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这些年,常常反过来思考学习的意义,就像我上次琢磨的大学教育学什么,理解了“以终为始”、“追本溯源”真正代表什么,但实际上还有更深的层次没有领会到。但每次陷入这种深入的思考,还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那种收获带来的满足感难以言表。
昨天在知乎看到有一个问题叫《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说大学所学知识无用?》,能看出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是螺旋上升的,有深有浅,但都在中间的不同阶段。大体意思和我上次总结的差不多:“从学校毕业只是一次期中考试,只是一个起点。生活才是一座真正的高山,在社会中沉浮,仍然是一生的学习啊!”
在若干回答里有句话打动了我:工作不过是场开卷考试。比我的总结更精辟!
上学时候我们非常喜欢开卷考试,因为在我们的感觉里,这意味着可以名正言顺的把教材和参考资料拿出来打小抄,但实际上真正的开卷考试考的不是知识,而是纵横捭阖的综合能力。这话说的很老土,打个比方:
闭卷考试的考知识,相当于给你搬出一堆石材及砖头,更多的是让你分别说出来其种类性质尺寸用途,即便有用法的考察,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开卷考试,相当于给你各种石材,要你造出一座教堂!这才是我们从学校走入社会需要的本领。
石头与教堂的比喻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来自于那本《思考,快与慢》。读书太重要了,怪不得柳传志、任志强、周鸿祎、王巍他们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书中自有智慧啊,靠自己参悟太慢了,很多时候是重复发明轮子,不如直接向前辈们学习。
沉淀千年的老祖宗的智慧,也不是一次就能读懂得,这种学习也靠经验及悟性。《思考,快与慢》这本书读了三遍,每次发现都有新的大收获,有时候真说不好是自己笨呢,还是作者太高深。
《旁观者》这本书上大学时候就看过,只知道这是德鲁克最满意的一本书,他觉得这本自传体的回忆录超越了他所有具有奠定管理学基础的里程碑份量的著作,我一直不明白,今天才发现,原来这里描绘了他是如何“建造教堂”的过程,他把脚手架留在了这里,让你可以看到他思考的过程、成长的过程,他是怎么一步一步取得这样的成就的。而其他著作虽然意义非凡,但相当于已经建好的教堂,虽然辉煌雄伟,但你除了仰望和赞叹,好像也没什么别的好干的。如果只掌握知识,看到的就不是一座座教堂,而是一座座巨大堆的石头。
读《旁观者》的感觉,有点像《爱丽丝漫奇境记》,德鲁克带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入他的成长时代,一起经历那些过程真是一种神奇的体验。在这里不仅见树木,还见森林。你象旁观者一样,可以身临其境般的体会他所亲身经历的那些大师,那种波澜壮阔,会颠覆你的世界观——
原来他跟刻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大人物们走得这么近,他的奶奶是舒曼的学生,而奶奶小时候在舒曼的要求下,在勃拉姆斯面前表演过好几次。德鲁克的双亲和佛洛伊德关系密切,他所认识的佛洛伊德与书本上具有巨大的差异。而这一切的原因与细节区别,需要你有独立思考才能理解。
这大概是德鲁克真正想传达的毕生所知的精髓吧。尤其是《忆恩师》那一节,写得太好了!正是这些恩师的影响,伴随他走向毕生的追求之路,而成就什么的,都是水到渠成的副产物而已。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