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 钛媒体内容中心
制作 | 钛媒体视觉中心
延期整整一年后,史上最坎坷的东京奥运会终于开幕。
奥林匹克运动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首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办,距今已120余年。回顾人类历史,没有哪一项活动能像奥运把全世界的青年都聚集在一起,放下偏见,走出藩篱,在竞技中增进彼此的友谊,展现了人类的极限能力也传递了友谊与尊重。
如今,新冠肺炎病毒依旧全球肆虐,作为奥运史上首次在疫情之下举办的奥运会,东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重要的全球体育盛会,更扮演着疫后提振信心、修补撕裂世界的重要角色。
而东京奥运在赛事设置与奥运村建设方面也体现出了与往届不同的布局与野心,希望吸引新观众、年轻人了解体育魅力的同时,更注重性别平等。根据国际奥委会的参赛名额分配数据显示,将近49%左右的参赛选手为女性,残奥会女性参赛选手人数创新高。本届奥运会成为历史上首届性别平等的奥运会。
钛媒体出品的【钛度图闻】第 9 期,根据 Sports Reference 网站夏季奥运会 120 年以来参赛选手数据,带你走近奥运会中的两性秘密。(本文首发钛媒体App,编辑/梁缘,制图/初彦墨)
中国奥运参赛选手男女比例最平衡,女性金牌贡献率高达66.12%
奥运会的变化侧面反应着整个社会的变化。
最初,竞技体育是男性的天下,女性不得参与。
古希腊时代女性曾被禁止参加运动竞赛,凡是妇女私自参观运动会或介入盛典者,将被处以极刑。1896年的雅典第一届奥运会遵循旧例,仅允许男性运动员参赛。直到1900年巴黎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仍反对女性参赛,但东道主国法国率先派出了女性运动员参赛,英国、美国等国家也相继派出女性运动员参赛,成为了奥林匹克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自此以后,奥运会参赛选手性别比例逐渐均衡。夏季奥运会中,男性运动员的增长在1996年达到顶峰,之后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女性运动员的数量在1980年以后一直稳步上升。这背后都与社会平权运动的兴起与奥委会观念的变革息息相关。
女子获奖奖牌数量也随着参赛人员同步增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获得金牌与总奖牌占总数比例常年高于女性选手本身占比,仅有1932、1952、1956、1960与19725届奥运会当年女选手获奖比例低于女选手数量比例。
可见奥运女性参赛选手的得奖能力值得肯定,但这或许也于女性项目竞争较小有关,从数据可见随着性别平等在奥运会中深入,这一差额在1984年出现峰值后开始逐渐回落。
历史奖牌数量位列前20名的国家中,男女参赛选手比例普遍失衡,8个国家性别失衡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性别失衡比例,而中国是这些国家中性别占比最均衡的国家,女性运动员比例甚至超过男性运动员,其次是俄罗斯与罗马尼亚的参赛选手性别更为均衡。
中国与罗马尼亚女选手获奖比例也远高于女选手数量比例,差值达到13.54%与16.20%个百分点,可见东京2021中国首日三金被女选手包揽不是偶然事件,历史上中国女性参赛选手获奖比例占比高达66.12%。综合对比奖牌获得数量排行前二十的国家女性奖牌贡献率则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运动能力男女有别?
女性参赛选手占比占比失衡,也源于全球社会对女性体育能力的不认可。
例如认为运动竞赛对女性的身体有害:竞争会使她们的外观男性化;女性对运动根本不内行,所以不应享有平等的运动权利(或机会);女性并非真的对运动有兴趣等,都是在过往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歧视观点。
奥运会项目设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项目改革不仅体现运动项目类别和性别的均衡性,也体现民族与国际性的统一。最初奥运项目设置主要考验参赛者的速度、力量、爆发力等条件,这对于男性运动员更加友好,而耐力、灵敏度、柔韧性、五感(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更具有优势的女性在这些项目中难以发挥优势。
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奥运项目稳步上升设置的女子项目大幅扩张,小项变得更加男女均衡,其项目数量从62项猛增到了雅典奥运会的125项,增幅超过了100%。女子项目所占全部参赛项目的比重也从28.1%上升到了41.5%。
女性真正进入赛场后,她们在体育领域取得了诸多好成绩。传统观念中对于女性运动能力的认知,也伴随着更多女性参与竞技体育以及科学的发展开始转变。
比如,在长距离耐力项目中,女性运动员已然丝毫不逊于男性,1970至2010的近30年时间,马拉松成绩出现飞跃式的进步,甚至提高速度远超男性。对比历史诸多项目运动成绩,也可见女子选手正在缩小与男运动员之间的差距,而且缩小的速度还在增加。
从各个项目中女性参赛人员比例与得奖比例来看,在篮球、举重、足球等传统认知中女性不擅长的运动领域,反而女性女选手获奖比例高于女选手数量比例,而射箭、射击等项目女性女选手获奖比例远低于女选手数量比例。
这背后与奥运项目与奖牌设置息息相关,也能反映出女性的运动能力正在突破大众认知,正在逐渐被更加科学的量化研究。鉴于女性参与竞技体育的历史较短,学习训练技巧和发展适当设备的时间有限,在未来开放式训练的条件下,女性超越男性或将不再是梦。
从所有运动员的宏观数据来看,23岁左右是运动员们的黄金年龄。27岁之前运动员平均获奖牌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之后就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45岁之后基本没有获得奖牌的可能。
按性别划分,男性拿奖牌数的拐点在28岁左右,即在此之前拿奖牌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此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而女性是在25岁左右。
虽然奥运女性选手身体条件与男性有所差别,女性运动员的年龄、体重整体略小于男性运动员,但是没有出现规律性变化。从衡量参赛运动员与获奖运动员身体素质的BMI指数也显示出,历年所有体育项目中男女的身体条件与获得奖牌数量间未呈现出特殊规律。
运动不该止于竞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赛场上消弭性别差距,人类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赛场下裁判、奥委会成员的性别比例差距,以及女性运动员与男性运动员平均薪资收入的巨大差距仍然存在。正视女性在竞技体育中所扮演的角色,需要社会与奥运赛事举办者共同努力。
性别平等推进下的奥运,其实不是为女性运动能力以及成绩正名,而是让运动能力的多样性被更多人看见。运动能力的优劣有许多衡量维度,也没有必要在每项运动中都实现男女平等。毕竟奥运精神不在于获得奖牌,而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背后,是每战必争的信念,是不断的自我超越。
同时,奥运会应该不只是精英运动员的赛场,带动全民健身,才是最实在的“奥运遗产”。如今全世界范围内,年轻人中受肥胖困扰与缺乏运动的人群在逐年上升。
经过《柳叶刀·全球健康》上的最新研究估算,全世界每年约有390万人的死亡是由于运动不足导致的,而根据该研究的补充数据表明,这个数字在中国大约为100万人。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俗话说得不错。毕竟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全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有规律的运动确实能够在生理上让人们活得更加健康。
《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布的研究显示,运动锻炼能够降低死亡率。而运动量不足可能是引起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因素之一。在2008年,全球6% - 10% 的慢性非传染病都和运动不足相关。
正在观赛、为自己国家运动员加油打气的你,是否也参与过喜欢观看的运动项目呢?如果没有,不如开始去尝试吧,说不定能加深对这项运动的理解,下一个小区、单位赛运动之星就是你。
【钛媒体出品的「钛度图闻」频道,长期征集话题线索,欢迎联系编辑邮箱:xiaonianli@tmtpost.com、yuanliang@tmtpost.com】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