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懂懂笔记
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销量连创新高。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38.3万辆,同比增加1.3倍;前十个月累计销量高达254.2万辆,同比增加1.8倍。
预计新能源汽车月销规模,有望在2021年内超过40万台,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340万台。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或将突破510万台。行业人士分析,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全盛时代或提前到来。
然而,有一些消费者发现,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攀升,部分纯电动车型也开始利用年度小改款、中期改款的机会提高售价,让有买车计划的准车主望“价”却步。
纯电改款,越改越贵。部分纯电车型涨价的背后,凸显新能源车企何种心态?
纯电微车引领改款涨价潮
“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价格让你高攀不起。”
过去一年,当看到汽车销售人员在朋友圈立下的这类Flag,于敏(化名)都会觉得只不过是逼单的手段罢了。
然而这几个月来,销售人员立的Flag居然“应验”了,同时这也让她陷入了深深地懊悔和纠结当中。
去年,家住深圳南山区人才公园附近的于敏曾计划购买一台纯电动汽车,为的是方便上下班通勤。在走了几家4S店,试驾了几款车型之后她相中了一款 A0级纯电微车。但是由于预算不够,最终她只是加了几位销售员为好友,打算攒攒钱等等再说。
“可今年终于攒够首付,可以贷款买车了,发现价格上涨了。”于敏告诉懂懂笔记,与去年同样续航和配置的A0级四座纯电微车,今年小改款后的价格涨了近万元。
2020款的落地价仅需不到七万元,2021款落地价已逼近八万,“所谓小改款升级,也只是改了改内饰,其它跟2020款的几乎一样,涨价幅度竟然高达15%。”
她了解到,尽管传统燃油车也会借着小改款、中期改款的名义上调指导价格,并在后续根据消费终端接受程度调整优惠幅度,但是除了换代,极少有燃油车的改款涨价幅度如此大。
无独有偶,在几个主流汽车论坛上,懂懂笔记也发现不少网友在“吐槽”纯电动车改车型越改越贵的问题。更有“看热闹”的纯电车主调侃,“买纯电动汽车,讲究早买早享受,早买还能赚点儿。”
通过主流的汽车资讯平台上查询发现,有部分自主品牌纯电动车型,2021小改款的价格明显要比 2020款、2019款高出许多,而A0级纯电动微车型更是年度改款涨价的“重灾区”。
今年四月,上市仅200天的宏光MINI EV推出了2021款车型。以最低配为例,2020款官方指导价 2.88万元;而2021马卡龙款,官方指导价则为3.76万元,高出将近9000元。
不久前,2022款奇瑞小蚂蚁上市,301公里续航低配版“起步价”直逼七万元,相比2021款的5.69万元“起步价”,又高了足足7000元。更有车主指出,早在2019年,6.69万元就可以拿下2018款中配车型。
情况相似的还有宝骏Kivi EV(原E300),欧拉黑猫(2021款、2019款)等等。尽管厂家都宣称年度改款、中期改款进行了配置升级,但整体上几乎只是改了内饰颜色、配备倒车影像,投入增加的成本算不上很高。
有些车企的小改车型就连外观设计、续航里程都没有任何变化,纯粹只是换个名称,便号称是年度小改款了。也难怪将续航当纯电动车关键指标的用户,会觉得厂商的改款涨价,欠缺诚意。
“与其花八万块买一台纯电微型车,不如再攒半年到一年的钱,一步到位买一台紧凑级的纯电动家用汽车,毕竟空间更大也更实用一些。”在论坛网友的建议之下,于敏决定继续观望一下。
毕竟,如今购买一台紧凑级纯电动汽车,落地价也大约十万元左右,若从家庭用车的长远角度来考虑,性价比的确要比纯电微车更高一些。只是决定“攒一攒”实现一步到位的消费者,最终能够如愿吗?
紧凑型电动车优惠缩水?
