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EDGE文章详情页顶部

在线教育转型之难:近在咫尺却不能跨越

教育从业者寻找避难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新莓daybreak,作者|黄小芳

在线教育行业遭遇双减政策重创,转型成为从业者的迫切需求,甚至是唯一出路。

多数人认为,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深受政策鼓励,不在被打击范围内。于是这两个领域成为媒体频繁报道的热词,是从业者向往的光明所在。

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个名为 “转型素质教育口才表演项目群”的微信群,组织者自称可以助力教培机构升级转型。他们兜售青少年口才训练和影视表演的课程,三个校区是教学成果的证明,这样的课程售价为39800元。

目前,他们的第一期招商加盟说明会已经在群里开展。一位自称是童星学院的负责人,反复强调加盟的优惠名额只有20名,“今天你只需交付1000元的定金,就可以获得这个名额。”为了烘托气氛,他们不断晒出收款截图。

但群里的一位创业者告诉「新芒daybreak」,“这里面大部分都是托”。他们推崇的所谓明星演员老师,大多没有听说过。

这成为双减政策下的一个乱象,有人气愤难抑,“这是趁机割韭菜。”

随着高途、字节跳动、掌门教育、豌豆思维等机构逐渐曝出裁员消息,越来越多的人寻求新的职业路径。即使幸免于难,没有被裁员的教育从业者,也在关注新的机会,“我不能等水到脖子再行动”。

但这注定是一段险途。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转型比想象中艰难。虽然同属于教育行业,一步跨过去就是万水千山。

「新芒Daybreak」联系了3位曾经的K12从业者,因为各种原因,现在他们有的投向素质教育,有的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员。被寄予厚望的两个避难所,真实景象是怎样的,身处其中的人最有发言权。

以下是转型者的自述:

01 K12人才并不一定适合素质教育

  • 「陈向禾  K12转型素质教育的创业者」

我目前在做的是心理类的素质教育。主要业务分两块,儿童社交和成人焦虑。我们的学员集中在6至12岁。

双减政策公布的10天内,我们这个小机构也收到了大概五六份简历,都是从K12机构希望转型的。但我们基本不太考虑。

成本是很现实的,我们的试错机会太少,如果是大机构,可能会考虑愿意给机会。K12教育和素质教育看似都是教育,背后的思路并不相同。

我也是过来人。从高中教育转型到素质教育,也经历了很久的阵痛期。

我最开始做的是高中的教育,给学生补习物理和数学。这家机构做了2年,我找的老师水平都很好,开的工资也高,在沈阳那个地区还算可以,盈利也不错。

最后放弃,是因为我的合伙人不能继续授课,他是我们的主推老师,找代替者相当于重新洗牌。在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我认为只能是停止。另一个原因是,我觉得我们那次活下来纯粹是因为运气,很多时候我们把办学校想得太简单了,继续走下去,我们可能会严重亏损,这是我们接受不了的。

团队解散后的两年内,我尝试了别的行业,最后发现最喜欢的还是教育。做教育机构是我梦想的状态,意识到这点后,我筹措资金,杀回教育赛道上,转型素质教育。

相比学科教育,素质教育最难的是课程内容,研发周期长。尤其心理学,更多的是一些比较感性的东西。我们在打磨课程的时候,像是给自己做一次心理咨询,每次都要找一些新的问题去思考,不断优化,耗费心神。素质教育推广成本也高,不是刚需,家长看不到明显的效果,认知很难转变。

高中教育其实没有太多难点,固定知识点,老师的个人素质过硬,讲课风趣就能达标。素质教育没有套路可讲。

此外,转型最难的就是体系的重建,即人员的招聘。说实话,素质教育也是一片红海,不乏胜出者,你再进去,很难招到优秀的人才,除非你有独特优势。

比如,我们课程的老师首先需要心理学背景,教语文的肯定不行。其次,我们强调引导,老师要尽可能用温和的态度去传递一些东西,通过一些游戏或者辩论,让孩子获得共情、换位思考的能力,还需要观察到孩子一些细小的善意或者负面的东西。总之,教学过程比K12更复杂,对老师的能力要求更高。

学科老师一般是通过一些压力让孩子变得听话,安静。直白、直接。素质教育一般是小班课居多,孩子不习惯被管制。如果不转变心态,带着K12老师的脾气去教这个课,真的是一个灾难的课程。

年初的时候,我就已经听到一些行业监管的风声。身边也有朋友提前布局,去招募一些优质的家教,或者素质教育方面的老师。也有一些人想转型做托管,托育现在也是一个风口,是被验证过的真实需求,且市场空间不小。

目前要说受到冲击也真的没有,身边大部分做K12的机构都是在观望,不再招收新学生了。但大家普遍也比较沮丧和焦虑,毕竟每一次变动都会带来新的挑战。

02 为了转行,我花3000元报了“大牛课”

  • 「唐辰  老师转型产品经理」

从第二家教培机构裸辞后,我在家里待了两三个月,非常迷茫,主动来沟通的都是教培的销售岗。

有一天,知乎给我推了一个问题,叫年薪百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高赞答案的岗位是产品经理。我突然对这个岗位很感兴趣,上网搜了一下,感觉也是一个可以生存的技能,不像以前在教培机构,一辈子只会做那个初中的题,或者只会说一些漂亮的话术。

