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音乐先声(ID:nakedmusic),作者 | 朋朋,编辑 | 范志辉,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自11月19日发行以来,Adele的新专辑《30》势头仍然不减。
数据显示,这张新专辑上线Spotify首日播放次数就高达近6069万次,截至12月5日,这一数字已经达到7亿次。就专辑销量而言,截至12月2日,该专辑持续两周蝉联billboard销售榜首,并刷新了三年来专辑第二周销量的最高记录。
在国内音乐平台,这张数字专辑的销量也突破了23万张,销售额超过580万元。同时,《30》的黑胶唱片的预订数目已超过50万,有望创下21世纪以来的最高黑胶专辑销量记录。
据了解,专辑名《30》意指Adele开始创作这张专辑的年龄。在她看来,这一张专辑表现了她的自毁、自省再到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歌曲的顺序经过了她的精心编排。于是,她要求Spotify取消专辑随机播放的预设选项,默认按顺序播放专辑内全部歌曲。
幸运的是,Spotify最后真的同意了Adele的诉求,并将按照专辑顺序播放加入了最新的会员功能,取消了预设随机播放的设置。虽然功能上的改变并不大,但Spotify部分接受专辑顺序播放的默认设置这一行为本身,或许意义更为重大。
Adele胜利之后
11月21日,Adele发布推文,称“在不断变化的行业中这是我的唯一要求。我们并不会为如此精心制作的专辑无缘无故地设置曲目列表。我的作品在讲述故事,这故事也应当按照我的意图被倾听。感谢Spotify的倾听”。
据了解,这张专辑是Adele与前夫Simon Konecki的离婚风波平息后投入创作的。在这张专辑中,步入而立之年的Adele对于生活展开了全新的思考,她重新审视自己的诸多身份妻子、母亲、歌手,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因此,这张专辑中潜藏着她生育、离婚、大胆约会、坠入爱河等各种人生大事,被外媒评为“Adele迄今为止最坦诚赤裸的作品”。
然而,在Adele看来,这张专辑中的概念性和故事性被Spotify的“shuffle(即随机播放)”功能所打破,于是强烈要求Spotify取消这一功能,按照艺术家的预设顺序播放专辑。
而众所周知,随机播放是所有音乐流媒体默认提供的功能,绝大多数艺术家都选择了遵循流媒体的这一设置。
不难发现,在Adele提出这一诉求之前,用户在Spotify上收听专辑时,播放按钮的右下角有一小型的随机提示,点击这一按钮将随机播放整张专辑。如果想要按顺序播放,则需要单独点击第一首单曲。
在Spotify官方回复Adele后,将这一按钮的随机符号取消。不仅仅是Adele,Spotify还顺水推舟地将这一功能加入了会员服务,只要开通会员,所有专辑预设按照艺术家设定的曲目列表按顺序播放。但如果用户想要随机播放专辑,需要点击播放第一首单曲,并切换到随机播放。除了专辑之外,《Today’s Top Hits》等歌单也默认按顺序播放。
Spotify音乐传播负责人Chris Macowski在接受媒体The Verge的采访时证实,Adele的诉求推进了这项新功能,他表示“正如Adele所说,我们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我们已经推出了这一项新的付费功能,这是一直以来用户和艺术家们所要求的”。
但事实上,一切并不像Adele和Spotify所期待的那般和谐,仍有许多用户对于这一举措提出了疑义。
艺术家的胜利,还是用户的失语?
为什么按照艺术家的预设顺序听专辑很重要?
