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观复财经
01 “现实和我开了一个玩笑”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遇到的人。”
入职半年后,周涛深刻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
时隔两个月,连续失联的客户终于主动来电,一开口就直言欠了几十家的贷款,钱还不上,倘若再打电话就投诉。周涛电话这头愣了半天,想争辩点什么,但最后还是硬憋了回去,然后默默地到外面抽了一根烟。
这样的场景每日都在上演,但更多时候,周涛不会站出来指责对方,他把工作中的瓶颈尽数归结为个人。但当类似的时刻不断累积,周涛也会陷入对自我的怀疑:“为什么他们会觉得欠款这件事跟他们自己没关系,就好像当初这个钱是催收员欠的。”
疫情期间,周涛经由朋友介绍进入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成为一名电催专员。决定入职之前,他有过犹豫。曾几何时,催收人被想象成一群讨债的恶霸:纹着花臂、手里抄着各种工具上门要债,各种说不出的“面目可憎”。
转折发生在周涛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某金融机构因未履行不良信息告知义务被行政处罚”。他突然意识到,催收的本质是不良信息告知,而并非世俗眼光中的“洪水猛兽”。
“逾期会对征信记录带来一定影响,催收是告诉客户后续可能产生的后果。这就是一份再正当不过的普通工作。”周涛坚定地告诉自己。2天后,周涛办好了入职手续。
但现实却和周涛“开了一个玩笑”。
今年8月份,周涛收到催收组长的通知,暂停跟进一则催收案件,理由是“案件正处于投诉流程中”。这是周涛跟踪了1个月的案子,流程操作上完全按照规范执行,眼看欠款人已经答应还款,现在却突然被喊停。
虽然无奈,但周涛还是主动找到组长了解情况。核查发现,客户李某是另外找了一位刘姓委托人代理投诉,刘某之前已先后代理公司5位客户的投诉,投诉操作方式和投诉点完全一致,只要有催收就投诉,统一投诉暴力催收。
明明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反催收”分子的惯用伎俩:通过伪造证据和恶意投诉的方式,以期达到减免逾期息费牟利目的。但最终案子还是被迫终止了。“有时候感觉挺不公平的,明明已经很努力地把人找到,沟通也很诚恳,客户无中生有的一个投诉,整个案子就得拉停车。”
周涛开始对“客户就是上帝"这句金科玉律产生怀疑,他尝试问自己:“如果客户就是上帝,那服务工作人员是什么,如果客户可以不问是非对错,那服务工作人员就只能忍气吞声?”
入职第一个月,周涛没有完成业绩。那也是他作为一个催收新人,初次感受到“社会的毒打”。
02 “有过无数次离开的念头”
组织分享会是催收部门每天的重点功课。会上老员工分享成功的催收案例,新员工提出催收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整个团队一起进行讨论,这种“以老带新”方式是帮助新人成长的最好方法。
怀揣着案子被叫停的委屈与不解,周涛向同组的前辈讨教经验,“外界对催收的误解太多了,我感觉快催不下去了。”
同组的业绩冠军冯东笑了,“这算什么事儿,没有被骂过被投诉过的,那都不是催收员。没办法。”
入行十余年,经历过信用卡、网贷和消费贷催收的组长陈征说:“新人确实很容易情绪崩溃,因为我们的情绪不能直接对客户表露,容易被恶意投诉。如果客户投诉或骂人,先试着安抚他一下,尽快调节自己的情绪,不然下面的催收工作很难去进行。”
催收人的心理素质必须过硬,这已经成为行业铁律。
陈征说,他现在可以做到客户连骂10分钟都不挂电话。“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催收所承受的骂名是圈外人无法想象的。”
看似云淡风轻,对无数侮辱与投诉照单全收,但实际上,陈征很在意外界对催收的评价。
“多年来催收一直被当做洪水猛兽,应对误解要比工作本身,更耗费我的精力和思考能力。”陈征有过无数次离开这个行业的念头,但他从未向外人说及。
催收人习惯“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他们乐观,但不代表他们不会感到疼痛。
可能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辱骂、一封投诉信,都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打击。
陈征认为,催收误解产生的关键,在于客户是否愿意正视自己的欠款行为,是否真正有心想解决债务问题。“如果客户能认清催收的初衷是帮助他们尽快解决债务问题这一事实,结果就会变得不一样。”
电话催收有两大要点:失联修复和谈判技巧。失联修复是最关键的,首先得找到欠款人。通常来说,欠款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会留有紧急联系人的电话,方便特殊情况下催收人员通过紧急联系人联系上客户。
但现实是,本来合规联系第三方的行为被曲解为“电话骚扰”,成了部分客户满足逃债诉求的挡箭牌。
