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穿戴设备的概念被业界和媒体所关注,到最近几个月的迅速升温,“可穿戴”正在从一个空泛的概念变得愈发具体。
在种类繁多的穿戴式设备中,走在最前面的无疑是以Fitbit、Fuelband等为代表的健康运动类产品。短短两年时间,国内外已经有众多的厂商涉足这一领域。在国内,咕咚、大麦健康等公司已经先行一步,创业团队“闪点”的同名产品“闪点运动记录器”也即将发布。
不过随着市场的迅速演进,将互联网与传统计步器结合的理念已经略显老套,眼下的从业者们需要为健康类穿戴设备的下一步做些打算了。
不只是量化运动,还要管理健康
从2009年硅谷创业公司Fitbit推出第一代产品Fitbit Ultra起,时至今日,健康运动类穿戴设备的基本模式已经确立。
通过计步器设备采集佩戴者的运动甚至健康数据,之后将数据上传至云端,用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数据并与好友分享。
坦白说,这种模式并不复杂,所以短短两年时间,市场上已经有众多同类型产品出现。不过,市场发展到今天,许多问题也正在暴露,其中最为严峻的问题在于,最早一批使用这类产品的用户正在抛弃它们。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这类设备无法达到用户的心理预期。使用健康类穿戴设备,用户想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获得健康,然而对于大部分现有产品而言,它们起到的作用更多只是对用户的运动和睡眠进行简单的量化,而并没有真正形成健康管理的概念。
想要实现用户对自身健康的管理,必须将佩戴者每天的运动情况和身体状况联系起来,形成直接对应的关系。最为理想的状况是,用户的运动对身体指标的影响能够被实时呈现。先行者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最简单的方案就是推出能够无线同步数据到云端的体重秤,国外的Fitbit、国内的咕咚都已经推出了这样的产品。但从市场反应来看,这并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真正买账的消费者很少。
比如对有减肥诉求的用户来说,支撑它使用健康类穿戴设备的想法就是能够让自己的体重减轻,但是计步器只是量化了自己的运动量,电子称能够记录体重的变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能够减肥。虽然许多所谓的专家都在建议用户每天要走1万步,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相当粗糙的标准,用户每天的运动量必须因人而异,并非所有人都能套用这个标准。对体重超标的用户来说,这样的运动量是不够的。想要让用户真正养成使用习惯,那么必须要让它能够感受到身体的变化。
“我们不希望用户只是买一个设备,然后用几天就扔掉了。用户只有把用它变成习惯,那才会有价值。”“闪点”联合创始人翟飞告诉《商业价值》,正因如此,“闪点”在自己的产品中提出了“平衡值”的概念。“闪点”方面介绍,所谓的“平衡值”其实是根据用户的身高、体重、年龄、运动量等个性化数据综合计算出的身体机能指标,用户根据“平衡值”锻炼即可。一旦当天的“平衡值”并未达标,“闪点”就会提前提醒增加运动量。
“平衡值”是否真的管用,还需要等待将来市场的检验,但是至少这样的思路是值得借鉴的。刨去那些只想借势在市场上依靠硬件赚一把快钱的公司,对于所有有志于在健康类穿戴设备领域深耕的公司来说,产品一定不能仅仅只是满足数据采集的作用,它需要真正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的健康顾问服务,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要真的管用。
当然,想要实现这一点,则需要穿戴设备能够采集到更多用户身体健康方面的数据,据称,耐克的第二代Fuelband中就会加入监测心率的功能,另外一家行业领先的公司Jawbone最近则收购了在医用传感器领域拥有大量技术专利的BodyMedia公司,这些其实都为行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要接地气,别只盯着社交
虽然Fitbit和Jawbone UP等国外产品受到了国内精英人群的追捧,但是眼下,它们主要还是在IT互联网以及媒体的小圈子里流行,大众市场对这类产品还并不买账,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家对它们了解不多,不过更重要的是,对绝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这类产品只是“锦上添花”,并没与真正让他们掏钱购买的冲动。
眼下许多创业公司在做这类设备时都不约而同的陷入了“社交”的陷阱当中。出现这种情况也情有可原。大部分公司仅仅获得的是用户活动量的数据,这本身缺乏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因此只能在类似“好友PK”这样的概念上做文章。在不少产品的网站上,可以发现各种挑战比赛,有单人PK,有组团PK,甚至还有一些物质奖励。
不过,除了少部分互联网深度用户外,有多少普通消费者会出于与好友竞赛的目的购买这样一款产品呢?
