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勇回归中影,华策“少公主”如何渡过电影普涨时代

在成本和票房双“普涨”的阶段,票房口号远没有投资回报比更重要。

文 | 跃幕,作者 | 庞宏波

被“吓到”的100亿+。

华策影业日前举办了2021年的片单会,除了公布了未来三年的项目外还顺带着将“3年100亿”的小目标一同奉上。片单发布会“消失许久”的电影行业,终于熬来了第一家。而100亿+的票房目标,也成为了产业关注的重点。

在后疫情时代,3年100亿票房目标虽然看上去唬人,但一点也不浮夸。

首先,100亿不仅仅涵盖了原创孵化的项目,还有参与投资和宣发的电影。与其说100亿是票房目标,不如说100亿是一种心态:重回电影主战场的心态。

其次,100亿+票房目标背后,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票房目标,而是投资回报比。拿华策影业主控的《刺杀小说家》来说,虽然这部电影票房成绩突破10亿,但是片方总分账票房为3.62亿。尽管目前这部电影总体成本不得而知,但在春节档一部重工业大片的“标配”成本并不难估算。所以,10亿票房单看是惊喜,如果从投资回报比的角度来看可能是焦虑。

目前,国内电影市场处于一个“普涨时代”。市场两极分化加重,“大片大档期大票房”的头部效应逐渐增强,毕竟如今华语影视已经诞生了83部10亿+影片。拿票房成绩做目标实际上已经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而投资回报比可能才是衡量一家公司更重要的标准。

另外,此前从中影集体加盟华策影业,担任总经理的张大勇已经回归中影。在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张大勇的抬头已经变成了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影发行分公司、中影数字电影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华策影业新片发布会上,核心人物毫无疑问是华策集团副总裁,北京事业群总裁,华策影业董事长傅斌星。众所周知,傅斌星是华策实控人傅梅城的女儿。

在经历了2019年的调整之后,华策影业借助《刺杀小说家》重新开启了“第二轮加速”。在整个行业相对低谷的阶段,实际上华策影业的未来三年应该记住的绝不仅仅是100亿+的票房目标。

01 目

100亿+票房目标背后,投资回报比才是关注的核心。

华策影业的片单发布会之所以如此引入关注,在于未来3年100亿+的票房目标太过于响亮。尤其是这两年,敢于喊出票房口号的影视公司几乎绝迹。2018年,影视行业因为税收等问题经历了资本上的重创;2019年,整个行业经历了内容方向的调整;2020年又因为疫情,影院停工长达半年。

在经过了近三年的“至暗时刻”之后,如今产业的“留存力量”思考的更多是生存问题。毕竟在后疫情时代整个产业还是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整个产业的档期性更加明显,大片押注大档期的可能性增高,这让产业的冷热不均和两极分化更加明显。再加上进口片引进没能恢复常态,以及中小体量影片“转网”速度加快,都让产业内的公司在生存环境上面临诸多挑战。

此时,华策影业突然喊出100亿+的口号,的确让整个产业迅速聚焦。未来3年30部+的投资、制作和发行目标以及100亿+的票房目标,自然迅速分成两派对立进行“衡量”。但实际上,原创孵化+联合投资出品+宣发,100亿+并不是一个“浮夸”的数字。

如今,国产头部影片的“起跑线”已经提升到了30亿级别,2020年复工后上映的《八佰》拿下了31.1亿票房,2021年春节档冠亚军分别拿下53.78亿和45.17亿。而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共有4部影片票房成绩突破30亿+,3部国产片分属春节、暑期、国庆三个档期。

言下之意在于,只要华策影业以联合出品的身份赌对其中“一部影片”,那么单年的票房目标就能顺利上岸。但华策影业董事长傅斌星表示,华策影业每年上映的电影数量在10部左右,主控影片4部,参投+宣发6部。

所以,相比较100亿的票房目标,华策影业更合理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少成本来换取100亿票房?

