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EDGE文章详情页顶部

中国经济欲转型,“微创新”远不够

哪怕就是在美国,创新仍然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创新都是勇敢者的游戏。成功的创新型企业不但要将创新型企业家放在合适的位置,而且要建立一个能够将创新型人才选拔出来的系统,形成一个鼓励全员创新的机制。

创新者的基因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关头,而产业创新无疑是转型升级的关键。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的话题一直是媒体热议的焦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但是创新仍然是中国经济体系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拿广东这个中国制造的大本营来说,前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了腾笼换鸟的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置换出广东的土地资源用于产业升级,将产业附加值低的企业逐渐迁移到国内产业梯度低的地方。但在实行若干年后不管是企业观察人士还是企业本身都发现目前广东仍然是以产业附加值的企业为主体,在产业创新方面没有更加突出的成果。

 

富士康公司能够成为苹果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能够可以制造iPhone,iPad这样要求非常高的精密电子设备,但在试图转型升级的路上却屡屡受挫。从种种事例能够看出,企业创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么创新在美国的情况如何呢?是否有他山之玉值得借鉴?

 

尽管这些年过度的金融化对于美国的经济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实际上美国的制造业创新仍然在不断的取得新突破。硅谷仍然是世界上最有创新力的一批人集中的圣地,美国创新的发动机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谷歌和苹果不管有多少人唱衰,仍然在不断的推出有影响力的产品,勾勒出未来创新图景的美妙蓝图。

 

对于美国创新能力的来源一直是学者和企业家研究和思考的对象,多年前曾经有一本论证创新的书《创新者的窘境》,一直是笔者认为研究创新最为精彩的一本书,而《创新者的基因》和《创新者的窘境》有共同的作者克里斯滕森,延续对于创新的研究思路。但是《创新者的基因》更多的从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入手来研究创新的话题。

 

作者克里斯滕森是斯坦福大学的大学教授,也有着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他对于创新的研究是世界的顶尖水平,他将创新的来源深入到了企业的运行机制层面,强调要从根源上来促进创新,培养创新的文化氛围和自动自发的机制。在创新者的基因中,他延续了这种分析手段。

 

哪怕就是在美国,创新仍然是很困难的一件事。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称之为创造性破坏,认为创新就是要打破原有的价值主张。在任何一个发展正常的企业中,创新都是勇敢者的游戏。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克里斯滕森指出,如果原有的产品仍然能够获得市场的良好反响,一般企业都会按照原有的价值主张继续推出产品的升级版。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IT企业发现到了最多的创新型企业家的原因。成熟性行业一般都有了市场主导产品,管理者不需要费心进行更多市场尝试。而IT和互联网行业还处在产业的高速发展期,产业格局变化莫测,新产品潮起浪涌纷至沓来,这个行业也涌现出了最多的创新型企业家。

 

书中例举了SALESFORCE、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公司例子,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来自于互联网和IT行业。作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创新型企业所拥有的重要差异化因素,作者认为将创新型企业家放在企业的领导层是企业能够拥有创新活力的关键,而创新型企业家的能力模型应该包括联系、发问、观察、交际、实验等元素。

 

成功的创新型企业不但要将创新型企业家放在合适的位置,而且要建立一个创新系统,这个系统应该能够将创新型人才选拔出来,形成一个鼓励全员创新的机制和程序。而中国的企业目前也是这么做的,不管是百度还是类似360这样的企业,都将创新型人才和营造气氛摆在了首要位置,甚至在百度能够找到类似谷歌一样的办公布局,但是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创新企业总是会被指责山寨?

 

克里斯滕森的新书《创新者的基因》是一本典型的美国式管理书,就是说书写得十分通俗易懂,紧密结合企业管理实际,类似于杰克韦尔奇的《赢》或者郭士纳的《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之类的,可以从书中体会到一种美式的星巴克味道。每提出一个观点,作者就会举出对企业家调研的例子和模型进行佐证。读者可能会对乔布斯的事例耳熟能详,但对于贝尼奥夫、汤姆凯利这些企业家还是比较陌生的,这都是由于美国有着一个鼓励创新鼓励失败的文化氛围,创新型企业家的成才速度比较快,所以不断涌现出新的创新型企业家。

 

比如SALESFORCE的董事长贝尼奥夫在年轻玩冲浪时候看到海豚在水中的轨迹,就联想到了用云计算的方式来提供企业计算资源的点子,于是迅速辞职创业。如果贝尼奥夫生活在中国,就很有可能会被家人或者朋友劝说留在原单位在丈母娘的压力下为房子而打拼了。而书中大力强调的联系和交际能力至关重要的观点让人感同身受,人类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学科和思维方式,而成功的点子往往是不同的知识背景或者工作背景产生的思维方式的碰撞和交接引发的思想火花。

 

书中提到的很多例子在中国的企业中也已经露出了一些模仿,比如这些年在北上广纷纷出现的车库咖啡、贝塔咖啡等场所,就是对书中所重视的思想碰撞的成功实践。但企业层面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也需要在教育和文化层面进行变革,书中提到了戴尔、贝尼奥夫等企业家少年时候热衷于创业和实验的例子。

 

其实每个小孩都有这样的热情和潜力,如果能够在体制化的教育时期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那么当孩子成人后,社会上的创新人才就会增多,那么创新型企业和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也就会形成。而中国企业之所以创新能力不如美国,一方面是企业本身所依靠的资源不同,中国的企业巨头如联想,百度,华为,都是依靠的所谓模仿式创新兴盛,本来就没有这方面的创新基因,另一方面是中国的文化机制和教育体制的问题,这个体制不强调个人冒风险创新,而提倡学生按部就班的提升学习能力。所以中国人强调微创新,强调本地化创新,是因为从整体上来说,中国还缺乏创新的整体机制。

 

就在作者落笔之时,李克强总理对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言论正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而3D打印和可穿戴设备也被认为是新产业革命的前奏。中国绝不能在这一波浪潮中落后。中国股市的创业板曾经被人寄予中国式创造的希望,但经过一些波折后人们才发现现实远没有这么美好。

 

一方面是已上市创业板企业的利润率下滑和创始人团队套现离场事情屡屡出现,另一方面是拟上市企业盈利能力不稳定导致上市审查前主动撤材料屡见不鲜,这其中就包括笔者了解的一些高科技企业。可见中国一方面企业的领导者创业者精神欠缺,没有持续创业的激情,这和美国SPACE X和TELSA电动汽车创始人马斯克这样的企业家素质大相径庭;另一方面是资本市场并不是鼓励创新的唯一要素,必须要将文化和教育因素纳入到考量当中。

本文系作者 向远之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