的 ,新浪会怎样运营微信。

以下10点,是我们从访谈里整理出来的10个很有意思的点。

一、不被限制定义的微信

这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民正在参与回答的问题。但当我们问张小龙,微信是什么时,他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他不愿意给微信下定义。

2013年2月5日,微信4.5发布,启动页面的底图是个只有0和1的黑暗世界,被一团动态的火焰点亮。页面中下部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直接进入微信”,另一个则是“听一首老歌”,崔健的《一无所有》。

当问起张小龙“为什么要选择这首歌”时,他笑了笑反问:“你觉得是为什么?”

而当你问张小龙“微信是什么”的时候,他一样会把这个问题抛给你。

“你如何使用微信,决定了微信对你而言,它到底是什么”,张小龙说道。

二、微信的语音识别系统是自主研发的

微信4.5 版新增了语音识别功能,不少人认为这套识别系统用的是在极客公园系列活动上多次露脸的科大讯飞 的技术。但事实上,微信的语音识别技术是自主研发的。

微信团队一共200多人,其中研究语音识别的就有30来人。

三、为什么不做iPad 版?

张小龙认为,微信团队在最合适的时间做了最合适的事,并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最本质的东西,使得微信能够迅速崛起。

确实,正如极客公园之前对微信每一个版本的解读 ,微信几乎每一个版本都在做最合适的事。

那么,微信为什么不推出iPad 版?因为还不是适合的时机么?

“我们确实不重视iPad 版,因为iPad 更多是在WiFi 条件下使用的,如果用户使用iPad 来注册微信,那么你跟他发消息,他可能不能马上收到,这样的体验就会很糟糕,他就丧失了随时在线的特征。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做iPad 版,如果我们要做,那肯定是我们想清楚了为什么要做,而不是为了多一个平台的终端。”

四、后悔使用绿色作为微信主色

最初版的微信主色调是蓝色,后来换成了绿色。张小龙说到,

“其实我们现在有点后悔用绿色,因为在很多安卓手机上,绿色的偏色很严重,看起来就是黄绿黄绿的。”

“刚开始是蓝色的,因为第一个版本是比较匆忙的,当时用的是系统的颜色。后来我们有一个版本就觉得应该调整一下颜色,就换成了绿色了。”

然而,这个时候微信的产品形态已经基本定型了,用户数也非常庞大,这时再去调整品牌颜色是不太可能了。

“其实我们现在很纠结,但现在改起来就对形象有影响了”。

五、商业化可能从公众平台开始

产品最终肯定是要商业化的。那么,微信的商业化最有可能从哪里开始?

“商业化和好的用户体验我一直希望能做成不矛盾的,不是商业化了就要损害用户体验。这是有可能的,也是我们将来的目标。”

张小龙的这一番话,与极客公园创新大会2013上,豆瓣CEO 阿北谈及的“用户价值的外部性 ”不谋而合。

其实,如果微信要在App 里打一 banner 广告 ,这样商业化是很容易做到并产生收入的。但你会发现,微信没有这样做,甚至连腾讯内部的广告也被砍掉了。因为,在微信团队看来,这样的商业化和用户体验是相冲突的。

“为什么我要尝试公众平台,因为这个平台包含了一些潜在的商业潜力,当它行得通的时候,可能它既满足了商业化的需求,用户也觉得没有被骚扰到,甚至还可以付费来获得服务,那这就是很好的商业化。”

如果微信以这种方式商业化,必将带来新一轮的开发者掘金高潮。

六、“摇一摇”是个关键入口

不少人发现,4.5版本的微信,其“摇一摇”功能不仅可用于交友,还能用于音乐识别。事实上,这个功能的发现来自张小龙一次开车的经历。

“有一天我在开车,听到收音机里的一首歌,我很想知道是什么歌。我就想,如果能微信能识别音乐就好了。”

在张小龙看来, “摇一摇”是一种非常移动互联网的操作方式,它不需要用户动脑输入信息,非常简单地,用户就能将信息反馈给系统,这时,“摇一摇”就是一个信息入口。

“其实我们一直想在摇一摇上做一些尝试,因为它是一个入口。说不定我们也会跟电视台合作,比如在看某个节目时摇一摇,就能摇到这个节目的公众号,或者你看一个广告,摇一下可以打开这个广告的详情。”

七、“朋友圈”的发文字功能本是内部测试用的

移动端的产品很多都在追求傻瓜化,为什么微信的一些功能做得那么隐晦呢?比如朋友圈的发文字功能,为什么不告诉用户长按相机键就可以发文字?

“关于朋友圈发文字的功能设计得隐晦,很多人说我们这样的设计很不专业,其实我们的设计特别专业。微信朋友圈的发文字功能,其实不是一个常规的功能。”

实际上,在第一个朋友圈版本里,是没有发文字的功能开发计划的,目的就是不想让用户发文字。

“在上线之前我就说,要不我们做一个发文字的功能,让我们自己来看看发文字会怎么样,因为我们不能否定发文字的可能性。”

张小龙接着说,“于是,抱着内部测试的心态,我们设计了长按相机键发文字的功能”。

八、为什么“朋友圈”不鼓励发文字?