例如,今年春节档华策影业主控的《刺杀小说家》,虽然票房成绩突破10亿,但是片方总分帐票房为3.62亿。其中,出品方有4家,联合出品方有13家,尽管华策影业在其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投资份额,但17家公司共分3.62亿并不能算多丰厚。

此外,华策影业2019年也以联合出品方的身份参与了《我和我的祖国》。这部影片累计综合票房为31.69亿,其中片方分账票房为11.74亿。但是在背后共有51家出品公司。而与《刺杀小说家》同档期的冠亚军,背后出品公司分别达到了26家和27家。

虽然30亿+票房成绩可以为公司充分背书,但是这更多是一种噱头加成。产业“押宝”头部大片成为最为明显的趋势,背后公司数量“普涨”早就不再是秘密。所以,票房目标在后疫情时代不应该再成为衡量一家公司好坏的“核心标准”,在资金循环、资源循环更重要的产业重建阶段,投资回报比需要被足够重视。

尽管华策影业的新片发布会上,依托IP建立“宇宙”以及衍生品开发、新人导演扶持都呈现出了“长期主义”的特点。但是100亿+的票房目标还是暴露了如今长期主义者渴望通过短期目标“装饰”自己的野心。

02 宇宙

开发宇宙的关键在于合理控制成本。

国产电影从2019开始,开始有了“宇宙概念”。在漫威和DC多年对抗下,好莱坞在过去十年陷入了“宇宙大战”。除了漫威宇宙、DC宇宙外,还有传奇影业的怪兽宇宙和环球影业的黑暗宇宙。

但除了基于动漫IP的前两者之后,好莱坞后续所谓的宇宙开发更多是基于商业爆米花大片所做的无奈之举。从现在回顾之前,好莱坞大部分宇宙开发都陷入困境,反而在越来越高的成本下疲态尽显。

但国产电影不同,过去十年国产电影市场经历了第一次”扩圈”。本质上还远没有达到对好莱坞发展困境“感同身受”的地步。

2010年《阿凡达》在国内上映之后一步步将电影市场打开,随后一度达到了百亿美金的市场规模。2019年算是国内电影市场的一个顶峰,一方面是超级大片群集效应出现,春节、暑期、国庆三大档期先后诞生了30亿+的影片,而同档期也都有多部破10亿的影片出现。另一方面,《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影片背后都有更强烈的重工业属性,这也让整个国内电影产业到达了一个新的节点。

在这一年实际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细节,一是《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都同属刘慈欣IP,随着《流浪地球》续集的筹备和国产科幻被打开的热情,这让国产科幻第一次有了显著的IP概念,甚至是“刘慈欣的科幻宇宙”。二是《唐人街探案》系列网剧官宣定档,随后在2020年1月1日上线,这部网剧和《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共享“唐探宇宙”。

不难想象,初入“宇宙”的国产电影产业,虽然迅速的展现了自己的产业化想象力,但这个阶段仍然是一个极度“烧钱”的初始阶段。恰好,在这个阶段里整个市场发生明显转向,对于头部大片而言成本进入“普涨时代”。

今年的春节档,从现在来看对于华策影业是一个非常显著的转折点。这是过去七年时间的一个总结,也是未来三年的一个起点。

傅斌星和华策实控人傅梅城是父女关系,实际上在华策影业成立之前,傅斌星就担任金球影业的法人。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公司,此前也参与了不少电影作品。而华策影业在2014年成立,当年就在吴宇森执导的《太平轮(上)》中担任联合出品方。

据悉,傅斌星很早就拿下了双雪涛小说《刺杀小说家》。2014年,路阳执导的《绣春刀》上映,虽然累计票房9319.5万,但是对于一位准80后导演,这部作品除了邀请到张震+刘诗诗主演外,影片在豆瓣超37万人打出了7.6分的评价。

正是这部电影,让傅斌星和路阳成功合作《刺杀小说家》。在今年的春节档,《刺杀小说家》尽管没能上演逆袭,但是在《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占据八成市场的“统治”下,最终还是成功挺过10亿票房大关。

其实在《刺杀小说家》的片尾,就有宇宙开发的概念。而整部电影从零到一的全过程,都有着很强烈的重工业属性。《刺杀小说家》最终凭借着10亿票房,起码兑现了华策影业过去七年的耐心,也正是这10亿票房,让华策影业对下一个七年有了更多的展望。

但是相比起《刺杀小说家》票房成绩的好坏,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部电影片方分账票房不足4亿,对于一部征战春节档的重工业大片来说,显然有着一定的差距。未来,《刺杀小说家》或许可以凭借着第一部积累下来的“重工业资产”加快开发步伐,但国产电影市场头部化效应愈来愈强的产业特征,能否让《刺杀小说家》合理控制成本呢?

