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ES文章顶部

票房预测逐渐开始“变味”

在疫情反复、市场缺片的大环境下,预测票房正在成为影片的“隐形”压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跃幕,作者 | 七月

越来越低的期待值。

近期,备受整个产业关注的头部大片《长津湖》正式官宣了8月12日的上映档期。对于当下的市场来说,今年暑期档已经过半,但无论是单片票房成绩、还是整体票房大盘,都没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自然希望越来越多《长津湖》这样的大片能够定档其中,并起到提振市场的积极作用。

尤其是,随着南京疫情在全国不少地区出现了蔓延,包括南京在内的不少地区已经停止了当地影院的营业。这又给缓慢恢复的终端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有着明显生存困难的影院一方,变得更加依赖于市场上出现的有限的头部影片。

不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影院方虽然较为饥渴,针对《长津湖》的预测票房却开始越来越低:从最开始信心十足的30亿+,到稍后的20-30亿,再到之后的“破十亿是最低要求”,甚至有些影院经理已经表示出了“不敢预测”的谨慎小心,生怕出现“毒奶”的情况。

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影院一方对待《长津湖》这种头部影片的态度出现了不小的矛盾,一面对影片抱有极大的期待,一面害怕带给影片的压力过多。而在这背后,票房预测显然已经失去了之前的指导市场意义,无论是低预测、还是高预测,在如今的市场上基本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这一变化应该引起一定的关注。

01 反复出现的市场“低压”

并不稳定的暑期档市场。

疫情反复,能够算得上是今年整个暑期档的一大关键词。虽然今年暑期档不像去年那样全国上下陷入困境,但对于国内电影产业来说,整体情况并不是一个有利的市场大环境,具有不小的风险性。

先是从6月底持续到7月初的广东疫情,整个省内不少地区的影院被迫停业,其中包括城市票房TOP20的深圳、广州等。再加上,广东省的票房输出能力本身就十分出众,之前三年都位居年度省份票房的第一位,广东省出现了一定的缺席,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不算小。

其次,从7月下旬开始蔓延的南京疫情,至今已经影响到了全国不少城市地区。江苏省内不少影院已经暂停营业,尚不可知后续的复工日期。而江苏省也在年度省份票房TOP5中榜上有名,目前这种情况带来的损失不言而喻。

更为重要的在于,今年的整个暑期档还是被疫情所困,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个电影市场和行业的信心和主动性:片方不敢轻易把影片定档暑期,观众不会积极走入影院观影。进入暑期档以来的大盘热度一直不算高,也能说明这一问题。

除此之外,现阶段的市场陷入了明显的“片荒”困境,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疫情后遗症的影响力。整个市场缺乏腰部影片的大量填充,仅靠数量不算多的头部影片和尾部影片,难以盘活目前的市场规模。同时,不少影片即使定档也存在不小的变动,可能悄无声息地撤档或者改档。

回看往年的暑期档,这个长档期真正发力的阶段是从7月底到8月初。但到了今年,直到8月底都没有多少影片定档,即使有“空降兵”出现,但这些空降影片能否实际刺激市场热度还是个未知数。

至少从这个角度来看,现阶段的票房预测不能按照以往的思维进行。而在这种不算乐观的市场大环境下,票房预测得准,会对整个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票房预测得不准,预测票房是否具备存在的意义,这些问题还有待考量。

02 预测票房的市场指导意义不再?

问题在于市场“片荒”。

实际上,纵观之前的国内电影市场,“票房预测”这一产业行为具备不小的正向作用,能够对同一时期市场上的影片排片布局起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单来说,借助于票房预测,片方和发行方能够对竞品影片有大致了解,从而选择更适合影片的档期;而影院方也能对同期上映的所有影片有大致了解,从而进行更加保障票房利益的排片。

显然,对于正常情况下的电影市场来说,实际得到的票房预测成绩能够看作是一个风向标。反过来,当下的整个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片的排篇布局不同于之前的有迹可循,往往突发性的变动较多,“票房预测”在其中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像是在如今的特殊情况下,无论是《狙击手》的无声撤档、还是《中国医生》的快速空降等,主要受到了外部环境因素的极大影响,票房预测似乎无法在整个过程中实现更多指导市场的意义。

究其根本来看,当下的电影市场出现的“缺片”问题比想象中严重,缺乏中等体量影片陆续出现小爆款不断盘活市场的空白档期,整个市场寄希望于一众“存货”头部影片的“空降”救市,也依赖于为数不多的头部影片实现存活,收益来源变得十分单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票房预测”对一部影片的预测结果无论是较低、还是较高,无论是看衰、还是追捧,对于市场能够从这部影片中获得的票房收益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所以,“票房预测”其实已经失去了更多的存在意义。

03 影片需要长线发展的市场空间

过犹不及的希望和期待。

对于整个电影市场来说,内容供给的数量和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整体经济恢复状况。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反复,观众观影情绪出现下降以及新的娱乐消费方式不断崛起,已经能够给整个产业一个警醒。

正是处于这种长期的供给不足中,现阶段的电影市场寄希望于数量有限却市场价值不错的影片们能够充分刺激大盘热度、挖掘更多的单片票房空间。例如《长津湖》这样的头部影片,在大盘微冷的今年暑期档备受关注,市场希望能够借此打破仍被疫情笼罩的阴影。

实际上,对于《长津湖》这样的头部影片来说,本身承载着市场的希望和期待是合理的。但问题在于,在已有的多重环境压力之下,市场将“救市”的所有希望都倾倒在了这些影片身上,才是不合理的。而且从《长津湖》定档以来最初的票房预测来看,影片还有着“刷新纪录”的超高期待值。

尤其是,在疫情之前,市场已经积累下来了一些“存货”,且这些存货往往以头部影片为主,比如《封神三部曲》《749局》等。对于这些尚未定档的头部影片,甚至一上来就给出了40亿起步的“票房预测”,这样的期待值显然是有问题的。

不难发现的是,在状况不甚乐观的当下市场上,票房预测的实际意义并不大,反倒让影片背负了太多“莫须有”的期待值,但这种过犹不及的希望并不利于影片真正的市场表现。那么,什么才是影片真正需要的,成了市场必然要回答的问题。

回看这些年以来的国产头部影片,以《流浪地球》和《红海行动》为例,上映前这两部影片的票房预测并不算亮眼,但之后这两部影片的市场表现十分可观,都在档期内实现了逆袭,同时走出了一条不错的票房长线。由此可见,对比可有可无的票房预测,影片接下来更需要的是拥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市场空间,能够形成自身的票房长线。

总的来看,随着目前市场对影片的态度出现了不小的矛盾,一边期待满满、一边害怕崩盘,以及市场靠着有限的头部影片存活,票房预测已经失去了之前的指导市场意义,“不再依赖于票房预测”正在成为当下的一大趋势。这一行业变化值得关注。

本文系作者 跃幕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