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勇峰,原《商业价值》资深记者,现任小米公司产品经理)
拿到这部2013顶配宝马Z4 S35i时,难掩心中激动,可是开过半周后,总觉得离心目中它应该达到的位置还差了些什么。
从传统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部好车:无可挑剔的工业设计、六缸直列发动机、材质考究并且乘坐舒适,就连硬顶敞篷的开合都充满了德国式的机械美感。油门发动、美妙轰鸣声响起时,你不愿从理性上去评价它,因为愉悦感已经从感性上征服了你,满脑子只剩下一个词:顶级工业结晶。
可是这仍然不能让人完全满足,它还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不是宝马Z4本身——它已经做得足够好,而是在于时代的发展所导致的视角的变化。
第一个问题,按互联网表述来说,身份识别系统,也就是车主与车本身的对应关系。一直以来,汽车都依赖车钥匙来与车主建立联系:你持有钥匙,车就视你为车主,同意你启动它。
随着无线通信在汽车行业的普及,钥匙逐渐不再需要通过“锁”来开启汽车,而是可以用红外或蓝牙的方式进行自动的距离感应。于是“锁”被分解成了两部分:开启车门、启动车辆。
在此之前,车辆的开启过程是:携带钥匙、靠近车辆、掏出钥匙、开车门锁、拔出钥匙、开车门、坐到驾驶位置、踩刹车、插入、启动,共计10步。
之后,钥匙有了遥控开关,开车门锁被钥匙上的按键取代,省去了拔出钥匙的步骤。
再之后距离感应应用,又省去了掏出钥匙、开锁、拔出钥匙3步,插入和启动则由Power键一步取代。
也就是说,现在车辆的最简开启过程是:携带钥匙、靠近车辆、开车门、坐到驾驶位置、踩刹车、按Power键启动,6步。
从上面总结的汽车钥匙经历的两次演进来看,宝马Z4的这一系列启动步骤能看出在演进过程中的纠结:它有更享受方便的新用户,也有大量习惯了传统开启车辆方式的老用户,所以在创新的同时必须兼顾传统——它要同时保证各种开启方式都能运作。
所以,即便我们看到Z4完全可以6步启动,但仍然在门把上保留了机械方式的锁孔。更神奇的是,车门上已经普及的开关车键(钥匙在车附近,即可通过此键直接开关车)反而被藏了起来。这完全违反了产品将用户使用频度最高的组件放在第一优先级位置的原则。
用户需要讨好,有时也需要强制,这正是为什么iPhone只有一个Home键而非26个字母按键的原因,这也是Z4留下的第一个遗憾。
放大来说,这一点都难以处理好,我们无法指望宝马用传统方式达到开启车辆的终极目标:车认出人,然后启动。车应该通过什么方式识别到车主?显然,车钥匙已经远远不是唯一和最好的答案。
对一般人而言,生活的最主要场景无非3个:家里、公司里、路上。和家、公司不同,因为空间等条件限制,“路上”这个场景几乎等同于“车上”,而“车”就对这一场景拥有了绝对的统治性和近乎唯一的重要性。
人随身携带的物品如何与车产生足够好的连接,直接关系到人在这一场景下的体验。说白了,在目前条件下,请先解决好手机和车的连接,以及进而信息输入、输出的问题。
如果说在身份识别系统上宝马做的只是“不够好”,那么在连接性上——如同宝马其他车系一样——Z4的表现已经开始让人头痛了。
笔者花了10分钟以上,才真正搞明白手机和车应该如何正确连接,其间失败次数不小于5次。宝马只提供一种连接协议,那就是蓝牙(非4.0),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利用其经典的操纵杆,在系统中层层寻找到蓝牙连接系统,里面有近期连接过车的5款设备;如果想新建连接,对不起,需要先删除掉一个连接过的设备,否则无法创建;新建连接,在确保手机蓝牙开启的前提下,经过3步,然后要在车上先输入一个安全码——这时候不能直接确认,要在安全码输入表盘上找到那个小小的“OK”并点击确认;这还没完,车在扫描手机,手机也在扫描车,手机上要准确发现“BMW Z4”的名字,点击,输入刚才你创建过的安全码;连接还有时间限制,如果你在这期间没能成功连接,对不起,连接失败,请重试……
凡是有耐心看完上面这段的人,基本都会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在这里也不赘述。