要想给出答案,必须要引入一个新的定义,即“概念专辑(Concept Album)”,指的是专辑中的乐曲全部围绕相同主题的音乐专辑,创作者用一张专辑里的所有歌曲来表达一个主题。
整张专辑就像一本精心编排的书,而每一首单曲就像一个个章节。当一张唱片以书的逻辑编排一张专辑的曲目,那么艺术家将格外注重单曲之间的关系,单曲之间有了情节上的起承转合和情绪上的跌宕起伏。
《30》之于Adele,与其说是一张专辑,不如说是一本用旋律写就的回忆录,她自己过去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邀请听众体会她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解构与重建。从《Easy on Me》的自我凝视开始,逐渐向周遭延伸,讲述自己对于孩子、爱情、事业的全新理解。
在Adele写给歌迷的信中可以看出,她想通过她的诉说,让听众成为她自我救赎、成长到成熟的见证人,且一以贯之,一气呵成。
作为一张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的专辑,Adele的做法获得许多歌迷的支持。在他们看来,Spotify通过制定播放规则,用一张无限和随机的播放列表来增强用户的粘性,破坏了艺术家们作品的完成度。
而《30》的胜利,也让歌迷看到了要求Spotify尊重艺术家和粉丝的可能。他们拒绝流媒体平台依靠算法设计而形成的全新歌单,就像人们不会读罢喜爱的一本小说或回忆录中的一章,而后将其放置一旁,转而去读另一个有着类似背景的回忆录的另一章。
但另一边,也有很多用户觉得Spotify举措的辐射面过于广泛了,有很多人并不在乎专辑所呈现的顺序。随着流媒体平台的发展,将一张专辑从头听到尾的人正在消失。而由于用户听歌市场的碎片化,这样的改版可能会让用户永远在收听前几首,无法听完一整张专辑。
更有甚者,部分用户认为Spotify这样的做法是在冒犯自己的“选择权力”,平台不应强制用户改变收听习惯。修改了这一播放按钮无形中增加了用户的操作成本,在这些用户看来,Adele专辑的故事性呈现是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的。所谓的“促进行业的发展”,不过是Adele作为“天后”的一家独大。
目前,Spotify并没有对于这一部分用户的要求作出回应。
听单曲还是专辑,并非一成不变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粉丝,无论是否支持取消“随机播放”,归根结底,不过是单曲逻辑和专辑逻辑的争论。面对流媒体时代的音乐消费,专辑和单曲到底应该如何权衡?
事实上,用户听单曲还是专辑并非一成不变,音乐消费习惯的流变其实与媒介的变革息息相关。
在黑胶唱片时代,囿于落后的录音技术,一张碟片只能刻录一两首歌。由此,一张标准的唱片仅包含一两首歌曲,被称为Single Play record,即单曲唱片。后来,随着录音标准、转速、音质等技术的提升,一面碟片的容量可以达到3首左右,我们所熟知的EP(即Extended Play record)诞生了。这样的背景之下,歌迷们如当今一样,习惯于消费一首首单曲。
当黑胶刻录技术完全成熟,可以实现60分钟的录音时间,Long Play record(即全长专辑)诞生。与此同时,调频广播逐渐兴起,再辅以Bob Dylan和Beatles等掀起了概念专辑的热潮,听众开始逐渐习惯于整张专辑的消费。
后来,随着专辑的媒介载体转换成光盘和磁带,可以储存长达80到90分钟的歌曲。在这一时代,听众以线下购买实体唱片的形式进行音乐消费,而对艺术家和唱片公司而言,很显然发行一整张专辑最符合商业盈利的规则。
然而,等到流媒体平台成为音乐主要载体的时代,音乐的发行成本被大大降低,只需制作完成并上传平台便完成了“出版发行”,因此,海量的音乐作品进入流媒体平台,并呈现在用户面前。
面对着数量如此庞大的音乐作品,听众也习惯寻找符合自己口味的作品并整合成歌单。在这一逻辑之下,专辑被单曲取代成了不争的事实。除此之外,如今人们不再单独辟出一段时间欣赏音乐,音乐成为了其他场景的作料。因此,大量针对于场景、主题的歌单出现,进一步削弱了专辑存在的意义。
音乐载体从黑胶到流媒体的变革,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于专辑和单曲的偏好情况,人们对于音乐消费的消费习惯,兜兜转转又回到了黑胶时代的“单曲优先(Singles First)”。然而,流媒体平台有着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媒介技术,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消弭“专辑”与“单曲”二元对立的局面,为艺术家和用户个性化的需要而服务。
在瞬息万变的流媒体时代,如Adele一样耗时数年精心打磨一张专辑的艺术家是值得尊敬的,他们在这个时代逆流而上。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发行单曲也让音乐人变得更自由、更自我,单曲中也不乏惊喜的出现。
所以,听“单曲”和“专辑”本就没有孰优孰劣,也没有所谓绝对理性的选择。科技的发展,始终是让人们更自由地唱歌,也更自由地听歌。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