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毒眸,作者 | 龙承菲,编辑 | 张友发
本季《脱口秀大会》,已经有两任嘉宾在口碑这里翻了车。
历来以知性优雅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杨澜,在《脱口秀大会4》里被网友评价“像个教导主任”。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飒气逼人、吸粉无数的宁静,担任领笑员时的发言被看作是每期节目中的尴尬时刻。
最终,“杨澜脱口秀大会表现”“王建国怼宁静”等关键词双双登上热搜,不少网友直呼“滤镜碎了”。
杨澜和宁静不是近期唯一被质疑的综艺嘉宾。同档节目中的陈学冬被宁静吸走一半观众火力,实际上他的表现也让一些观众觉得尴尬;《爆裂舞台》找韩红镇场,被质疑评选标准不统一;《心动的信号4》观察室嘉宾中,Angelababy也被认为有“带节奏”的嫌疑。
这不由得让人怀疑,用明星给综艺做加分,用综艺给明星加滤镜的惯用手法,是不是遭遇了一些困局?
实际上,在素人综艺或圈层综艺中增加明星嘉宾,来增加综艺话题度以及破圈的可能,一直是这些年综艺市场的惯用手段。比如《这!就是街舞》的领队,《明日之子》的星推官,以及《奇葩说》每期都会邀请的明星嘉宾。
综艺对于艺人的作用历来是双刃剑,尤其是追求无剧本的真人秀节目,明星在其中可能因为出色的个人表现反向吸粉,让观众的心中留下综艺滤镜,也可能会暴露性格缺点,让观众的好感度大打折扣。
比如Angelababy此前就在纪实性的综艺《奇遇人生2》担任第一期嘉宾,但表现不佳引起观众不满,一度让第一季豆瓣评分高达8.9分的节目,掉到了8分以下。
相比之下,上述三档综艺的风险性都并不算高:无论是领笑员、主持人还是观察室嘉宾,对节目起到的作用都是“加分”,而非撑起整个节目。
这类点到为止的合作,往往能够让明星和综艺将各自角色风险降低——不是节目的核心,被恶意剪辑的可能性骤然减少,也不用承担节目收视,嘉宾们似乎只要配合气氛、笑一笑、聊聊天就过去了。
但从观众的反馈来看,这几档综艺中明星带来的“加分”效果显然有限,反而有“赶客”的嫌疑。
明星在看似毫无风险的综艺里遭遇口碑翻车,归根结底,还是嘉宾人设和节目定位并“不合适”。
以宁静为例,她在《乘风破浪的姐姐》所向披靡,是因为当时她的身份是选手。节目的剪辑和观众倾向,就是偏好“姐姐”们怼节目组的片段,早在一开始放出的节目前采中,宁静就凭借“还用自我介绍”的反问赢得满堂彩。
当时她是真人秀布局中的一颗棋子,并借此树立了自己的“姐姐”人设。换言之,观众喜欢看到直爽有个性的艺人“挑战规则”。陈卓璇在《创造营2020》中凭借“是我站得不够高吗”,夺取关注并成功出道,就是典型案例。
作为选手面对镜头直言敢说,挑战节目规则,容易给人好感。但把握重要投票权的领笑员依照个人心意直接点评,就很容易呈现出对着选手颐气指使的冒犯印象。在节目中王建国对宁静评价的回怼,反而赢得了一部分观众好感。
即使是作为点评嘉宾,节目背后的圈层文化也有差异。
《创造营2021》中宁静是创始人代表,对比初出茅庐的训练生们、大众舆论里风评较差的偶像文化,宁静的演艺生涯和资历无疑都有“快言快语”的资本。而选秀粉丝在对待导师态度方面历来谨小慎微,尤其是这类在娱乐圈多年的大前辈,稍有不慎就会连带着自己的偶像一起遭到嘲讽,自然不敢有半句怨言。
而在脱口秀中,资历反而没那么重要。《脱口秀大会》的真正的主角是上台的演员们,在受众面更广的脱口秀文化面前,观众需要领笑员去融入开放麦的场域,而不是对原有的场域展示个人特质,“重新定义脱口秀”。
尤其是对于圈层属性强的综N代节目来说,核心受众群体已然形成,明星嘉宾彼此之间很容易形成对比,导致新加入的明星嘉宾与综艺节目的磨合成本增加,自然容易“水土不服”。
按理说,上一季的领笑员杨天真和张雨绮,一个因为营销一个因为绯闻,口碑褒贬不一,大众好感度似乎也和杨澜宁静都有点距离,但这一季节目一出,已经有不少网友喊话李诞“快让杨天真张雨绮回来”。
另一方面,上述几位嘉宾被观众质疑的共同点,是他们对节目了解不足。
担任领笑员的宁静问上一季冠军王勉“上一季来了吗”,不知道程璐去年就离婚了。韩红贡献了《爆裂舞台》第一期的尴尬名场面,把陆柯燃认成Yamy,把陈卓璇认成宋雨琦,还问哇唧唧哇旗下的陈卓璇“你老板是杜华吗”,吓得一旁真正的乐华艺人吴宣仪赶忙举手示意。
这或许能够带出一部分节目效果,现场和屏幕前会有观众因此会心一笑。
但在郑爽日薪208万的收入水平被曝光后,观众对艺人的表现有了更高的标准。上述言论会被通通归类为“对圈层文化不够了解”“上节目之前没有做好功课”,自然容易遭到观众质疑:“不做准备就来上节目,通告费那么好赚的吗?”
