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在钛媒体集团联合大兴产促中心、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共同主办的2021 T-EDGE 全球创新大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主要成员王孝松做了题为《大转型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实现持续复苏吗?》的分享,重点提到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短期下行压力增大、中国经济内部的四大结构性转型、未来发展建议四个部分。
王孝松教授提到,后疫情时代下,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呈现持续复苏的状态。整体上说,从疫情当中摆脱阴影逐渐走向复苏的态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具体来看,工业生产回归常态,服务业受疫情影响仍未恢复;外贸易强劲增长;经济的微观基础得到进一步修复;而外汇与股票市场依然保持稳定。
王孝松认为,中国经济短期下行压力增大,包括六大点:内需持续不足导致经济复苏动力弱化;而出口增长带动投资的作用减弱;消费增长潜力出现“永久性下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中小微企业复苏全面放缓;就业领域结构性问题突出。
对于这一经济状况,王孝松总结称,中国经济正在进行四大结构性转型:
1、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2、从简单的开放型战略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转型;
3、从高污染高排放向低污染低排放转型;
4、房地产-地方财税体系转型
王孝松指出,从长期来看,转型是必要的,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在短期,转型伴随着摩擦和阵痛,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对于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发展变化,王孝松给出了十点建议:科学设定 2022 年经济增长目标;高度重视价格环境和复杂性,宏观调控需要分类精准调整;统筹解决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统一;应对经济增速回调以及全面降准的准备;出台消费导向性民生收入补贴政策;加快「十四五」项目的落地,提升基建投资的增速;推进要素市场化变革;延续中小微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和就业稳岗补贴等。
当提及近期的房地产行业泡沫化热点话题,王孝松强调,中国房地产的新时代已经到来,长期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短期稳定需要靠政府发力。
以下为王孝松演讲实录,经钛媒体编辑整理:
非常高兴接受钛媒体邀请参与活动,今天我们来谈一下中国宏观经济的形势。
刚才也有各界朋友和演讲者提到,包括国外关注中国问题投资家,都说中国整体经济短期看有一些问题,从中长期来看韧性还在。我们在这里给大家列了这么一个题目,就是大转型背景下看中国重要结构性转型。
实际上,转型长期看一定会促进中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短期看转型会引来一些镇痛,结合短期下行压力增大状况谈一下未来发展建议。
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呈现持续复苏的状态。整体上说,从疫情当中摆脱阴影逐渐走向复苏的态势还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从这么几方面来看:
这是 GDP 实际增速。今年以来,统计局都在报告两年平均值,为什么呢?因为去年疫情影响太严重了。如果跟去年相比,今年数值很高。大家看红色这条线,跟去年相比,今年一季度实际增长都能接近20%。我们看两年平均值,三季度有一点下降4.9%,于是很多人担心,中国宏观经济是不是结束持续复苏的状态。
我认为,总体上来说中国经济还是比较强劲的,因为去年从二季度开始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了,我们同比的数据是跟去年同期比,所以出现前高后低的状况很正常,这个不要担心。
那么我们如果从细分指标来看,仍然能够看出来复苏趋势,比如工业生产,虽然现在从高速增长回归到常态,但是延续了持续增长的状况;当然,也有一些领域存在问题,比如服务业——服务业受疫情影响没有恢复,从数据来看还是存有一些问题的。
此外,这个数据也有一些亮点,比如:对外贸易数据强劲增长,前 10 个月进出口总额达到 4.89 万亿美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规模。这里有很多值得借鉴、值得推广的一些因素,但是整体形势比较好的情况下,消费的确不太乐观,刚才很多专家说消费实际上是双循环重要的赌点,现在如何打通赌点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投资方面,推动经济增长三架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
其中,对外贸易挺好,但消费出现了一些问题,投资整体上7.3%的增速不算高也不算太低,其中看到基础设施建设,却起到了拖后腿状况,只有1.5%的增长。而地方政府面临着非常严重债务的问题,面临着困境,所以基础设施的投资动力不足。
当然也有好的一面,工业领域的企业绩效出现了一些改善,利润比之前有所好转,亏损的数目逐渐下降。就业压力逐渐减轻,前三季度失业率逐渐走低只有4.6%左右,比疫情之前还要低。而且就业人员质量也有一些改善,农民工的工资持续提高,这些都是稳中向好的状况,居民收入增长也支撑了消费增长。
这些方面都意味着,微观主体得到了修复,无论从企业部门还是居民部门还是政府部门,我们看到收入状况都有所改善。
在对外部门,因为出口状况比较好,所以人民币的汇率稳中有升,外汇储备持续32000亿左右,达到了比较好的水平。这些因素推动之下,股市和汇率状况非常稳定,股市稳定意味着股权融资有所增强,大家看到北交所新成立,对于股权市场和股权融资市场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刚才说好的地方,现在看一下近期发行压力增大的特点。
GDP环比增速逐季下降,意思是动力持续性不强。我们看到,即使第三季度还是同比4.9%的增速,其实是相当不错的。但从环比来看,复苏动力不断弱化。另外,固定资产投资全面放缓,基建投资已经达到了非常低的状况。
我认为,现实出现了困境不可怕,如果说居民信心不足对未来消费、未来投资、未来整体经济增长都会出现不利的影响,我们发现居民收入信心不足达到非常重的状况。
