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蕙啊
自新基建被提上经济发展议程以来,智慧停车行业便被确定了大冲击和大机遇并存的基调。一方面是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大幅减少了行业发展的阻力——解决停车难成了各地政府的刚需,数字化基建进入大发展阶段,在政府推动下,以往扼住行业喉咙的信息孤岛、标准缺失等顽疾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另一方面,随着不断有玩家入局,这场“排位战”的名次必将被不断打乱。
这也意味着行业竞争的升级——智慧停车项目往往规模大、周期长、投入高,漫长的回报周期一直都是参与者的一块心病,未来,这种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将随着竞争的加剧更加突出。设法找准一种强盈利能力的商业模式,是行业参与者们的当务之急。
如何使停车位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停车场利润最大化,车主停车体验最优化?解题的思路可分为一横一纵两个层面。一是在停车流程中寻找切入点,从单一的“停前”车位预约、找车位,向“停后”的汽车后市场开掘;一是聚焦停车场场景,深挖场景价值,结合场内其他业态形式做商业延展。
停车+充电,便是从后一种逻辑出发,比较直接的落地形式。毕竟,在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条件下,停车设施与充电设施一体化本来就是大势所趋。
鉴于我国多以小区为主、物业情况复杂、停车位紧缺的国情,私人桩建设相对滞后,对公共充电桩的需求更为旺盛,本文仅先对公共领域的停车充电场景进行一些解读。同时,停车与充电行业的发展路径有颇多相似之处,两者在经历了跑马圈地的野蛮生长期后,双双由建设端向质量更高的运营端转移,考虑到篇幅限制,本文也仅从行业核心的运营端切入。
1+1>2,充电和停车的互选
如前文所述,车主们一面面临“停车难”问题,另一面,传统充电桩只提供充电服务,为了充电被贴罚单的情况时有发生。停车充电一体化实为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
其次,充电桩同样被“新基建”纳入其中,和智慧停车一起作为“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乘上了政策利好的顺风车,迎来行业新机遇。
从纯商业角度分析,停车+充电的共同场景,也是同时提升两者利润效率的一味良药。
(1) 停车企业视角
智慧停车运营企业想要摆脱单一的停车收费模式,必须向综合出行服务运营转变。一直以来,智慧停车都被定义为先2B再2C的行业,而随着竞争的加剧,2B or 2C,对行业参与者来说将不再是先抓鸡还是先产蛋的问题。
在打通尽可能多场端资源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供多样化服务“圈”住用户,才可能尽快获取足够的用户流量,通过增值服务实现变现。充电作为电动车车主的用车“刚需”,一旦与停车结合,必然会成为停车企业手中一项增强用户粘性,加深流量壁垒,提升用户品牌意识的长效服务。
同时,若能将停车、充电及其他停车相关的高频领域同时纳入商业版图,率先开展综合服务的企业在新基建的加持下将会引发巨大虹吸效应,更有机会受到市场资金的青睐。与此同时,拿到较大融资额的企业也容易更快实现资源整合,与竞争者拉开差距,实现正向循环。
(2) 充电桩企业视角
对于充电桩企业来说,与智慧停车的“联姻”,最直接的好处,是设备建设成本的分摊。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19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研究报告》,35.94%的公共充电桩停车位被燃油车占领。其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类型各有差异。另外,充电桩因监测功能反馈不及时而引起设备坏损闲置的情况也颇为寻常。这都是以往造成充电桩使用效率低、盈利困难的现实原因。
目前业内给出的解决方案主要是摄像头+车位锁联动。通过高清摄像头,识别车辆是否符合停泊条件,再根据识别情况解锁相应车位的地锁,让其进行停入,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提高充电桩使用效率。
相较于充电桩行业,高位视频在智慧停车领域早已是一项主流的图像识别技术,例如深圳海康城服,在项目中的综合识别准确率到99%以上,不仅对使用车位的车辆进行有效管理,同时也在充电桩电池系统监测以外,为其使用状态提供第二重监测保障。
还需注意到的是,充电桩不能独立于土地资源存在,很多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内的土地寸土寸金,且审批环节众多。而随着城市级停车等需求的兴起,有能力的智慧停车企业在以城市为单位的场端资源整合方面会有更大的主动性。
另外,不同地方的停车场对于充电停车的收费标准各不相同,大多数会有一定的免费时间,但具体免费时长没有标准。针对进场充电电动车的停车收费规则,也可以在统一运营管理之下实现统一规划。
(3) 有待明朗化的合作模式
停车与充电的结合看起来很可观,但尚处成长阶段亦是事实,其中的利益划分形式还未有一个成熟的方案。
表面上看,两类企业的合作可以遵循“谁投资建设谁拿大头”的形式,但谁都知道停车或者充电服务只是作为入口,让用户可以“走进来”,其后围绕停车场场景延展开来的服务布局,才可以让用户愿意在产品生态链里“定居下来”——更大的盈利空间在“停后”以大数据挖掘为基础的增值服务里,而这部分利润的划分界限十分模糊。
可以想象,两类企业的长期合作,很有可能在利益驱动之下产生各种摩擦。
自建充电桩,用资金换取主动权
对于有资金能力的停车企业来说,自建充电桩,将硬件产品、用户数据完全握在自己手中,从长远来看是加强行业壁垒、打造服务闭环的更优解。通过对平台收集的区域内电动车保有量、日均充电等数据的分析,也可以对停车场、充电桩进行更有效率的投建。
但这显然不是一般参与者可以跑完的赛事。
停车行业本身的软硬件体系已足够庞大复杂,仅对停车场的智能改造就涉及地磁安装、高位视频、ETC等技术,是名副其实的重资产行业。且实际改造中,不同停车场存在具体环境差异,工程集成度有待继续提升。而充电桩,尤其是直流电快充桩,同样以前期投入大著称。并且,全国各地充电桩的建设情况也各不相同,这又给停车场的智慧化改造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各地法规尺度不一是充电桩建设情况复杂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家对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层面的可操作法规还较为缺乏,虽地方政策在逐渐进步,如广州、深圳等地对充电基础设施如何配套、如何审批已经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范。但总体仍是“因地制宜”,企业在充电设施建设中首先要去适应不同地方的不同要求。
一些关于利用率的细节问题也需要被反复评估。例如,为防止燃油车占位,是否需要安装智能地锁?这将是一笔额外的开支。再进一步思考,一些停车位紧张的核心区域,如何引导车主错峰充电?是否可以实现燃油车与电动车在单个车位上的调配使用,充分发挥充电车位的使用效率?……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技术问题,同样涉及研发投入。
回归理性,不忘初心
虽然商业战场总是残酷的,但智慧停车+公共充电桩,本质上是公共事务、民生事业,一味地关注获客量和现金收入只会不断背离停车以及充电行业的初心。
近几年,一系列政策纲要不断出台,给予行业更多导向,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让企业握稳前行的方向盘,确保企业在进击的道路上不要走偏。
2019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将“城市停车场”写入议程,明确要求实施该项补短板工程;7月15日,发改委发文,推进主要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等建设。
2019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征求意见稿发布,明确提出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网联化是规划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
对于城市级智慧停车企业来说,始终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区域性的市场。与早期盲目发展、注重数量不同,未来参与企业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更审慎行事,以服务者的身份融入城市,提升项目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切实改善城市面貌。政府的支持政策也会更倚重那些真正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品质的企业,相辅相成。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