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EDGE文章详情页顶部

索尼WF-1000XM4真无线耳机评测:夺回降噪体验的王座 | 钛度实验室

新一代降噪王者索尼WF-1000XM4首发体验。

索尼WF-1000XM4

索尼WF-1000XM4

钛媒体注:钛度实验室,是一档针对当前热门科技产品进行评测解读的栏目,秉承“有趣、有态度”的内容解读方式。有态度的深度内容,一键直达!

索尼的WF-1000X系列产品,可以说是开启了TWS耳机主动降噪技术的“潘多拉魔盒”。第一代产品发布于2017年底,彼时的大众消费者甚至对真无线耳机产品还没有概念,当时对于TWS产品是否应该加入主动降噪功能,也有很多的质疑声,但当你以现在的眼光回看技术的发展,不得不感叹索尼对技术的超前探索。

如今,很多300~500元的中低端产品都开始普及主动降噪技术,这种整体的技术氛围,会让大众消费者觉得似乎“主动降噪”已经变得稀松平常。但是如果你真正体验过不同价位的产品,还是能够感受到目前市场中低端定位与高端旗舰之间的体验差异。

而索尼刚刚发布的WF-1000XM4真无线主动降噪耳机,无疑将“降噪”与“音质”两个方面的体验再次进行了提升,同时也拉升了该领域旗舰级产品的基线水准。

上代所有的遗憾,由我满足

索尼WF-1000XM4主机

索尼WF-1000XM4主机

由于索尼跳过了第二代的产品命名,因此最新的WF-1000XM4实际上是该系列的第3代产品,不过细数整个TWS领域,能完成对于自家旗舰级产品完成3次大版本迭代的产品也并不多见。如果站在当下的角度来看,第一代试水、第二代完善核心体验、第三代全面发力,这就是索尼WF-1000X系列所经历的演进过程。
左侧为4代,右侧为3代

左侧为4代,右侧为3代

上代产品的设计中,可以看到很多索尼黑科技的应用,比如全新的降噪算法、芯片、增强天线设计以及APP交互等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也其他细节上有所牺牲,比较为人所诟病的就是较大的机身体积和腔体设计带来的佩戴舒适度问题,而这些在最新一代的产品当中,已经不再是问题。
体积缩小了很多

体积缩小了很多

从外观上就不难看出,此次索尼为新品设计的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加小巧,虽然它还不是目前最小体积的真无线主动降噪产品,但其尺寸已经控制在比主流水平稍小的范畴。而且在一些细节上,也能看出索尼在迎合消费者日常体验的喜好,比如底部变为平底设计,可以直接摆放在桌面上,而不是躺倒或者倒立在桌面上。
开合角度非常大

开合角度非常大

另外在使用中笔者还注意到,索尼为其顶部的电池仓盖设计了一个开合角度的锁止结构,在接近90°时,你会发现盖子会呈现固定的状态,不会在你拿取耳机的时候因为微小力量的触碰导致仓盖被关闭,这个细节的处理也能看到索尼对这代产品打磨的精细程度。
支持无线充电

支持无线充电

此次在电池仓外侧同样设计了指示灯,位置和上代也比较接近,只不过更加醒目,并且终于引入了无线充电功能,在使用上确实方便很多。另外,此次外壳表面所采用的全新材料,也增加了手握持时的细腻触感,从颜色上来看也更具有磨砂质感,长时间使用后也不会出现那种“油亮”的塑料反光。
重量测试

重量测试

重量方面,实测整机重量为54.85g,单只耳机为7.22g,从腔体外观上也可以看到相比上代进行了很大幅度的体积优化,一方面是腔体结构缩小带来的减重为长时间佩戴提供了更低的负担,另外则是造型更加符合耳蜗、耳道的形状。
佩戴体验

佩戴体验

从实际的佩戴体验来说,相比上代也确实改进了很多,索尼WF-1000XM4不再像上代一样佩戴时需要稍微旋转一下,而是可以直接放入耳道当中。不过整体的豆式结构加上导管的长度还是会对外耳廓和耳道有一定的压力,如果是耳道比较小的用户,戴久了依然可能会出现轻微胀痛。
耳机套采用新的材质

耳机套采用新的材质

同时,索尼也对耳机套进行了重新设计,新的聚氨酯泡沫材料可以说是兼顾了硅胶耳套的耐用性和海绵套的密闭性,从物理噪声隔绝的层面进一步提升了降噪能力。

黑科技再升级,集成处理器V1的首秀

佩戴检测

佩戴检测

在更小的腔体体积内,索尼还增加了新的传感器,之前产品已经支持了各种佩戴、摘下状态的检测,可以在摘下耳机后自动暂停多媒体播放,此次索尼WF-1000XM4则更进一步,不仅加入了骨传导传感器,同时实现了对佩戴贴合度的检测能力。
降噪调节以及各种智能化选项

