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够了低效的OA系统折磨,初次接触Trello时的那份欣喜至今记忆犹新,没想到这两年,类似的线上团队管理协作工具在国内突然火爆起来,挟创新之威,得VC之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了。
线上团队管理协作工具这个定位其实挺扯的,表面上它解放了大多数企业对会议桌和文件夹的依赖,但其实就是即时通讯工具的简单复杂化,满足了工作狂们对这种工具的两个想象:一是塞入更多不管实用与否的增值功能,二是在人前人后秀一下自己小众时尚的专业品位。
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多此一举,但移动互联网拓展了线上团队工具的应用空间,现代创新型企业愈益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对团队内部封闭式的独立工作和交互协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推动了线上团队工具的火爆。事实也证明,无论平台应用多么强大,专业的细分工具总是有市场的,一如Ios和Android都自带天气应用,而天气通和墨迹仍然大行其道一样。
线上团队管理工具的最大意义在于革新了小型创业团队的管理手段,而对于大企业的部门管理也一样适用,它的本质是企业内部协作和社交,这也透露了类似工具未来演进的两个方向。
最主流的一派是专注强化协作功能,这一派的代表是Trello,当初它在美国上线时只用3小时就积累了5000多用户。它比较像是线上版的Todolist,用任务板(Board)创建待办事项,分配给其他同事,并标记任务的执行状态,界面简洁清新,条理分明,容易上手,极易成瘾,Trello既是团队协作工具,也可以用于流程设计或是个人管理,支持手机APP,目前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中文版。Facebook创始人Dustin Moskovitz推出的Asana是Trello的进化版,它更像通信、办公和邮件的集成工具,用户通过整合的信息流了解企业内部运作的实时状况。
Trello在国内有不少追随者,比较典型的是Teambition,它承袭了Trello赖以成功的动态墙、任务板和文件库,工作分配、协作交流、文件分享同时搞定。号称云任务协作的Handone还引入考核机制,在强化团队协作之余还关注了绩效。
SNS的流行推动了线上团队工具的另一个流派,例如2008年上线的Yammer,后者淡化了管理和协作,而是把所有同事在企业闭环内的活动诸如投票、聊天、活动、链接、主题、问答、想法等等创建成信息流,它实际上是企业内部的通信和社交平台。Yammer在中国的追随者也不少,包括明道、Tita、纷享等。类似的工具还衍生出很多变种,如纷享的销客致力于打造类似于销售团队管理的轻量级线上CRM,还有的专门为IT企业的UE或UI团队服务。
线上团队工具火爆的背后是市场和需求的极度不匹配。这种工具的成功之处在于敏锐发现需求并创造了合适的产品,同时通过用户粘性锁定了VC投资,但成功的产品并不意味着成熟的市场,线上团队工具的成长仍然面临难以逾越的天堑。
首先是商业模式
不管愿意与否,这种产品的初始用户主要是松散的小型创业团队,后者在理智和情感上都排斥付费模式,而在国内大部分主流通信工具和社交媒体全部免费的大背景下,确实也不存在收费的用户基础。同时,出于用户粘性和交互体验的双重考虑,线上团队工具至少在现阶段不存在广告植入的可能,尽管掌握了足够的用户之后,线上团队工具其实就是一个大数据和流量的入口,也是非常高效的精准营销平台。
其次是拓展
线上团队工具的定位小众而精准,营销层面特别依赖用户体验的有效传播,目前的中国仍然缺乏支持这种传播的手段,已有的渠道要么非常昂贵,要么效果可疑。
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限制来自安全性
企业内部大量信息和文件的分享,安全和稳定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特别是对于创新型企业。线上团队工具现在处于一个自我循环的悖论之中:如果不能证明自身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就无法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而没有更多企业的参与,也就不可能形成原始积累尽早解决安全和保密瓶颈。
这其实是任何一个朝阳行业都会面临的共性问题,必须在产品、营销、安全等诸多方面形成完整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促成产业的爆发性增长,而这一点有赖于全体创业者的智慧和决心。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一是塞入更多不管实用与否的增值功能,二是在人前人后秀一下自己小众时尚的专业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