健康类穿戴设备显然不应该只是一款针对互联网人群的小众产品,它应该是像团购一样解决大众需求的产品,所以必须找到普通消费者的“痛点”所在,健康类的穿戴设备才能够走出互联网精英的小圈子。
那么,大众市场最看重的究竟是什么呢?绝对不是产品本身要有多酷,而是要能够解决自己实实在在的需求。
按照自己对市场的理解,“闪点”准备打一张感情牌。
“闪点”在设计时特意增加了一个远程提醒功能。其实提醒的功能在很多同类产品中都有,比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态太久,设备就会发出震动,提醒人们活动一下。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功能已经足够贴心,不过,“闪点”则用自己的逻辑对它进行了更加“人性化”的改造。
远程提醒功能很适合一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年轻人。比如家里老人身体不太好,每天需要按时吃药,子女可以提前进行设置,这样每天到设定时间,“闪点”就会震动提示老人吃药。翟飞介绍,在设计细节上,这些提醒还需要被提醒人进行确认,这样如果父母没有按时吃药,子女也会及时了解。
从技术上讲,这样的功能当然算不上是什么颠覆性的创新,但是这些贴近生活的应用场景,却是许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白天上班,大家不可能随时能够顾及到家中的老人,但通过这样一台小小的设备,就可以传递出对父母的关爱。这种“接地气”的服务才是在市场推广时最有可能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
对所有从业者来说,眼下真的需要跳出互联网的思维,好好思考健康类穿戴设备要如何解决普通用户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翟飞说,未来这类设备其实还可以跟保险公司合作,那些有运动习惯的用户的保险费率应该相应降低。此外,翟飞还表示,“闪点”将来打算效仿intel inside的理念,将“闪点”的运动健康模块延展至更多类型的产品上。
从整个行业的宏观角度看,穿戴设备的下一步应该是为用户提供更多基于运动以及健康数据的创新应用。
在美国、Jawbone和耐克都正在着手建设自己的开放平台,通过向第三方的开发者开放API,期望能够带给用户更多个性化的服务,而Fitbit之前就已经推出了高级服务,为用户提供健康方面的专业咨询。
对于当下的从业者来说,应该意识到“软硬结合”、“云健康”、“运动社交”这些被圈内人津津乐道的概念是无法打动普通消费者的,市场只会为那些真正“接地气”的产品和服务买单。而只有“征服”了他们,健康运动类的穿戴设备才能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可穿戴设备本身在近期的爆发就是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让随时随地互动这个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是人类触觉的延伸,与外界交互的另一种可能。但不如手机,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穿戴设备必须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才能从根本上去除其作为辅助设备的地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普及,与爆发。 手机的爆发,本身也在于找清了市场定位和细分的市场,可穿戴设备,也应如此,只是早期的利益,本身就足以让厂商们一叶障目了
最近吹的有的过…
回看一下PC电脑的发展历程,其成长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我想是能够给智能电子设备很多有益的思考。PC的改变和我们的改变都相互的影响着变化着进化中。
新技术要不能输给外国!
忽悠的成分居多
闪点好像是橡果国际旗下的,估计也就……
简单易用够酷准确,有了这些才能更好
可穿戴设备
现在的一些穿戴设备还是有点累赘
人人都在log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