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以App为代表的主战场,开始了“贴身肉搏”。具备相当体量的公司已经在App领域内搭建出各自的竞争平台,其格局已初具雏形。
在这种格局下,App应用的体验模式就成为企业在这一领域内克敌制胜的“法宝”。传统App虽然依靠用户保有量大、起步时间早等优势,成为现今App应用体验的主要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轻应用(Web App)的兴起,传统App存在的依赖流量、需下载客户端、占用系统内存等诸多弊端,对于Android系统移动终端,已经使其不再适应趋势的发展。
轻应用概念在提出之时,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形态介于网页和客户端之间,具有网页灵活性和客户端业务功能的双重特点。移动互联网对比传统互联网的优势在于为用户提供更明确的身份标识以推送精准服务和更多身份识别业务;同时,互联网与个人通信的结合更紧密,使得社交场合从PC到手机,社交时间从集中化到碎片化。
在体现方式上,轻应用比传统客户端更加灵活,以UC和点心桌面为例:UC近日发布UC+战略,即将插件、应用、书签等应用功能融合至UC浏览器上,形成针对Web App的分发和使用体系,达到端内使用体验目的;而点心桌面则作为一种移动终端的桌面系统,集合了上千种轻应用,形成系统级的分发和使用体验,用户在安装点心桌面后无需流量下载安装,即可使用各种具备客户端体验感的应用。
轻应用的核心结构是以某一受众广泛或基础应用性较高的App应用作为载体,将多种App应用集合于其中,使之成为一个包涵了多种App应用的超级App,从而进一步提升这种超级App的产品使用性和品牌美誉度。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轻应用的体现形式也更加灵活多变。日前百度推出的百度轻应用(Light App)为轻应用发展展示出不同的体现形式。
目前App市场已被划分为两大阵营:一种是高使用频度和下载量高的超级App,如微博、微信、QQ和手游等;另一种则是具有良好用户体验感,但却不具备知名度的小型App。虽然具备相同的销售市场和存储环境,但应用平台的机制却决定大部分资源和流量只能流向“前端”,即前边提到的第一个阵营。那些成为“摇钱树”的超级App,占有的市场优势将愈加明显;而占App应用市场2/3的小型App则成为了“僵尸应用”的主要构成部分,对App市场的正常、良性循环产生了巨大影响。
伴随着传统App黄金窗口期的逝去,在这一领域,已没有过多的机遇留给后来者了。这样,小型App应用便遇到了分发瓶颈,虽然可能拥有很好的用户体验感或大量的用户群体,但受制于渠道、营销成本较高和知名度的不足等因素,盈利很难形成规模化。
百度轻应用正是在“长尾理论”的指导下,以搜索作为平台,虽然仍以C端作为服务核心,但在App构建上更倾斜于小型App,免费承载小型App并主动推送以解决其分发问题。这样就整合了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从而和主流产品展开竞争,甚至超越主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百度轻应用这种运作模式,展示了轻应用不同的发展方向。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安卓的后台服务开的多的确是各弊病,但是这跟安卓系统和平台没有关系,后台服务是不是开启在设计软件的时候由制作者决定的,而安装前安卓系统也会说明软件会有哪些权限。如果你用外国软件多,你会发现他们基本上不会再后台一直跑服务。 另外安卓的服务和内存占用是两回事,一般来说服务才是影响系统速度的关键,放在内存里的那些系统是让他们暂时“睡眠”,对系统速度影响并不大。 好在现在安卓各种核和大容量内存出来后已经非常顺畅,尤其是到了4.3时代。 最近把臃肿的UC换成360,发现360的启动速度应该用极快表示,里面继承了很多轻应用极为方便比如网易新闻、果壳、微博、Q空间、投资界,还有比较顺畅的益智类小游戏。以前一直说原生在性能上盖过Web应用,而如果看看谷歌的产品线,Gmail、Drive、搜索都实现了很顺畅的体验。 未来应该是资讯、生活、视频(优酷和奇艺这方面做得很不错)类应用会以轻应用为主导,游戏、金融等需要高性能和高安全性的会以原生为主导。当然每个人会对一些应用的偏爱也不会让前者没落许多。
我很赞同
轻应用的省流量是运营商不乐意看到的,品牌化的集成应用是终端设备商不乐意看到的,只能依靠用户的喜好来发现了。
应用应该短小精悍!…
轻装上阵是好事,可别一减再减就没意思了!要针对app再开发或对系统的适应性深入研究才是关键所在!
移动改变生活
期待
轻应用很好。
可以代替aoo了
有很大空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