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ES文章顶部

又一赛道卷起来了:我还在尽调,对方已签下估值翻倍的TS

在当下愈发火热的“碳中和”赛道,机构抢项目的风潮大概率会愈演愈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丨马慕杰,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最近,投资人陶哲诚在投项目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在一家VC主要投新材料。自2021年“碳中和”概念兴起以来,陶哲诚在看项目时常常会碰到其他投资机构带着翻倍的估值来进行项目“争抢”。这不,就在不久前,他又遭遇了一次项目被“截胡”的经历,让其连连直呼“真的太无奈”。

“那个案子我们都在签约过程中了,还是被另一家机构以更好的条件直接抢走了。”陶哲诚说,“对方无限弹药无限开火的打法的确让我们非常难受。”

一个难以改变的现实是,在当下愈发火热的“碳中和”赛道,机构抢项目的风潮大概率会愈演愈烈。投资人刘博耀就告诉投中网,高估值在“碳中和”项目的争抢中也只是敲门砖而已,“有些机构为了拿到项目,决策更快,开出的条款也更具诱惑力。”

实际上,VC/PE正式布局“碳中和”基金才始于2021年一季度。如今,被称为“坡长雪厚”的碳中和赛道就已经热到这种程度了。

“我们还在尽调,其他机构直接给了估值翻倍的TS”

碳中和赛道在一级市场的火爆,一个明显的时间拐点是在2021年3月左右。

建信(北京)投资新能源团队投资人翟祎雯最为直观的感受是,在看项目时,市场的竞争者突然变多了,“有些案子的额度是要争抢的,以前不覆盖这个赛道的机构也进来了”。

中科创星刘恺也同时感觉到,“相关项目的估值涨的非常快。”就在2021年初,刘恺手里的一些相关项目市场共识性还没那么充分。但3月之后,主动找来表达投资意向的机构就多了起来。

“有个电池类项目,如今后两轮的投资者都已经排满了。”刘恺感慨。

对于“碳中和、碳达峰”领域的投资,VC/PE的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具体到项目出手上,根据CVSource投中数据,2021年第一季度,“碳中和”相关赛道累计投资超过45亿美元,项目(汽车及新能源行业部分赛道)投资均值远高于其他赛道。

陶哲诚第一次强烈意识到“碳中和”项目的激烈竞争态势是在2021年4月。在一次投项目的过程中,他正在走尽调流程,但项目却被半路杀出的一家头部机构以翻倍的估值抢走了。

“当时我们发现那家企业的一些现场设备数据和BP所呈现的不那么吻合。就在我们整理这些数据的时候,另一家机构就直接给企业发出了估值翻倍的TS。最后,企业选择了他们,我们只好放弃。”陶哲诚略带遗憾地表示。

对于当前碳中和的这股“抢项目”风潮,刘恺提到了几个数字——某些细分领域的头部项目,基本每周都能接待十几家前来“示好”的投资机构,累计找来的机构可能达到上百家。

“有的项目,连老股东都追不进去,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刘恺表示。

赛道型打法,早期也要“大手笔”

进一步看,这场碳中和赛道的“抢案子”现象有个十分鲜明的特征,那就是这股风潮开始就贯穿了投资全阶段:不管是早期或天使项目,还是偏后期标的,投资机构基本都热衷跟进。

刘恺就直言,按照投资阶段划分的话,有些机构原本与其是合作关系,但现在投的比中科创星还要靠前。

当然,这或许与入场机构本身的平台型策略有关。来看看2021年重点布局“碳中和”基金及在该领域频繁出手的玩家,包括红杉、高瓴、春华等,除了PE的身份之外,他们的业务早已覆盖到早期甚至种子阶段。

在更大规模的加持下,有些机构在项目早期也更敢“大手笔”出手。刘博耀对投中网举例说,某些项目如果A轮开放的额度在3亿元,为了更快拿到这个项目,一些财务投资人上桌就能先拍出2亿元,而且条款还能各种谈。

在具体融资上,早期碳中和项目的吸金能力的确相比更高,金额大多以“亿”计算。比如,2021年3月,“中科海钠”宣布完成A轮融资,金额达数亿元;更早之前,中储国能也获得了由中科创星、株洲高科领投的1.6亿元天使轮投资。另据投中网了解,一天使阶段的“碳中和”项目最近也拿到了约亿元的投资。因为一轮额度不够分,还被动开放了小加轮。

CVSource投中数据也显示,碳中和在2021年初提出之后,热度持续增加。2021年三季度,更是给能源行业带来了超亿美元的均值。

而这种“全阶段”式的项目竞争也促使更多PE在碳中和领域投向更早期。翟祎雯对投中网透露,为了适应市场化机构的赛道型打法,建信(北京)投资2020年就在主动往早期走,包括在出手节奏和投资策略上,一些调整已经开始了。

“以前的碳中和企业,更多的是偏制造方向,很少有人能在VC阶段就会抛出上亿的资金重仓并且持续追投。”翟祎雯表示,这个行业过去一贯的出手方式,都是在后期投确定性的第一梯队项目。但伴随碳中和方向的确定性越来越强,机构也要顺势提高项目投资的灵活性。

高估值只是敲门砖

不论早期还是中后期项目,机构仅凭高估值溢价就能顺利拿下吗?至少目前在碳中和赛道,不完全是。

不止一位投资人告诉投中网,在争抢项目的过程中,高估值只是敲门砖。现阶段,估值相当的情况下,谁的决策越快,产业资源更强,往往就会更得项目方青睐。

刘博耀此前的一个案子就是这么被抢走的。“前期我们和公司谈的都很顺,但突然杀出来一家机构提出了double的价格。这个价格我们也不是不能接受,可那家机构在条款上也相当宽松。到后来我们根本没法谈了,只好退出。”

决策速度这一点,项目方也特别在意。某新材料企业创始人孟涛告诉投中网,其公司在新一轮融资时有很多机构都抛来了橄榄枝,但最后他只选择了两家,主要原因是这两家机构的决策相对更快。

陶哲诚也提到,之所以在项目争抢中多次落选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他机构的出手节奏可以非常快。“决策快的同时,又能出大钱,各种上市条款还能谈,大概就是这种状态。”

除此之外,项目方也较为看重机构的产业背景。刘恺表示,市场上的某些案子会优先选择CVC,即便超一线的财务投资人,也根本挤不进去。

“碳中和项目多数还是更偏好机构的产业链纵深,因为后者会有深度的资源赋能,比如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直接给订单等等。”刘恺认为,没有任何资源背景的纯财务投资方会越来越难出手。

在孟涛眼中,价格不差外,判断投资方是否合适主要在于两点:理念是否趋同及机构能否做到帮忙不添乱。

从机构出手的角度,尽管当前项目抢的火热,估值高居不下,但他们并未改变对项目的筛选标准。刘恺表示,本质上,中科创星要投那些从底层技术层面能改变人类生活的项目,“如果项目没有持续的技术研发能力,或者在细分领域没有冠军潜力,我们也不会开枪。”

翟祎雯称,“碳中和项目的创业者要兼备科学家和企业家精神,我们也希望团队制定长期且进取性的战略目标,以免分散精力失去竞争优势。”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陶哲诚、刘博耀、孟涛、刘恺为化名。

本文系作者 精选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