我本来是想从运营转产品,走曲线救国的道路。就买了很多这方面的课程。学了之后,投了很多很多简历,大家一看转行,就石沉大海了。后来我觉得,反正自己也没有工作,转运营也不要我,为什么不直接去尝试一下转产品?并从知乎的答案里报了一门课,授课人承诺带你从0到1做一个项目,大概3000元。

接触下来才发现这门课特别水,很基础的错误他都不会给你指出来。我当时把Boss上面所有的产品经理和产品助理的岗位全都投了一遍,没有人理我。唯一一家要我的公司,也不是看我的作品,而是他们想自己培养一个产品经理。

而我做出的妥协就是工资断崖式的下降,差不多只有上家公司的三分之一,最初的工资只有4000元左右,但我还是去了,因为实在很痛苦,不想回教培了。

2018年英专毕业后,我进入国内某头部教培机构当英语老师。没有想到这么大的机构,试用期是没有五险一金的。并且淡季时,老师是没有任何底薪的,只有课时费。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工资只有几百块钱。坚持了几个月后,觉得真的活不下去了,就走了。

从那家机构离开后,我有尝试过外贸和电商,但后来发现这就是个英语销售,自己学了四年去当一个销售或者客服,很不甘心,就把这两块pass掉了。

事与愿违,因为钱到位,我后来还是去了一家全外教的机构当中方老师,也就是学管。其实就是个纯销售的工作。干的好的话,每个月大概有1万多的。但我本身是比较社恐的,给家长打电话谈心还是很有压力的,最终还是辞职了。

想先说一下,为什么教培行业想转行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就是在教培机构待久了,根本没培养出别的能力。我之前待在中学部,很滑稽的是,中学毕业已经那么久了,还在反反复复做初中的一些题。当你从教培机构跳出来,会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是只会做初中的题。活这么大,一技之长都没有。

然后你的选择面也是非常有限的,老师在教培机构已经是顶层的岗位了,我当时在的公司只招985和211的本科生,而学管基本上只要求大专,如果在机构里转其他岗位,老师一般是不愿意的。

我的很多同事想去公立学校,但去公立学校比较尴尬的是学历不够,教师资格证都是小事情,我们本地公立学校的老师基本只要硕士以上,很多学校还指定那几所985的学校。为了去公立学校去考研,读完研就是三四年,时间成本比较高。

并且只要你在教培机构当过老师,再去公立面试,无论你去多有名、多大的企业,这段经历都会被鄙视。面试者会质问你为什么要去这些乱七八糟的机构,真的被贬得一文不值。

考公的话,英专只能报三不限的岗位,竞争很激烈,并且我所在的城市连个三不限的岗位都没有,就是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现在这种情况下,我其实还蛮庆幸自己比较早转行了,机会比现在多。我跑的那会,我的同事要不就去考研了,要不就学历够了去公立学校当老师了,像我这种挣扎几个月也转行成功了,反正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吧。

03 转型职业教育,我轻松多了

  • 「孟夏  K12转型职业教育」

我目前在一家职业教育集团做内容运营,负责的板块是成人职业考证培训, 涉及CPA、中级会计、税务师等。

跟第一份工作相比,我目前会觉得轻松很多,因为心理负担不是很重,我们现在输出这些东西就是实打实的,不会有那种刻意制造焦虑,给你画一个饼的感觉。

虽然内容方面性质都差不多,都是刺激读者的需求,没有需求,就制造需求。但职场人的自驱力更强,他们更想要的是升职加薪,我们文案会告诉他们,什么时间该考什么证书,证书对职业发展、积分落户有什么加成。如果是财务行业的人,他自己就知道要考的,所以宣传并不是很费力。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K12教培机构做课程顾问。这家公司是一个中小型企业,总共有11个校区,300人左右。最初,他们承诺的薪资是一万,课程顾问的底薪是4.5k。但实际上根本拿不到这么多。由于疫情,我们的底薪减半了,绩效几乎没有,这样到手的只有三千多。

最初我并不知道课程顾问是做什么的,后来我才了解到,我这个岗位在其他机构主要的工作时打电话。实际上,我们销售和客服的工作都要去做。工作时间还是挺紧张的。一个印象深刻的事情是,我的一个同事,周一本来是休息日,她睡觉时,会把手机贴在脑门上,因为怕有家长发信息找不到她,这样一振动就能醒。

上岗之前,我们会培训一两周的学科知识,告诉你哪些是可以戳家长痛点的重点。是有一些制造焦虑的意思,但也不能说他说的不对。

这家线下机构是临时改成线上网课的,很兵荒马乱的感觉。家长基本上不愿意带孩子来报名。那半年里,我其实并没有成多少单。

但我离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薪资落差,我受不了的是环境的压抑,因为销售性质太强。和家长沟通时,带着很强的目的性,我会有种欺骗的心理,这让我很难受,接受不了。我觉得效果并不是说帮你补一节课,孩子就得到了拯救一样,所以当时说这种话的时候,心理压力还是蛮大的,愧疚感会很重。

整体来说,他们并不是一个辅导机构,而是一个销售机构。我记得一个场景是去总部开一个会,我们那个校区的校长要求我们穿着工服,轮流上去喊口号,今年一定破多少多少之类的,我当时浑身难受,第二天就提辞职了。

但做过教培的人是很难跨出这个圈子的。我找第二份工作的时候,本来想做新媒体运营,但因为实习期不是做的这个,又没经验,最终找到的还是跟教育挂钩的,现在第三份也是和教育培训挂钩的,感觉逃脱不了似的。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皆为化名)

本文系作者 新莓daybreak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