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音乐先声(ID:nakedmusic),作者 | Nicole,编辑 | 范志辉
2月24日,张小斐全国粉丝后援会因做数据在微博上指控张小斐所属经纪公司不作为,表达自己的不满。随后后援会被解散,超话主持人由张小斐的公司大碗娱乐接管。一时间,关于演员是否应该被饭圈文化干涉的话题被推至风口浪尖。
三天后,“227事件”一周年,肖站发长文回应为“偶像失声”正式道歉,称希望粉丝懂得不论在哪个行业、哪个年龄阶段,自己的喜好和行为都不应该越界和出格。关于饭圈文化的讨论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
可以看到,在流量主导的互联网商业体系下,饭圈正在内化为文娱产业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一方面,粉圈文化正潜移默化的“入侵”各个行业,“饭圈化”披着娱乐的外衣,带来了一场全民狂欢;另一方面,喧嚣背后,“做数据”这一粉圈的规定动作”,在演员这里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那么,在呼风唤雨的饭圈力量面前,“天下苦饭圈久矣”究竟苦的是什么?“做数据”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灰色地带?演员是否也要“做数据”?谁最在意数据,又是谁在主导数据?
饭圈文化的全面“入侵”
尽管“天下苦饭圈久矣”,但是不得不承认,饭圈文化的确在主动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行各业。大众一边谴责着饭圈文化的异化与规训,但同时也在享受着粉丝偶像双向互动所带来的娱乐体验。
张云雷从剧场走向舞台,发行了自己的数字单曲,粉丝集资应援、成立后援会反黑站、投票打榜,粉圈的常规操作让许多观众变身成为“德云女孩”乐在其中,德云社也被调侃为“DYS48”。粉丝的簇拥和自来水式的宣推,让更多的路人们走进剧场,某种程度上也使得相声这种表演形式再次“复兴”。
而饭圈的异化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假以“粉丝”之名进行的,一旦失控便反噬正主。今年1月,粉丝集资为德云社知名演员秦霄贤过生日,广告大屏、做公益纷纷展开,粉丝为爱发电花了钱,但后援会却没有及时公布花销明细,一场骂战就此开始。
去年影响巨大的“227事件”更是牵涉到二次元圈、电竞圈、同人圈等各个圈层,最近张小斐全国粉丝后援会的解散,也是饭圈文化试图“入侵”影视圈的体现。
为什么张小斐可以有底气不接受饭圈的规则?究其原因,演员、歌手与偶像的属性并不相通,前二者向市场售卖的是个人作品,而偶像本质上向粉丝售卖的是“亲密关系劳动”。
正如《GQ报道》中某粉丝文化学所说,不管是握手会、见面会,还是微博问候、发自拍,偶像是在提供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就像空姐对你露出八颗牙齿的微笑一样,这种笑容虽然外在体现是情感,但实际是经过加工、经过整饰的一种商品化的情感服务。
在饭圈文化的全面“入侵”面前,演员、歌手或许可以说不,偶像则恐怕难以彻底抽身。
谁最需要做数据?
提到“做数据”,我们更多想到的就是流量爱豆,因为爱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身魅力先圈粉,而演员是从一开始就是依靠作品。流量和演员的区别决定了他们对于数据的需求。因此,很多人力挺张小斐作为优秀的演员“不需要数据”。
粉丝作为新时代的“数字劳工”,在“转赞评”之间围绕着整个互联网链条的最末端游走,工作强度堪比996。投票打榜做数据之所以能够成为饭圈的“集体认同”,关键一点也在于粉丝群体已经将资本和市场的逻辑内化成为了一种基本的思维逻辑,即判断一个人火不火就看流量数据。
由此,他们打造的“数据幻象”,也与互联网经济的运转完美匹配,甚至决定着艺人的商业价值和发展路径,成为品牌、制作方选人时的重要参考。
尽管大众认知里,选秀节目已经陷入疲软,但是最近热播的《青春有你3》《创造营4》数据仍然十分可观。比如,《创造营4》选手刘宇2月26日“歌”与“舞”限时battle在10分钟销售额便破40万,粉丝打榜能力可见一斑。
当然,亮眼的数据所带来的流量红利也是一把双刃剑。
对于偶像来说,“不能谈恋爱”早已是爱豆和女友粉之间达成的默契,需要肩负着“守房”责任。一边,《创造营4》的选手伯远被称为“内娱守房人”,单身六年,被夸有“职业操守”;另一边,凭借着《悲伤逆流成河》《清平乐》被很多人熟知的演员任敏则在采访中大方表示“演员是可以谈恋爱的”。
不论是唱跳歌手还是演员,各类榜单的数据都是衡量一个艺人自身价值的重要指标,但数据只是业务能力、人气的表现,无法成为一个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被数据绑架的娱乐圈
如今,粉丝追爱豆被称为“入股”,也形象表达了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契约关系。而数据就像是K线图,是艺人影响力和娱乐生命的晴雨表,也是品牌、平台和粉丝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对于粉丝而言,数据是偶像商业价值的体现。而平台也会利用粉丝互动性强的特点设计相关热度榜单吸引粉丝打榜以维持的平台热度。在“数据为王”的底层逻辑下,产业链条不断延展,“追星”也逐渐成为了一门生意。
不过,粉丝集资仍处于法律见过的“灰色地带”。且不说后援会与粉丝之间的“爱恨纠葛”,当点赞转发评论成为可以进行市场交易的产品,“用爱发电”也就变成了明码标价的买卖,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而粉丝集资、粉头携款潜逃买海景房,粉丝与粉丝组织、偶像之间的关系在金钱的介入下变得不再纯粹。
如果说,粉丝群体集体发力就能让喜欢的偶像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那么种种Top榜单的背后就是由一个个数据打造的幻象。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除了可以成为流量们的战报数据,背后也潜藏着“危机”。比如,去年粉丝为了证明肖战的商业价值,助力其数字单曲《光点》销售额超1.5亿,成为2020年数字专辑的销量冠军。不过,这个战绩在圈外人看来并不能为肖战赢得好感,反而引发了很多争议。
此外,在数据打造的虚假幻象中,艺人也会深受其害。当数据造假成为业内各方的运营标配时,中尾部的艺人也将面临难以承受的营销成本,惟“数据”的造星工业会处于不堪一击的境地。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即以吴京作为数据参照物,可以看出流量明星到底刷了多少数据。《流浪地球》热度最高的时候,吴京的微博只有两千转发,三万点赞,相比之下王俊凯一条微博就获得42,776,438条转发,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
或许,我们也可以抽离偶像、粉丝等概念来看待“数据”这个词。
《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出了“量化一切”的概念,即一切都可以用数据来衡量。其实,在“数字敏感”的互联网时代,不止是饭圈,电商平台“销量”、电影票房、百大up主、文章阅读10w+等等,我们其实早已在不知不觉中用数据丈量着一切。
管中窥豹,从饭圈被卷入“做数据”的困局中我们可以看到,数据能够反映部分现实,但它一定不是全部现实。理性看待数据,为自身所用,我们才不会被数据裹挟和支配,行业才能回归良性运转。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