第七点提到,“朋友圈”的发文字功能本是内部测试用的,虽然要长按相机键才能发文字,但即便如此隐晦,这个功能还是被用户发现了。

“当时也想到了,肯定会有人发现,那我想如果被发现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被口碑传播的彩蛋,因为别人发现了会很兴奋,然后会去炫耀、去告诉别人,那他也会传播开,但他传播不会特别广,不会导致里面文字泛滥了。”

张小龙说到,

“回过头来说,微信朋友圈原本是不允许发文字,或者说不鼓励发文字的。不光是怕泛滥,这里有个基本的假设,要一个人写一段字的难度远远大于他发一张图片,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说,你让他一天写一段话出来,而且这段话还得让别人看到,他还要写得好,其实很难。我希望我们的产品是每个人都能用的,那么,图片是最好的介质,图片每个人都会发。”

新浪微博很多人都不会用,而朋友圈的目的是要让每个人都能用,如果要完成这个目的,就一定要把门槛降到最低,降到哪怕一个农民工也会用,这种挑战难度其实是很高的。

“如果是文字和图片都有的话,反而不容易达成这样的目标。比如说,你的文字写得好,你肯定会每天都写一些,你的朋友一看,你的水平那么高,我肯定不写了。又或者你看别人的文字那么诗情画意,你拍一个吃饭的画面,你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九、“其实我们很少看统计数据”

做产品的人或许会经常看用户数据,从用户数据里发现用户的特性,并为用户提供针对性服务。但对于微信团队来说,统计数据的重要性并没那么高。

张小龙说,“近期有个同事找我聊,问我是如何通过统计数据来看用户的喜好,通过数据来做一些东西。结果我的回答是,其实我们很少看统计数据,也几乎没从统计数据里看到用户的喜好。根据统计数据来找需求和方向是挺难的。我们也不会去了解手机QQ 的统计数据来指导微信的工作。”

但是,应该如何去区分不同的人,比如男性女性或某个地方的人,去为他们提供针对性服务呢?

对此,张小龙的回答很很抽象很专业,“你可以把所有用户看作是一个人,这个人是没有性别、年龄、区域、教育程度的属性,他就是一个对象,他包括了所有用户,他是所有用户共同需求的交集。”

其实也就是,产品要服务所有人。

十、微信其实是一套I/O 系统

虽然张小龙不愿意给微信下定义,但把微信回归到原点,我们很容易看出来,微信是一套消息系统。这套消息系统是由对象和消息组成的。

“在以前我做技术写程序的时候,对于一个软件系统来说,它不管系统有多复杂,核心的组成结构可以抽象为2个元素:对象、消息。不管一个多么复杂的系统都是由很多对象组成,而这些对象的通信是通过消息来完成的。”

微信的原点,就是一套消息系统。

而随着微信的一步一步发展,它将让所有对象都可以无碍地创造和对接信息,已经拥有3亿多用户的微信正在为自己构想一个足够基础,但是又拥有无限想象的“I/O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所有的人、物、事件都是对象,所有的行为都被理解为对象与消息之间的通信。

未完待续。

本文系作者 Jason Ng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我女朋友就是摇一摇摇来的-_-#

    回复 2013.03.06 · via pc
  • 下面说说看完这个采访想做的评论,微信完美继承了腾讯的基因,就是在自己有大量用户的基础上聚合别的软件的功能,并优化,好处就是用户体验上会更舒服,坏处是,没有新意,而更坏的是,腾讯已经习惯这样开发应用,那么我是不会期待他们有什么更好的东西,或者先进的东西,无非是,别人做了什么,他们整合优化,放眼望去,他们所有产品都是这个思路,中高层领导,每天想的就是,哪里又有新玩意了,考量一下,拿过来。废话多了点,说说微信功能,他说到摇一摇,果然是不看数据,我也不用看,因为微信很明显,用摇一摇的人并不多,查看附近的人才是大头,为什么我就不解释了,用微信的都知道哪个用的多。朋友圈,其实和微博一样,是对用户心理的一个附和,只是它更圈住了范围,至于摇一摇查歌还是模仿,不过我要说,这次模仿的速度慢了,还有,摇个屁,直接搜好不好?开着车我还摇人切换到摇歌,最后再摇,我知道为什么,因为单弄个界面怕功能分散,反正我不会用这个功能。在我看来,腾讯之所以出什么只要做的说的过去,就可以成功拥有大量用户,就在于他的用户量,这个地基太稳,是个强大的企鹅,但,也是个模仿企鹅的一种不知道是什么物种的物种。。。。不写了,听着评书写东西,有点乱,表述能力差。

    回复 2013.03.05 · via pc
  • 微信在语音识别功能上应该还需要继续发展,我用提醒的时候基本上识别的文字都会有误,而且错误率挺高的。另外微信的确在用户体验是做得太好,也有点颠覆的思想。而在下一阶段的商业化问题,可能要处理相对谨慎一点。不然就会变成第二个新浪。微信在商业化上需要步步为营,才能保持客户粘性。

    回复 2013.03.06 · via pc
  • 我们使用微信,发现微信。简单操作,良好感受

    回复 2013.03.05 · via pc
  • 微信的成功应该是现阶段避免一切商业化,建立良好的用户体验,包括不开发ipad版本,还有没有给qq搅在一起,是一个独立的,树立了一个高中低端客户都可以用的。

    回复 2013.03.05 · via pc
  • 看完这篇文章我的感觉,张小龙的做法和乔布斯有几分相似: 我们做出好的产品和功能,引导用户习惯

    回复 2013.03.05 · via pc
  • 腾讯是有钱。。。

    回复 2013.03.17 · via pc
  • 微信做的还不错

    回复 2013.03.17 · via pc
  • 腾讯赶上了最好的时机,手里握着丰富的资源。由于最近读了许多文章才知道项目负责人张小龙就是著名邮箱客户端和QQ邮箱的负责人,如今的微信之父。

    回复 2013.03.15 · via pc
  • 音乐摇一摇完全抄袭而已

    回复 2013.03.10 · via pc
更多评论
46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