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6月29日消息,长城汽车咖啡智能2.0升级发布会在保定哈弗技术中心举行。本次升级的咖啡智能2.0是以“智慧、智联、智驾”为开发导向,包括1个智能中枢+1个强大基石+3大智能升级。
其中,一个智能中枢——全新电子电气架构,具备服务化、标准化、柔性化和伙伴化四大技术优势;一个强大基石——智慧线控底盘,是底盘架构的一次全面革新,是实现高阶自动驾驶的载体;三大智能升级—围绕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服务,重构人车关系,构建长城汽车智慧网。
本次发布的长城汽车全新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了中央控制单元,融合了动力、底盘、车身、辅助自动驾驶以及整车控制等功能,连同智能座舱,高阶自动驾驶,形成三个大脑,将在2022年三季度推出。
相比于前一代架构,长城汽车全新电子电气架构使整车控制软件高度集中,软件引入SOA设计方式,软件模组及通讯接口标准化、虚拟化,解耦功能开发与软硬件平台开发。同时提供订阅升级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喜好,动态订阅升级车辆服务功能,无需等待软件升级批次。并具备服务化、标准化、柔性化和伙伴化四大技术优势。
长城汽车副总裁单红艳表示:“在未来三年,随着硬件的发展,最新的高算力芯片以及通讯技术的成熟,长城汽车将推出第五代电子电气架构,创造用户需求,极致用户体验。”
智慧线控底盘全球首次发布
在自动驾驶的感知、决策、执行三个核心环节中,线控底盘属于最关键的执行端,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基石。
长城汽车智慧线控底盘从设计之初就以L4级及以上自动驾驶为目标搭建技术平台,并整合了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换挡、线控油门、线控悬挂5个核心底盘系统,涵盖车辆前后左右上下六个自由度的运动控制,囊括所有底盘驾驶动作,达成了“1个大脑协调5大系统实现6个自由度控制”的表现。
长城汽车智慧线控底盘具备高性能、高安全、有思想、有个性、可成长的五大特点,基于线控底盘人车解耦的核心特点,以及系统性能升级和系统高度集成两大核心技术优势,围绕客户用车出行场景。
长城汽车智慧线控底盘的电子机械线控制动系统采用4轮EMB制动技术,完全颠覆传统,实现全球首个量产,同时可减重10%。电子机械线控转向系统,是全国首个支持L4+自动驾驶的线控转向技术,支持方向盘收折,使转向控制精度更高,响应速度更快。
智能座舱、智能服务、智能驾驶全面升级
咖啡智能2.0智能座舱提出 “1+2+N”出行空间设计架构。其中,“1”代表“1个人机交互体系”,向体验创新转型,让汽车有温度、让科技可感知、让出行更省心;“2”代表立足“可扩展算力中枢+自研智能软件”的两个支持产品迭代升级的可成长基石,将致力于全链路软件自主研发,面向下一代高算力的座舱平台,建立平台化接口,打造智慧生长的智能座舱生态系统,提升主动感知、智能交互和场景服务的能力。
“N”代表实现 “N个智能应用场景服务”,将围绕“人-车-生活”,搭建场景化的智能服务,联合第三方服务商,打通技术生态、内容生态、服务生态等泛行业资源,让汽车成为汇聚N个智能应用场景服务的终端,实现用户在线、车辆在线、服务在线。
长城汽车CDO陈现岭表示:“目前,在硬件层面,新一代系统相比上一代CPU运算能力提升2.5倍以上,GPU图像处理能力提升3.5倍以上,处于行业一流水准。软件层面,达到每3个月一次的FOTA大版本升级,业界频率最高。”
发布会现场同时发布了咖啡智能首个座舱OS——GC-OS,其具有1个独立开发的自研框架层、2个自研统一接口、适配不同平台化与品牌、兼容长城汽车旗下所有车型。
在智能驾驶方面,长城汽车完全自研的第三代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是目前全球可量产的最高算力的自动驾驶计算平台ICU 3.0,该计算单板算力可达360T,通过板间级联方式可持续升级至1440T,可有效支撑AI视觉大模型的车载运算,与此同时,ICU3.0最高可自持6路千兆以太网,可同时接入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固态激光雷达,完全满足当前L3以及后续L4/L5等全场景自动驾驶功能的实现。
长城汽车大禹电池正式发布,免费开放专利
在咖啡智能2.0正式发布之外,长城汽车还发布了大禹电池。
全新亮相的大禹电池有八大全新设计理念——热源隔断、双向换流、热流分配、定向排爆、高温绝缘、自动灭火、正压阻氧、智能冷却,目前已获得数十项核心技术专利,主要覆盖热源抑制、隔离、冷却、排出等领域。
具有在“大容量高镍电芯”、“电池包内任意位置”、“单个或多个电芯触发热失控”情况下均能实现不起火、不爆炸的核心优势,可以有效缓解用户对于电动车安全焦虑的痛点。
长城汽车研发副总经理李树会表示:“大禹电池将于2022年全面应用,作为下一代全新动力电池,搭载于长城汽车旗下的新能源系列车型,将把动力电池安全提升到行业全新高度。”
此外,为推进整个行业的电池安全技术的进步,长城汽车大禹电池将对全社会免费开放专利,促进产业共同发展。(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