而且随着国产重工业大片在头部档期硬碰硬常态化之后,合理控制成本显然是所谓国产宇宙大片最急需关注的核心问题。

03 人才

人才价值的合理评估。

随着华策影业未来3年30部+项目100亿+的票房目标,可以看出如今电影业务在华策影视业务板块里的重要性。

在和导演的合作模式上,华策过去与路阳和毕赣的合作都有很强的代表性。2016年,华策影视与自由酷鲸签署投资协议,双方宣布未来8年内合作不少于16部电影、网剧在内的影视作品,其中路阳担任电影导演作品数量不少于3部,华策拥有上述作品的优先投资权,并持有其20%的股份。

但从2016年至今,路阳担任导演的作品数量已经达到了3部。其中2017年上映的《绣春刀2》拿下了2.66亿票房,与管虎、郭帆联合执导的《金刚川》拿下了11.23亿票房,《刺杀小说家》目前拿下了10.33亿票房。

而在2024年之前,正常情况下路阳还会有《绣春刀3》和《刺杀小说家2》两部导演作品推出。从路阳个人的产量来看,已经算是相当高产。但8年16部作品,关键不在于个人产量,而在于团队产量。

言下之意在于,路阳如何化身成为“产品经理”,通过监制、编剧甚至制片人等方式参与到自由酷鲸孵化的其他项目中去。这是一位具有成熟度导演的“下一步”,犹如宁浩、陈思诚目前的路线。

对于背后的华策来说,这当然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孵化模式。通过孵化一个路阳,从而渴望拥有更多个“路阳”。但是导演能否从幕前转型到幕后,这本身因人而异,也不存在绝对的“单一模式”。

此外,毕赣模式是华策的另一种模式。毕赣执导的《路边野餐》在市场上映后名声大噪,随后同制片人单佐龙成立了荡麦影业。目前在公司的股东架构里,毕赣持股63.6%,为第一大股东,华策影业持股20%,紧随其后。

在华策影业的内容策略里多次提到了“721”,即电影产出70%是中小体量商业片,20%是像《刺杀小说家》这样可系列化工业片,以及10%偏试验性的新导演作品。毕赣,很显然属于其中的10%。

在获得华策投资之后,毕赣推出了第二部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作品毫无疑问由华策主控,虽然最终票房成绩落点在2.82亿,但是这部电影却有一连串非常尴尬的纪录。例如28.5万人想看,56.9万人评价但猫眼观众评分为2.6分,其中首日票房2.62亿,占据了整体票房的几乎“全部”,场均人次从首日的57掉落至次日的6。

这是因为电影在上映前,“最后一吻”的营销成功在抖音破圈,但本身强烈的文艺属性却有明显的错位。在今年的片单发布会上,毕赣也亮相公布了“一问三不知”的新片计划。但对于这样的实验性的新导演作品,华策是否会有策略性调整?而对于毕赣这样的文艺片导演来说,什么样的资本辅助是其刚需?这都是留给华策影业要去思考的问题。

另外,在新片发布会上有两部作品亮相的李亘,是演员李雪健的儿子。华策投资其处女作《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以及自身储备的《我的一级兄弟》之后也和李亘签约了工作室。

看上去,资本投资+主控主投是华策影业搭建“人脉网”的重要组合拳。在当下市场,这的确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内部循环,但无论是路阳模式还是毕赣模式亦或者李亘工作室模式,实际上都需要对人才有一个合理评估标准,并且不断摸索最适合其个人发展的路径。

华策影业重整旗鼓,在整个产业非常低迷的一个阶段还是奉上了一连串完整的产业计划。但是在成本“普涨”、票房“普涨”的后疫情阶段,票房目标的价值已经缩水,寻求长期主义的道路上需要的可能是“试错经验”的认知能力和快速调整的能力。

本文系作者 跃幕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