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犀牛娱乐,作者|南如珉,编辑|夏添
近期一份电影票价的研究报告非常值得关注,它从各个数据维度剖析了关于电影票价的各个方面。
作为电影票房的重要组成维度,其实电影票价的波动还是相对平稳的。众所周知,观影人次乘以票价便是总票房,因此票价的提升无疑将直接正比式的提升票房,而年度战争巨制《长津湖》便是享受到了票价提升带来的福利。关于电影票价,其实也有着不少的知识。
电影票价真的在涨吗?
虽然依然还有一些声音,在抱怨电影票价有些贵,但纵观整个物价来说,电影票价的增幅不仅远低于GDP(国内生产总值),甚至拉到一个长周期里,都要大幅跑输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印象中30多块的均价至少维持了十余年,甚至在很多年中一直是停滞不前,甚至在倒退。
在这份研究报告中也提到了,从2017年到2020年间,全国平均票价从34.42元增长到36.99元,增幅仅有7%,几乎是微不足道的,至少于观众的消费感受来说,不会有什么感觉。直到2021年,才真正迎来一波涨价,国内电影票价的均价终于突破了40元大关。
但其实将数据分解开来看,今年票价贵的最主要原因只有一点,那便是春节档、国庆档这种大档期大幅提升了票价。春节档的高额票价,成就了一系列的新纪录,《你好,李焕英》用了1.2亿人次便拿到了国产票房亚军,主要原因便是高达48.88元的平均票价作为支撑。
而国庆档又迎来了《长津湖》这种三小时的大片,几乎相当于两部片的时长,票价提升个40%票价也在情理之中。凭借高票价,《长津湖》一旦突破1.22亿人次,便能稳稳超越《战狼2》问鼎票房冠军。要知道当年《战狼2》可是1.6亿人次,这便是高票价带来的优势。
最终在春节档跟国庆档的带动下,在《长津湖》、《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等这些均价接近50元的爆款带动下,成功将全年的平均票价提升了上去。真正实现了一次电影行业的“共同富裕”,要知道这俩档期影片产出的累计票房已经接近200亿了。
但抛开这两个大档期来说,其他档期就逊色多了,诸如清明档、五一档、端午档等,均价基本都维持在35-37元之间,根本就没涨,甚至有下跌的情况发生,就更不用说正常的周末了。因此在电影票价这个维度,同样存在着内卷,存在着二八效应。
那么电影票价究竟涨了吗?跟近年来的房价差不多,从总数据上看是涨了,但有的票价涨了,有的票价跌了,而且还在两极分化;档期维度上,大档期票价在涨,小档期票价在跌;落到单片上来说,好片票价在涨,烂片票价在跌。因此这是无法一概而论的,总之,最终的结论是,相对其他物价标准,电影票价还是非常良心的。
一些有趣的数据
在这份票价研究报告上,不仅分析了整个市场大盘的票价,而且还从国产、引进片;影片类型;城市、各大院线、特殊厅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作为研究电影市场的重要维度之一,电影票价信息和知识亦是非常的丰富,其中报告中也有一些很有趣的数据和现象。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好莱坞大片的票价一定是比国产片贵的,其实这种认知相对片面,或者这种印象还停留在往年当中。从数据来看,自2017年国产片票价超越进口片之后,差距反倒是越来越大。国产片不仅在总票房上碾压了进口片,票价上也是如此。
当然这里进口片的概念也相对模糊,它是将所有非国产片都放在了里面,不仅有好莱坞大片,更多还有一些低成本买断片,后者的票价显然要低很多,也大幅拉低了好莱坞大片的票价。另外这些进口片显然无法占据春节档、国庆档等重要的票价红利档期,这也是票价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类型上来看,最低价竟然并不是动画片,而是惊悚片。其实这依然跟影片的吸引力、竞争力有关,国产惊悚片持续的品质不佳,让这个类型的市场势能在持续走低。而惊悚片往往在发行上处于劣势,只能拿到很晚的场次,必须通过降价来吸引观众。
在城市分布上,北京、上海毫无疑问是全国票价最高的前两位,这两大城市的票价也是首次突破50元大关。在票房角度看,一线城市的票房占比在持续走低,除了自身已经进入存量市场,另外三四线在慢慢崛起,市场份额在不断递增。但在票价层面来看,像北京、上海这种超级城市,票价还是在不断的飙升,速度并不比三四线慢,这也一定程度代表着经济的发展。
从终端的角度来看,万达院线的票价一直是最高的,相对于大地、金逸这些扎根在三四线的院线,万达这种聚焦在一二线、核心地段的院线,显然能够获得更高的票价,受众基础也更为高端。另外万达院线几乎都配备了像IMAX这种级别的影厅,自然在票价上也就高人一等了。
在各种影厅的对比中,也发现了意料之外的信息,最贵票价竟然不是IMAX,而是新贵CINITY厅。它成为最贵,一方面来自价格的不断攀爬,另一方面便是IMAX厅价格在疫情间跌幅最大。疫情间观众的消费普遍收紧,IMAX空间下滑,只能通过降价来维持份额,但新贵CINITY厅作为技术的集大成者,已经成为当下新的主流。
所以,涨票价就能涨票房?
正如前面所说,《你好,李焕英》、《长津湖》的高票房,来自于高票价的支撑,跟《战狼2》的1.6亿人次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提升票价就能提升票房吗?这种简单粗暴的换算显然是不行的,中间大量的过程都被拿掉了,它们彼此并非存在直接的正比关系。
前面提到了,观影总人次乘以电影票价就是总票房,但电影票房却是跟观影人次是成反比的,即越是提升票价,观影人次也就越少,这显然是一个很浅显的市场逻辑,也就跟前面说的“涨票价就能涨票房”自相矛盾了,在提升票价门槛的同时,很多人也就被拦在了外面。
在这一点上,研究报告也给出了一致的答案,认为观影人次跟票价是成反比的关系。伴随着近年来票价的不断提升,上座率却在逐渐的递减,二者可谓是不可兼得。作为发行方来说,必须在一个中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市场的最大化。
其实反倒是品质高的电影,观众对价格的敏感度要低很多,高个5块8块都是可以忍受的,比如热映的《长津湖》,眼看着就要冲着历史纪录去了,口口相传的力量会不断打破高票价带来的壁垒。相反观众还会寻求CINITY厅、IMAX厅等,以求达到最佳的视听享受。
但对于烂片来说,哪怕是不断的降价,也无法改变崩盘的命运。其实前几年的票补便是这个逻辑,曾经的4.9元、9.9元票价层出不穷,但也丝毫没能拯救一部烂片。哪怕是免费票,观众还得有时间成本,因此通过改变票价来影响到票房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
通过这个电影票价的研究报告来看,票价的波动变化并不重要,因为它终究还是以非常平缓的幅度来调控价格,真正能够决定市场命运的,还得靠着优质的项目,这些项目能够获得档期红利、优质影厅红利等等,票价上自然能够得到保障。因此,高票价不是票房灵药,高品质才是。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