陈征遇到过偷偷拿父母的身份证办信用卡,欠了一大笔债却不敢跟父母说的客户。当时有位客户连续失联2个月,无奈之下陈征只得联系他的父母,但聊天中没有透露客户有欠款问题,只是请他父母帮忙联系。因为客户年纪比较小,最终还是父母帮忙还了钱。
“只有逾期很久又连续失联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去联系紧急联系人,而且不会轻易透漏客户欠款信息。但真正有心想解决债务问题的人,不会抗拒联系。”陈征说。
03 “站在阳光下为自己鼓掌”
2020年底,周涛成了M2阶段(催收行业根据逾期天数划分催收阶段,M2阶段指逾期天数60天内)电催组的业绩冠军。在内部分享会上,他跟新一批入职的“新兵蛋子”分享了自己的催收“秘籍”:“花时间细心琢磨,耐心对待客户。“
再娴熟的谈判技巧,也只有在与客户建立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首先得找到欠款人,但对客户公开信息的调研、整理标记、确认沟通方式与话术,每一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催收前需要催收人员做足功课,摸准欠款人的脾气本性,在谈判沟通过程中根据不同欠款人性格、情绪揣摩其心理,巧妙完成催收工作。
曾经有一次,周涛花了半个月做客户背调,最终通过关键号码联系上客户,成功催回20万的欠款,超额完成当月业绩指标。在此之前,该案件已经逾期3个月,辗转于多位催收员手中,但都没有取得突破,直到周涛接手。
“时间不保证肯定是不行的,但需要再细心一些。很多细小的信息,当别人都选择忽略但你留意到了,你就能获得意外收获。”
按照公司晋升制度,只要通过转组培训,周涛就可以接触M3阶段的案件,薪资和奖金随之上一个台阶。
但周涛拒绝了,原因是在他初入职场待价而沽之际,现在的催收主管陈征为他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工作机会。出于“知遇之恩”,周涛决定留在团队,继续充当陈征的左膀右臂。
周涛知道,在陈征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打造一支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催收队伍,通过质量建设为催收合规正名。”
同时他也明白,要想扭转社会多年来对催收存在的刻板印象并不容易。周涛坚守的勇气来自于,催收为每一位平凡的打工人提供了平等的职场机会,任何人可以不论学历不论出身,凭借认真努力获得回报。“如果外界无法看到催收行业的阳光化,自己也无法站在阳光下。”
“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站在阳光下为自己鼓掌。”周涛说。
04 “归来仍是催收人”
2006年,陈征入职委外催收机构鼻祖高博,凭借专业的业务能力及勤奋尽职的工作态度,从一线催收员逐步晋升为催收组长。但在网贷催收“劣币驱逐良币”的野蛮生长时期,他选择激流勇退,离开了催收行业。
2015年,随着合规催收规范指引陆续出台,催收行业步入规范发展期,陈征被南方的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纳入麾下,带领一线催收队伍“冲锋陷阵”,同时负责内催团队的筹划和建设工作。
陈征希望通过过程管理、激励、培训“三板斧”将内催团队打造成一支精兵强将队伍。
见证过催收整顿的风雨飘摇,陈征清楚不规范讨债公司和合规催收团队的界限在哪里。他深谙,催收是一份明确以结果为导向的工作,如果最后呈现的结果不理想,一定是过程指标出了问题,“一旦过程指标出问题,人就会出问题。”
陈征所带领的团队,每天会雷打不动地执行一套“培训、分享、回顾、总结”流程,陈征将其称为过程管理的“八字方针”。 “每个时间段要做什么,我们都是设定好的。”陈征坚信,只有在严格的流程管控体系下成长的催收人,才能保证在合规要求下出业绩。
每天8点30分,陈征会按惯例提前半小时到达公司,快速调出团队昨天的业绩数据,借助质检报告定位存在的细节问题,列出当日需要1对1针对性培训的人员名单,然后准备9点的早会,公布当天的团队目标......
周而复始。
激励方面,陈征设定了一套“进阶降阶”规则,催收员按照催收阶段设置绩效目标和激励奖金,越往后走,岗位的平均薪资和奖金水平越高。但倘若绩效连续不理想,催收员需要回到更低的催收阶段“回炉再造”,接受培训和考试重返原岗位。通过这套规则,建设一个高效、稳定、有战斗力的催收团队。
一直以来,催收行业从业人员学历不高常被外界诟病。但陈征并不认为学历是衡量一个人能力与否的唯一因素,催收员的情商和逆商都非常高,这将推动他们走得更远。“不能用既定的价值观思考事物,轻易做判断;也不能用今天的现状判断任何人的未来,包括催收员”。陈征说。
催收行业兴起始于2003年,以银联成立后信用卡发卡量爆发式增长为起点,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中遭受重创,经历一段长周期、大规模的“刮骨疗毒”,如今告别过去,良性发展。
一同成长的,还有陈征的催收人生。
从懵懂的职场新人,到独立成熟的职场人,催收带给过陈征太多的喜怒哀乐。
十年如一日, 倏忽而过。
2021年,即将迈入第15个工作年头,陈征给自己写下了这样的寄语:“剑未佩妥,出门已是江湖。铅华洗尽,归来仍是催收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