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毒眸,作者丨张颖,编辑丨张友发
暑期档过半,大爆款还是没有来。
“市场特别期盼有一部能够点燃观众观影热情的影片,来提升大盘、提振士气,也就是所谓‘救世’。”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对毒眸表示,《中国医生》就是这样一部被寄予“救市”厚望的电影。
上映7天、票房近6亿的《中国医生》,虽然没有成为“救市”的大爆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热、稳定大盘的作用。作为一部讲述抗疫故事的现实主义影片,几乎所有观众都能被《中国医生》里人物、情节所打动,毕竟去年那场来势凶猛的疫情,是所有人的共同记忆。
“该表现的都表现了,该出现的都出现了,该有的也都有了,不过却让人不过瘾。”饶曙光强调,他个人非常不忍心批评《中国医生》,毕竟《中国医生》的创作、生产团队在有效的空间、规定的时间里已经实现了非常高的完成度。不过影片在主体叙事线、人物塑造的个性化呈现等方面,缺少更多的动情点、共情点,所以难以形成更大范围的共情共鸣共振。
而这,也正是这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无法成为大爆款的限制。在经历了《我不是药神》将现实主义的天花板拉升至30亿+之后,这一题材的市场空间变得更加值得想象,只不过从《中国医生》来看,灯塔专业版显示,多渠道的票房预测在10-20亿左右,加上之前《1921》和《革命者》几部主旋律影片表现平平,观众对于这一类型的影片密集上映感到审美疲劳。
能拯救这个暑期档的,目前来说,也许既不是“主旋律”,也不是“现实主义”。
被“拖累”的《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是在大盘并不热闹的时候上映的。
暑期档的第一个月大盘冷冷清清,整个6月的票房只有21亿,几乎是2019年同期41.86亿的一半。颓势延续到7月,尽管月初有《1921》和《革命者》两部新片上映,但票房表现平平、并没有充分调动起观众的观影热情。
长期不温不火的大盘,并不是新片很好的上映“土壤”。这意味着电影需要有更强的社交口碑穿透力,来调动更多用户走进电影院。但从首日的表现来看,《中国医生》并没有积累足够的观影情绪。
7月9日,《中国医生》上映,单日票房只有九千多万,横向对比首日票房,这个成绩略高于周四开画的《1921》(8163.53万),但低于五一档的首日冠军《你的婚礼》(1.42亿),并且远不如好莱坞大片《速度与激情9》(3.18亿)。
在增长曲线上,《中国医生》第二天单日票房涨至1.2亿,排片也从原来39.7%涨到了42%,上映第三天,在排片稳定在42%以上的情况下,单日票房涨至1.34亿。
有资深发行人士对毒眸表示,《中国医生》上映首日票房未过亿,第二三天才慢慢起来,说明很多观众是“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有电影可看了。
这也再次佐证了,此前大盘较冷、观众观影行为并不集中的客观条件,也“拖累”了《中国医生》上映初期的票房表现。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2019年暑期档爆款《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前一周,大盘在《银河补习班》和《狮子王》《扫毒2》的联合发力下,单日票房维持在1亿左右;2019年国庆档上映的《中国机长》,与《中国医生》一样都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创作班底相同、豆瓣评分相近,但前者处在一个热闹的国庆档期里,观众的观影热情集中,影片单日票房连续7日维持在2亿以上,最终拿下29亿的票房成绩。
彼时的观众基础较好,一旦有相对不错的影片上映,是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去找回观众的,很明显,《中国医生》在一个相对冷的档期上映,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但《中国医生》没能大爆,并不能一味“怪罪”外部环境,更多的原因在于影片本身。
“作为题材它赢了,作为电影它输了。”有从业者对毒眸表示,由于影片是抗疫真实事件改编,观众在看到电影之前,已经积攒了对疫情、抗疫英雄的认知和感受,自带了“共情”,观影过程中的哭点和情绪释放,更多是来自于共同经历,而非影片本身。
在饶曙光看来,基本认可《中国医生》的品质和艺术水准,但主要问题还是出现在编剧环节,影片被“面面俱到”所束缚,“没有能够有效聚焦个性化医生,或者说医生群像的塑造。戏核不够聚焦,戏也就散了,观众的情绪刚刚酝酿又很快被别的东西冲掉了,真的有点无所适从。”
在影片的豆瓣评论里,不少观众也表示,感人是因为故事本身是我们亲历过的,但作为电影来说,剪辑、配乐和节奏都有不小的问题,“讨论它的剧作表演调度都是无用的,应该用报告文学的标准来看这部作品”。
可以发现,近期带着“主旋律”色彩的影片集中上映,观众在对主流的情感价值观表示认可的同时,对电影文本、艺术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感人”“哭得稀里哗啦”能成为影片票房的基本盘,但想要冲击更好的成绩,只依靠情绪和全民记忆还远远不够。