“新能源(汽车)整体都在涨价,只是明着涨还是暗着涨的区别而已。”
聊及网友“吐槽”的纯电微车改款车型涨价话题,刘宇(化名)露出会心一笑。他表示,目前正值广州车展,一部分自主新能源厂商也推出了年度改款车型。尽管相比纯电微车,紧凑级电动车改款后指导价调整幅度不大,但作为一家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销售大区经理,刘宇十分清楚,今年以来紧凑级电动车几乎也都在“暗暗”地涨价。
他以公司旗下一款紧凑级电动车为例:刚改款上市的车型售价,倒是沿用了现款13.98万元的官方指导价。“但是,终端的优惠力度小了。”
他指出,现款车型去年刚上市时终端优惠6000元,今年年中的优惠力度提高到了8000元,而且送价值3000元的精品。刘宇透露,目前的改款车型终端优惠仅2000元,且不送任何礼品。
简单计算一下,改款后的车型比现款刚上市时贵了4000元,“要说里面的原因,与今年的补贴政策、芯片荒及原材料价格大涨有关,销量高了并不代表车企有钱赚的。”
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 20%。同时,全球缺芯问题持续加剧,数据显示有的车用芯片价格上涨了20倍。
此外,动力电池原材料成本上涨,也导致了动力电池价格走高。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电池级碳酸锂的出厂价从最低4.2万元/吨,增至9.5万元/吨;氢氧化锂的出厂价则从最低4.3万元/吨,增至9.0万元/吨。
这种状态下,比亚迪、赣锋、国轩高科等动力电池企业也相继被爆出所谓“调价相关函件”,行业再次掀起一轮“纯电动汽车即将涨价”的猜测。
至于为何只有纯电微车改款“明涨价”,而紧凑级指导价相对平稳?刘宇的解释是,诸如宏光MINI EV、小蚂蚁等纯电微车利润空间小,甚至是毫无利润。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导致厂商不涨价就要倒贴钱。因此,纯电微车借改款上调指导价,为终端优惠让出一定空间已经是势在必行。
“而十万级纯电动汽车利润大概在 20%(左右), 芯片、电池的涨价幅度,只要不是太离谱,挤压太多利润空间,车企还能保住当前的指导价,只不过优惠幅度、赠品会相应减少。”
刘宇同时强调,若动力电池的价格继续上涨,紧凑级纯电动车也只能“明涨价”了。毕竟十万级电动车型中,电池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一半,一旦电池涨价超过30%,厂商将无利润可言。
可见,今年部分自主新能源品牌可以说是只增收没增利。尽管紧凑级纯电动汽车的指导价未见明显上调,但一些业内人士也相信,明年市场应该会迎来一轮改款甚至换代涨价潮的出现。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相比研发预算有限、改款只能“修修补补”的AO级纯电微车,紧凑级电动车推新涨价的方式或许更具一定欺骗性。
毕竟,只要Pro、Plus、Max、Mini的尾缀一加,立马就成了全新的车型、全新的车系,消费者想要比价确实颇具难度。
谁给了新能源车涨价的底气?
那么,新能源尤其是纯电动汽车为何会有这种涨价的底气?
答案正是供需关系。
“今年纯电动汽车不愁卖不掉,只怕供不应求,提车周期长。”许哲(化名)是深圳龙岗一家国产汽车品牌4S店的营销策划总监。他透露目前门店正与厂家洽谈,计划升级为新能源4S店。
今年以来,4S店车型销售结构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卖出十台纯电动汽车,往往才会售出一两台燃油车。而在今年之前,门店一直以燃油车销售为主。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限号的北上广深,有50%的受访者表示会因为不限制上牌而购买新能源汽车。同时,有89%的受访者表示购买新能源汽车是为上班通勤,属于刚需用户。
另据中汽协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215.7万辆,其中纯电动乘用车贡献了168万辆,纯电动汽车占了绝对优势。由此可见,纯电动汽车是限行城市用户的购车首选。
“即便价格涨得再高,刚需顾客没有其它的选择,只能贵买咯。”除此之外,许哲还透露,深圳第一批“绿牌车”于2017年上牌,至今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由于当时纯电动车续航普遍比较短,再加上技术发展尚有局限,续航里程已经开始出现了衰减的情况。因此,首批纯电“绿牌车”即将进入淘汰、换新时期。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纯电动车销量为44.9万辆,2018年为78.8万辆。这个数字意味着,在未来的三年内,至少有超过120万辆纯电动汽车面临淘汰和换新。
“纯电动指标的车主换车,只能购买纯电动汽车,别无他选。”许哲告诉懂懂笔记,即便早期纯电动汽车给一线车主的印象不太好,但换车只能选纯电,无法换成混动车型甚至是燃油车。
由此可见,部分城市限号的政策,加上早期纯电动车指标迭代,赋予新能源尤其纯电动车涨价的底气。新能源汽车最强的竞争对手,也早已不是燃油车。
与此同时,由于芯片、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不堪成本重负的上游企业,也只能继续向下游汽车厂商加压,纾解自身经营压力。如果短期内成本无法回落,新能源汽车全面涨价或只是时间问题。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