降噪调节以及各种智能化选项

可能有些用户看到这里会产生迷惑:不就是个耳机吗,戴上不就行了?其实不然,此前笔者在测试各类主动降噪产品的时候都在反复强调,即便通过反馈麦克风进行反向噪声抑制,主动降噪技术的作用频段仍然是低频部分,也就是各类振动噪声、风噪等等,而对于中高频噪声的抑制则要更多地依靠“物理隔音”。
车载测试

车载测试

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为何索尼要为其开发佩戴检测功能了,除了能够带来更好的佩戴体验,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提供极致的降噪体验。物理隔音层面之外,索尼也研发了新的集成处理器V1,它将数字信号处理、降噪等功能进行了整合,从实际的感受来看,在敞篷车上开启降噪后(时速50Km/h左右),大致可以手机将音量从80降至50,隔绝噪声之外,也能有效的保护听力。
麦克风设计

麦克风设计

在主动降噪产品的日常体验当中,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杂音”,最常见的就是由于拾取音频的麦克风过载而导致的爆音和其他杂音的出现,通常表现就是耳机使用中会听到“砰砰”的声音。会让麦克风过载的情况有很多种,比如周围环境风力过大或者像飞机的落地过程中突然产生的过量噪声。
佩戴传感器

佩戴传感器

针对抗风燥的场景,索尼也在新品中采用了很多特殊设计,比如在拾音麦克风位置进行了优化,而不是像多数产品那样让麦克风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另外则是加强了算法的调节能力,避免过载。
海面环境

海面环境

实际的测试场景笔者选择了海面,此时外部的风力大约在4~6级,船上需要倚靠或抓住栏杆才能保证不会风吹倒。在这种比较极端的环境下,索尼WF-1000XM4的降噪体验依然非常稳定,很好地隔绝了风噪的同时,也没有出现任何的听感中的杂音,这方面的表现绝对是目前市场中的第一梯队。
小巧的造型放在桌子上也很和谐

小巧的造型放在桌子上也很和谐

此外,笔者还分别测试了乘坐飞机、公共交通通勤、办公室等几个场景,从最终的降噪效果体验来说,得益于全新降噪芯片更加有力的算法支持配合新的耳机套+结构设计,它的降噪能力绝对是目前这条赛道内的顶级水平,也可以说索尼带来了一款新的标杆级产品。
触控区域设置

触控区域设置

从2~3小时的长时间体验来说,索尼WF-1000XM4虽然稳固度和隔音效果拉满,但是结合身边的几个小伙伴的反馈,依然会出现轻微的肿胀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平常以半入耳式产品为主的用户来说,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
LDAC传输技术

LDAC传输技术

除了降噪以外,索尼此次在音质上的提升也能够非常明显的感知到,产品支持蓝牙5.2以及LDAC传输技术,通过对声音信息量的提升,带来了明显的声场宽度、声音细节丰富度升级。与此同时,新设计的6mm振膜也让声音听感变得更加通透,以低频为例,它的质感不再是过去那种嗡嗡一片的感觉,而是非常具有力量感和回弹力道的声音。
触控板操作

触控板操作

耳机整体的听感表现依然是以流行乐作为主要适配风格,非常符合大众消费者的胃口,通过LDAC技术带来的更多信息量,则是在不断创造更加丰富、细腻的声音表现力,如果说WH-1000X系列是头戴式降噪产品的音质扛把子,那么索尼现在就是要在WF-1000XM4上复制它的辉煌。

智能体验已经完善,骨传导传感器加入

在最后这一部分,还是要来聊一聊索尼WF-1000XM4的交互和其他细节体验,如今在TWS耳机上增设触控操作区域已经属于行业共识了,索尼在这方面则具备更加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其同时在操刀的WH、WI、WF三个系列的降噪耳机,完全可以把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使用习惯完全摸清楚。

因此,索尼WF-1000XM4沿用了之前收到好评的WH-1000XM4的多数操作逻辑,包括免摘智能免摘通话、自适应声音控制等等,这些完成度极高的功能,也会提升产品的日常体验。

索尼此前推出的骨传导产品,也证明了其对这一技术领域的研究实力,如今索尼则将一部分技术成果转移至索尼WF-1000XM4的产品设计当中。腔体中增加的骨传导传感器能够更加好的捕捉声源,比如区分究竟是佩戴者在说话还是旁边的人在说话,这就使得通话质量进一步提升,同时在智能免摘通话场景的判断准确度也进一步升级。

经过近2年时间的等待,索尼依然是通过自己的黑科技探索,拿出了目前真无线主动降噪产品序列中的标杆级新品,LDAC传输技术、骨传导传感器、集成处理器V1,再次让产品坐在 了音质、降噪能力表现的头把交椅。(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