所以《中国医生》目前近6亿的成绩,在很多从业者看来是预料之中的事:“现实主义也好,主旋律也罢,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在人物塑造和叙事上不够亮眼的影片,观众已经审美疲劳了。”
现实主义和博纳的“尴尬”局面
在之前的文章里,毒眸多次提到,目前观众买单的影片主要是两种类型:一类是视听体验好的大片爽片,如上半年取得高票房的《速度与激情9》《哥斯拉大战金刚》,另一类是像《你好,李焕英》《送你一朵小红花》和《我的姐姐》这类,能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的电影。
对现实题材的挖掘往往是国产影片在大档期成为爆款的机会。最早证明这类题材超高票房能力的,是2018年暑期档上映的《我不是药神》。影片拥有豆瓣9分的超高口碑和30亿的票房,拉高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市场预期。
而疫情的到来,也为现实主义题材提供了更多的书写素材。在剧集领域,此前已经有了豆瓣评分8.6的抗疫剧《在一起》,现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的高长力提出了“时代报告剧”,意为以较快的创作速度和真实的故事原型,创作的纪实风格电视剧作品。
从题材的角度,《中国医生》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但也处在博纳生产的主旋律商业大片序列。这部作品在制作上属于相对大体量的影片,但情感内核仍然是其与观众沟通的主要方式。
与《我不是药神》的区别在于,《中国医生》在“主旋律”的框架里叙事,塑造的是宏大命题下的群像,“个体”的故事所指向的也是更大的格局。在此前《中国医生》的座谈会上,钟南山院士就曾提出,希望电影可以像《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影片一样,以普通人视角讲述大格局故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博纳“中国胜利三部曲”的第一部,《中国医生》沿袭了《中国机长》《烈火英雄》的思路。追热点、时事,从现实里取材,把平凡岗位里不平凡的人物的伟大展示给观众看,过去几部影片的票房成绩都验证了这个思路的可行性。
但群像的拍摄,其实带来了更多叙事的难度。在《我和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家乡》中,拼盘的故事模式较好地避开了群像叙事让电影节奏过于分散的问题。但对于剧情更完整的电影来说,过多的支线就造成了观影挑战。早在《中国机长》上映时,豆瓣的热门评论就有不少对关晓彤参与的支线剧情的吐槽。
而近期,这一类的影片最近又十分密集地上映,观众的新鲜感并不高也是难免的。
此类电影,对真实的表现程度,也是拍摄的一大挑战。刘伟强在采访中对《中国医生》的定位是“半纪实”。据于冬此前的介绍,电影的采拍小组采访到了包括钟南山院士、广州驰援武汉第一人、广东援鄂医疗队,以及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多家医院的医生、护士们,为影片积攒了大量一手资料。
但为了实现电影的叙事感,刘伟强也尝试在拍摄中加入剧情冲突,他将矛盾的类型分为人跟人、医生和病人、医生跟医生、病人跟病人等四组矛盾。其中尤其明显的是张涵予饰演的院长,和朱亚文饰演的广东医生之间的矛盾,两人的关系也很类似香港类型片的双雄设定。
这也是博纳一贯的策略:发挥成熟香港导演的类型化能力,来最大程度实现主旋律大片的商业价值。这些经验在《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中都得到了验证。但当叙事来到相对弱化视效、打斗场景的现实题材领域,博纳模式并不总能像之前的动作大片那样行之有效。
所以《中国医生》未解决的问题,也是留给中国现实题材的命题:如何在主旋律、现实题材和类型叙事、商业性之间,找到更好的结合点。
在饶曙光看来,现实主义的电影,还是要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即聚焦于现实,尤其是勇于直面现实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并且给予艺术化、审美化的呈现。“也就是说,现实主义电影要不断地下沉,下沉,再下沉,要真正地关注民生的艰难,民生的疾苦。”
现实主义没有在这个暑期档“救市”,希望寄托到了被称之为“制作、投资规模以及演职人员数量都为史上最高”的《长津湖》身上。对于博纳来说,这部影片或许可以摆脱现实主义的束缚,在商业性和类型上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攒的成功经验;而除此之外,这个不温不火的暑期档,目前也只有《白蛇2:青蛇劫起》、《狙击手》等影片,来提供还剩一半的想象力。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抹黑中医!抹黑中医!中医在抗疫中的作用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