再往后,新建连接终于成功了!可这时候如果你已经雀跃着点开手机里的音乐,你会发现车一点反应都没有,你想要的歌曲并未开始播放。
你会疑惑连接是否真的成功了,然后一遍遍确认蓝牙标志在手机上是否是实心状态,最后发现连接并没有问题。在中控屏上找到手机栏,按下去和点“下一步”都没反应。
最后我发现,其实你需要跳回到上一页才行,因为当蓝牙连接成功,宝马就认为这个功能模块的工作已经结束了。你要在可供播放的设备里发现新连接的手机,然后再选择它。
这件事想想还是很让人忧郁的。一方面,它表明宝马的软件系统仍然停留在史前时代;另外一方面,对很多对技术不精通的宝马用户来说,他们很有可能因为连接性上存在的巨大门槛,而在驾驶宝马的生命周期里,压根就从未使用过这一功能。
就当下而言,宝马自然不用为此担心,因为汽车用户是一个对品牌、基础驾驶体验更在乎的人群。他们的购买决策基本上还不会因为软件的体验而受到太大影响,就商业驱动性而言,宝马也难以在一个不太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上投入太多精力。
但总有一天,这个因素会大到像汽车与马车的区别那么大。这个结论已经不需要太多论据。
行文到此,似乎已无更深入探讨下去的必要。在驾驶过程中,可视屏幕是否应该是人车交互的第一界面?屏幕、语音、喇叭还是耳机,更细节的交互应该通过人的哪一部位来输出与接收?手机乃至以后手表、手环、眼镜,一系列新的智能可穿戴硬件,和车这一场景主宰型智能终端应该如何完成信息的传导?
这些问题,留待真正有价值讨论时再作思考,否则只会流于表面。
在还Z4之前,有爱车的同事来积极试驾,开过之后赞叹不已。可是问他自己是否想买一台时,他愕然地说:“有这个钱,我为什么不买 Tesla ?”
关注次世代汽车新闻,关注公众微信号:GeekCar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如今的手机进入了一个往日PC时代,几家基础硬件厂商,几家手机系统厂商。手机品牌厂商,很多都是类似昔日的PC品牌厂商,做的是组装,PC机兼容性的好坏要看主板,手机一样,不过,手机的“主板”需要手机厂商自己去设计。 Apple和小米,都是什么样的公司无需多说了吧!如果拿Apple和BMW来比,还是有可比性的,毕竟都自主研发硬件,而在各自行业也是领导者。 小米仅仅是在营销上做的好,还没把自己的手机产品做到优秀到超越其他品牌。 汽车的属性和手机、电脑的不同。专注于自己产品的主要特性,才是企业所需的。车不是娱乐工具,娱乐是的次要的。舍本逐末地追求面面俱到,偏离核心本质,如何能为知名品牌?
物联网时代在高速发展。车联网也是个新兴行业。或许宝马公司(土豪最爱)不会在乎人机交互,但这很明显会成为一个高大上消费主张。
我只谈两点,消费观念和安全性。汽车和其他电子产品相比,人们更需要的是稳健的消费体验,过分的所谓跨时代的设计概念,只会使受众对产品失去信心。安全性,科技发展到现在也有很多的技术难题不好解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很好的概念车而无法在现实中消费他。
还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做汽车,以极客的精神做设计!没有做不出的极致产品!
缺少超越灵魂的设计,或技术,或体验,或观念
用户体验的确很关键啊
第一,有其他车型的对比测试没?第二,它不是特斯拉但期待它的追赶,虽然现在的它还显得比较“老旧”
小米看准车载配置人性化,代表其不断创新,满足人性化体验的精神
这文章有点太不应该出现了,把小米和z4以及商业价值联系在一起,有啥用?不说吹毛求疵,文章本身不评论,但是建议这样的文章以后还是少写,真的降低你们的整体水准。
尽管个人感觉作者有点吹毛求疵的味道,但也的确从侧面反映出了宝马的些许不足,值得宝马去改进去迎合“懒人们”的需求,而且这些软件层面上的改进也不是很困难,毕竟是懒人改变了世界,赢得了懒人就会赢得绝大多数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