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作者丨黄艳如,编辑丨胡玲玲
文娱圈迎来“她时代”。
从《青春有你2》《创造营2020》《乘风破浪的姐姐》等女性选秀综艺备受追捧,到《锦心似玉》《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花木兰》等以女性角色为主的影视剧热播,再到电影《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均采取“母爱策略”来调动观众情绪……近两年来,女性题材集体爆发,渐成霸屏之势。
无论电影、综艺,或是电视剧,纷纷将镜头对准女性群体,关注女性用户、深耕女性市场,俨然已经成为了电视剧、电影、综艺领域的“不二定律”。
“她文化”井喷
种种迹象表明,2021年的文娱圈,“她文化”将继续井喷。
近几年在“她文化”的影响下,《欢乐颂》《三十而已》《安家》等影视剧几乎是一经播出就成为“爆款”。而在今年的电视剧市场上,“她力量”依旧不容小觑。
从目前发布的2021年片单来看,爱奇艺、腾讯视频和芒果 TV的电视剧集数量分别为 70、73、65部,同比增加 1、36、24部。其中,女性题材仍为布局重点,2021 片单中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 TV偏女性题材数量占比分别达到 57.1%、74.0%、75.4%。
就细分题材来观,女性电视剧集主要聚焦在都市、爱情、古装、甜宠上,翻拍剧、剧N代扎堆出现。例如,打开女性群像剧市场的《欢乐颂》系列今年有望重回观众视野,去年备受瞩目的《二十不惑》将推出第二季。同时,各大平台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现实主义女性题材上求得突破。如芒果TV推出现实家庭剧《她们的镯子》、爱奇艺推出“小升初”家庭剧《小舍得》等。
在综艺方面,在2020年,除了类似《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样的“强女性向综艺”外,更多头部综艺也在原有内容架构内触及“女性话题”:不论是以《乐队的夏天》为代表的圈层音乐综艺,还是以《脱口秀大会》为代表的喜剧选秀,亦或是演员竞演类综艺《演员请就位》,以《送一百位女孩回家》为代表的人物访谈,各类型综艺不约而同地将女性视角融入节目内容,丰富节目的话题质感与社会价值。
而在2021年的综艺片单上,“她综艺”将继续成为综艺圈流量担当,题材覆盖选秀、时尚、母婴亲子、婚恋交友等多个领域。目前已定档的“她综艺”有《姐妹俱乐部》《姐姐妹妹的武馆》《超A女壹号》《上班啦!妈妈》等。
“她经济”崛起
“她文化”为何愈来愈火?
在笔者看来,女性题材受欢迎的原因,主要可以从社会端、供给端、需求端三个方面的底层逻辑进行考量。
从社会端来看,伴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社会价值的升级迭代,女性是在情感、家庭、职场的困惑中突围、摇摆与坚守,无形中成为集体情感的最大公约数。舆论氛围和性别产品允许女性以群体性别身份占据主流话语,从自身立场出发,解释外部世界,大胆宣扬个人欲望,对女性自我进行全面审视。
供给端来看,在“女性主义”成为社会热点的时代背景下,不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综艺,女性题材都成为内容创作的灵感来源。女性题材内容更加多元化,从多维度关爱女性成长,反映女性在职场、感情、家庭等不同角色里的现实状态。
需求端来看,现代女性的自我认知意识越来越强,相比男性,女性的共情能力更强、情绪更敏感,更倾向于在电视剧、综艺等作品中寻求圈层共鸣。此外,女性的娱乐生活习惯致使女性对在线视频的粘性更强,视频内容是女性生活中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她文化”繁盛的真正原因在于,女性消费的“大女主”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市场,拥有近4亿年龄在20-60岁的女性消费者。她们每年掌控的消费支出高达10万亿人民币,接近欧洲德国、法国、英国零售市场的总和,足以构成世界第三大消费市场。