无论是做节目效果还是输出观点,观众对于明星嘉宾会有一定的内容要求。
包括看似简单、只需要嗑嗑CP的观察室恋综,其实也有不小的门槛。节目专门设置了要明星们去预测素人嘉宾会给谁发短信、跟谁约会的环节,意在要求明星去根据素人嘉宾感情走向进行分析预测,带给观众更沉浸的体验。
观察室内明星嘉宾还可能会根据素人们的生长环境、表现等,产生一些围绕职场和社会议题的讨论,增加节目的厚度。
这就导致了观众对于Angelababy等人的不满。从观众的反馈来看,Angelababy被诟病的核心应该是分析不够,而非“嗑CP”——早在第二季《心动的信号》里,杨超越和杨丞琳也有在观察室嗑CP的片段呈现,却并没有遭到观众的指责。
艺人嘉宾在观点输出上确实也可能束手束脚,话题性高、争议较大的流量明星,会在内容输出上持比较保守的态度。如果Angelababy在《心动的信号》大谈情感话题,观众也很难将她输出的观点与她和黄晓明的感情经历割裂开来。
那么,即使知道圈层并不交叉,综艺节目为什么还要请这一类的明星嘉宾呢?这与综艺节目的选角逻辑有关。
在往期文章《又是“李诞大张伟”,综艺正在遭遇“用工荒”?》中,毒眸从多位从业者处获悉,综艺节目的嘉宾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选人逻辑,即在“大咖+流量+笑星”的基础上根据男女比例、流量大小进行人员调整。
笑星负责节目效果,流量是为了点击收视,大咖坐镇奠定节目品牌的基调,这样更容易获得赞助品牌方的认可。
从节目制作方的角度考虑,有一定圈层属性的、品类较为垂直的综艺,需要引入明星来拓展受众范围,吸引大众关注,从而达到破圈效果。
上半年的《吐槽大会5》,就在嘉宾方面做出了巨大改变,弹壳、许知远和易立竞成了跨界走红的脱口秀明星,节目本身也完成出圈指标。
圈层外的明星加入,也能通过文化之间的碰撞产生节目效果,并给节目增加观众视角,便于不太了解圈层文化的观众进行代入理解,保留大众性的吸引力,避免节目走向“曲高和寡”。
同时,有相关从业者透露,当下平台和艺人之间会签署小规模分约,其中可能涉及到平台给艺人的资源承诺,即参演平台制作的综艺剧集等等。在平台占据较大话语权的当下,节目制作团队可能会从平台签约艺人中优先选人,比较直接的方式就是往旗下综艺节目里“塞”签约艺人做飞行嘉宾,以增加艺人的曝光度。
事实上,对于缺乏专业综艺咖的内地娱乐圈来说,邀请流量明星上节目由来已久,甚至曾经是最为简单粗暴的收视法门。
2011年杨幂主演的《孤岛惊魂》,在通过粉丝力量创下国产惊悚片最高票房纪录的同时,也拉开了内娱流量时代的序幕。当时的素人选秀《快男》《超女》已经受到诸多限制,综艺市场是时候寻找新的方向时,《Running Man》以全明星阵容在隔海相望的韩国走红。同类节目被引入国内,《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走红,综艺市场开启了明星户外真人秀的时代。
但市场很快意识到,单凭明星粉丝,并不足以撑起电影的票房,也不能带来足够高的收视。
陈坤、徐峥坐镇的《二十四小时》,当时的“顶流”吴亦凡和当红小花赵丽颖加盟的《七十二层奇楼》,前者首播的收视排名没挤入同时段TOP3,后者CSM52城收视仅有0.74%,远不及同期对打的《奔跑吧》。
综艺的本质是内容产品,流量天下的时代过去之后,综艺制作团队会更加专注于综艺本身,也会在综艺选角方面寻找更有节目效果的嘉宾。
但由于国内GAGMAN的缺失,笑星档期基本靠抢,其他有笑点的明星还需要不断挖掘,艺人对于参与节目也考量不一,一切都还在磨合之中。
那么,明星的“加分”效果减弱,是否意味着《脱口秀大会》这类受众群体稳定的综N代节目,可以摆脱明星嘉宾呢?这似乎也不尽然。
已经形成固定受众群体的综N代节目,往往更需要拓展受众群体,吸引更多的观众。如果圈层综N代完全放弃明星嘉宾,很容易变成原有固定圈层的狂欢,新观众在其中几乎找不到熟面孔,反而是增加观看门槛。
因此,综艺节目或许需要思考的是,需要明星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和什么样的热度。
毕竟,观众的选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以糊弄了。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