受国际市场影响,我们知道大宗商品价格逐渐升高,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现在生产资料价格和生产者价格指数还没有传导到消费者,因为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增长速度还不是非常高,一旦传导过来对于整体居民生活状况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这是我们看到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拉升进口价格指数。
另外,中小微企业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如果堵塞了,中国经济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现在我们发现,中小微企业发展指数来看逐渐走低,也就是说,中小微企业发展无论是融资还是经营绩效都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
就业领域其实状况还好。农民工的工资一直在涨,再仔细看农民工的工资增长速度,远低于整体平均增长速度。
从就业结构来看,25—59岁这些人口他们失业率比较低,年轻人16—24岁大学刚刚毕业这些人群他们失业率非常高,现在已经超过了12%,这样的结构实际上不利于整体经济良性发展。
刚才大家会觉得这些数据有点枯燥,我们通过数据看一下,目前中国经济内部四大结构性转型,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一,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全面创新驱动大转型,传统投资和现在技术投资、研发投资对于短期宏观经济稳定和中期经济增长潜力作用有很大的差别,政府也好、学者也好都在说新基建,两位国外演讲嘉宾或多或少提到新基建,特别是亚投行的官员,从中国国情来看,新基建和旧基建对于短期稳定作用和跨周期作用不同,新基建很难承担传统基建逆周期和跨周期相统一的功能。
简单说一下,什么是逆周期。这个意思是说,如果经济不好大家都不花钱,政府替大家去花钱,拿着财政收入去搞公共工程,比如修路、架桥这些是挖沟,这些基础设施修好了之后经济恢复马上提供帮助,把沟再填上,政府逆周期调节方式。
新基建不一样,很多嘉宾提到新基建以数字经济、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做5G基站和智慧出行方案这样的一些内容,旧基建、传统基建直接可以拉动就业,修路架桥可以马上带动就业,新基建做5G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实际上没有办法立竿见影吸纳大量就业,因为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技能专业人才,普通劳动者是没有办法进入其中的,另外它的周期更长,能够显现出作用,能够变现周期比传统基建更长,所以新基建比较难承担传统基建的功能,这是第一个转型。
第二个转型是,从简单开放型发展战略转向双循环的新发展战略。
过去是按照世界传统国际分工格局,要求在关键技术、关键产业、关键环节的控制力全面强化,现在很多产业链和供应链必须建立国内体系和备胎,所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导致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效率水平和增值中枢下降,产业链和供应链转变过程当中摩擦和瓶颈现象出现,可能真的出现政府主导型的强化,出口状况很合好,一般来说企业家应该对未来有信心,应该对未来投资加强,但现在出口增长难以发挥预期效应带来紊乱。
第三是转型是绿色转型。现在有“双碳”目标,有大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带来成长增长,成本增长促进技术替代,再然后是生产方式变化带来绿色收益获取。刚才我说这些转型从长期来看一定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短期来看是摩擦、是镇痛,是成长增加再是绿色收益。
第四个转型是房地产-地方财税体系大转型。
中国土地制度二元属性曾经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找到非常好加速器,房地产改革会改变地方政府收入运行体系,土地财政很多年,现在走到尽头,中国房地产泡沫刺破需要软着陆。我们说几个数据就知道房地产多么重要:增加值在GDP占比7%,如果考虑上下游联系,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7%。
从投资来看,房地产本身占国家固定资产投资27%,但如果把上下游联系起来占51.5%,所以咱们知道如果房地产一旦崩塌中国经济是什么样的状况,这次将准实际上有很大程度促使房地产着着陆,不能一下子崩溃,不能把之前三条红线卡的过死。
我认为,中国房地产的新时代已经到来,长期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短期稳定需要靠政府发力。
对于解决办法,一是刚才说土地财政走向了尽头,城市土地供应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是国家出台了大量“房住不炒”的政策措施,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将收缩到有限的范围;三是房地产供应模式将会从过去20多年单一市场轨转向市场政府双轨并行,大家看到公租房、共有产权房会改变以前的模式。
说了这些转型,最后我提出十个政策建议:
1、科学设定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建议提出基于疫情的增长目标,增长目标不要设定过低;
2、高度重视明年价格环境和复杂性,宏观调控需要分类精准调整;
3、持从系统论出发,统筹解决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统一;
4、货币政策需要做好应对经济增速回调以及美联储加息缩表的准备,今年两次全面降准,释放2.2万亿长期增长;
5、财政政策要出台消费导向减税降费政策和民生导向的收入补贴政策相结合的状况;
6、加快“十四五”项目的落地,提升基建投资的增速,发挥跨周期调整作用;
7、推进关键要素市场化改革,理顺煤电价格关系,政府已经发力保证煤电供应,我们觉得政策需要有持续性;
8、延续中小微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和就业稳岗补贴;
9、科学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手段优化疫情管控手段;
10、利用好预期管理工具,加强市场沟通,降低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稳预期让大家有信心。
我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儿,谢谢大家!(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编辑/李小年)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