国泰君安证券关于“她经济”的报告显示,根据中国年度消费数据,全国75%的家庭总消费由女性贡献,50%的男性定位产品由女性购买。换言之,女性掌握了消费市场最核心的命脉,在女性力量崛起的同时,“她经济”迅速崛起,带动一场消费市场狂欢。
于是,大量品牌将营销的侧重放在女性身上,这导致任何有广告营销空间的文化内容产品纷纷把定位直接锁定为女性观众,希望在“抓住女人眼、读懂女人心”的过程中获得经济效益、实现商业价值变现。
“她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她力量”推动“她文化”呈现井喷之势,也在持续赋能商业新征途。
“她作品”要避踩三雷
“她文化”井喷、“她经济”崛起,人人想分一杯羹。
有人讲好了故事,赢得满堂彩;有人讲错了方向,被喝了倒彩。笔者认为,要做好女性题材作品,要免踩以下三大“雷区”。
第一,“她文化”拒绝“她标签”。
当下,在看似繁荣的电视剧市场里,尽管涌现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女性题材作品,但大量的剧集依然没有摆脱女性价值取向窄化、女性形象标签化、角色与现实失真的问题。
古装剧里貌美如花争恩宠、扎宫斗的妃嫔,家庭伦理剧里囿于琐碎家务和婆媳关系的全职太太,职场剧里西装笔挺、走路带风的女强人……这种塑造女性角色的刻板化,在影视圈中已成常态。而对刻板化、失真化角色不满意的观众则集体抱怨:“什么年代了,电视剧里的中国女性怎么还是一副面孔”。
套路满满的剧本经不起推敲、导演与流量握手言和、小鲜肉演员备受诟病……追求速成、缺乏真诚、充斥着植入广告的女性题材作品,暴露出影视市场的浮躁心态,却难逃观众的火眼金睛。
记得刘天池老师在《演员的诞生》曾对年轻演员说,你们的生活里排满通告,但真正好的演员是在生活中诞生的,你要到街市上感受烟火气,表演才会有更有层次感、才能更丰满。对于当下的女性题材创作者而言,何尝不是同理?当生活承包了创作的源头,当剧情呼应了当代女性真实的声音,更新的荧屏中国女性形象完全可以不那么单调笼统。
第二,“她文化”谢绝“他视角”。
坦率说,拍摄“女性题材”有相当难度的,尤其对男性导演而言。因为,一不小心,男性导演的叙事视角往往会陷入“男权”的叙事泥淖中而浑然不觉,从而使得其“女性叙事”变成一种男性视角下的“女性想象”,变成一种点缀在男性话语下的奢侈附丽。电影《唐人街探案3》的问题恰在于此。
和《你好,李焕英》中自然、美好的女性形象相比,电影《唐人街探案3》中充满着男性对女性的凝视和臆想。比如,影片中小林杏奈的母亲被丈夫抛弃后为了抚养女儿长大,只能出卖自己的身体或者“去偷去抢”,强行煽情的桥段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难道没有男人作为收入来源之后,女性就丧失了独立抚养子女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唐探3》并非个例。女性依附于男性并受男性宰制的“男权中心主义”,根植于女性题材作品的现象并不鲜见。时代迫切呼唤更多真正的“女性主义”作品的诞生,通过展现当代女性真实的困惑与突围、真实的摇摆与坚守,去引导观众理性思索,唤醒大众对女性命运的思考自觉。
第三,“她文化”不等于“排他化”。
“她文化”的核心是女性独立,而这种独立可以分为“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与他共创共享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勇气、与他比翼齐飞贡献人类发展的信念与意志”三个层面。因此,“她文化”所立足的社会背景并非“男女对立”,而应该是“男女共谋”。
期待更多的女性题材作品,能够让男女角色在职场上的进取法则、人性中的良知道德、情感上的共通诉求上实现平等对话、得体铺陈,这样的作品,共情、共鸣便是水到渠成。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她文化”那么单一,就变成了“她”文化
一些电视剧打着“她文化”旗帜,营销着侮辱贬低的荒唐热度,这就是所谓的挂羊头卖狗肉吧……
期待一下男性视角的“他文化”创新回归
拒绝套路,真的,看着那些脑残剧情的国产剧,真的很希望质产全面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