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为子女计深远:“晒娃”“啃娃”要不得

钛度号
家长随意处置孩子的隐私,体现了背后一个不好的观念,就是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所有物,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航通社,作者 |书航 

有句话我们以前上学时候学过:“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原文意思是说,如果是“家里有皇位要继承”的二代子弟,需要在长大之前经过锻炼,有做大事的经验,才可以成人后委以重任。但对于我们这些一般家庭来说,为孩子做长远的考虑同样重要。

以前,这句话被家长们用作“鸡娃”的理由,正是要为孩子未来多储备一点竞争力,所以才使劲让他们学习。不过这并不是今天我想讨论的。

我想说的“为之计深远”是一个很基础,很简单的问题:我们做家长的,怎么防止自己在孩子还小时候的一些做法,给 ta 长大以后带来困扰,甚至是麻烦?

你可能想说了,我们为人父母的,爱孩子还来不及呢,怎么会给他困扰和添麻烦呢?我们怎么做会有这个风险?其实,引发这一风险的,正是我们很喜欢的一种表达“爱”的举动——晒娃,乃至“啃娃”。

“啃娃”有风险

近期,很多展示自家萌娃的社交媒体账号涌现,被称为“啃娃族”。其实未成年人利用社交媒体特别是短视频展示自己才艺,乃至直播打赏并不是最近才有的事,但“啃娃”的新鲜之处在于,孩子出镜的年龄大为提前,甚至新生儿或者才几个月大的孩子,都成为父母拍摄视频里的主角。

公众号“差评”曾经拍摄过系列纪录片《正在连接》,其中一集介绍了浙江永康 12 岁的少年舒奥华,在小镇广场做直播唱歌,拥有百万粉丝。他直播的收入成为一家人主要的收入来源,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但奥华,以及此前也被广泛报道的浙江湖州织里“童模镇”的儿童服装模特们,就算他们的童年过早消失,也还多多少少有点儿小脑袋可以自己决策的能力。他们可能多少会受到价值观冲击,比如现在这样赚钱就不用上学了什么的,但他们懵懂的知道自己在帮助家里,或至少能认知到在做的事情。

而我看到的一些“亲子大号”,孩子可能刚生下来没多久就被全过程记录,有的甚至在孩子还不能坐稳或者没学会站立走路时,就令其尝试危险动作,或者记录其“憨态可掬”的尴尬场景。家长甚至无需跟孩子解释他们在干什么,连做个样子问他们愿不愿意都不用。

我觉得,人类可以如此将其他对象的状态,在未经同意之下拍摄传播,且加以自己的解读,这只适用于动物——比如猫、狗或者大熊猫。当熊猫被称为“滚滚”,一举一动都被强行赋予什么含义,且甚至连交配动作都可能被放上直播的时候,很难想象它们如果突然有了智商,会作何反应。

而人类对无自我意识的动物做的牵强附会的解读,很多时候也可能是错误的。例如,对于黑猩猩和狗来说,“微笑”是表现恐惧的一种表情。黑猩猩的“微笑”意味着屈服,通常是地位较低的个体向“上级”表达顺从,以平息怒火。

2013 年,《每日邮报》曾揭露印度尼西亚部分动物摄影师,人工摆拍雨林动物制作“青蛙竖中指”“壁虎跳舞”等照片,这些情节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发生,有的涉嫌虐待动物致伤。而在被揭发前,有些照片还获得了国际奖项。(《博物》杂志有翻译)

动物是否能类比拥有“人权”可能是有争议的,但很确定的一点是,如果是对同样无智力,只是凭本能生存的人类幼崽“摆拍”,甚至冒着弄伤孩子的风险,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退一步,仅仅只是晒出孩子的“萌照”,也可能让孩子长大后不满——例如《北京晚报》报道提到的,“有的爸妈秀自己的婴幼儿光屁股的搞笑视频,还有的妈妈晒自己上小学的女儿穿戴奢侈品牌服饰包包、涂着红唇的小大人模样视频”。这些视频的主角恐怕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觉得这些视频“萌萌哒”的人。

“晒娃”须谨慎

“啃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在互联网初期的博客时代,直到公众号时期,因萌娃而走红的家长并不常见,但秀出天才孩子的成才经历倒是一种对家长而言的财富密码,一个“刘亦婷”不知害了多少孩子。

到短视频因为 4G 真正普及之后,首先是孩子们自己敏锐地发现了走红的机会。但他们毫无辨别能力,只是凭借本能追逐流量,发展到最后出现了“少女妈妈晒孕肚”这种丧心病狂的情况,就经历了一轮整改。而家长们主理的账号在这之后出现,运营主体是成年人,因而情况更复杂,“家务事”更不好管。

究其原因,“啃娃”可能是父母以前在微博、朋友圈等地“晒娃”的一个自然延伸,是可以赚钱和赚点赞的“晒娃”。当原本针对通讯录好友的有限晒娃扩大到公共领域,自然可以获得更多点赞、评论,乃至产生经济收入,给家长带来很大的诱惑。

在能开短视频账号之前,有的家长不仅会做自己朋友圈的“总编辑”,还会寻找各种本地的“宝宝大赛”,报名然后让亲朋好友给自己孩子投票。我至今无法理解这种活动有什么实际意义。

如上述《北京晚报》报道中对产品经理判官的采访:“‘晒’的心理不会因为没有快手、抖音这些短视频平台就没有了,有很多父母也会在网上通过别的方式晒娃。”

但是,看似人畜无害的晒娃很可能后患无穷。如上面所说的,在孩子还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时候,就算装模做样地“征得同意”,也是不能算数的。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会就此埋怨家长。当然如果你有把握玩好“养成系”,日积月累的让孩子认同你拿 ta 当道具养家,那当我没说。

当今互联网,一个信息一旦被放入公共领域,几乎是不可能被彻底消除的,它甚至在人死后还会继续流传。一个 10 年前发的笑话可能在今天被翻出来,引发“你号没了”;或者小时候发的博客内容被搜索引擎抓取快照,后来又被别有用心的人“人肉”“起底”。

以往曾经有案例,因为搜索引擎出现关于某人的负面信息,而打官司争取自己的“被遗忘权”。问题是,现在搜索引擎不再是唯一可以找到信息的渠道,相关平台有很多,不可能一个一个的去投诉。“被遗忘”从技术角度就是不可能的。

和菜头前辈说,他发明了“晒娃有风险”的概念。这我不知道是否准确,但我确实看过他那篇文章。他跟我单身时候一样,都不太喜欢朋友圈里有人晒娃。但他影响力比较大,吐槽之后有网民指责他“没有爱心,不爱儿童”等。

和老师从容应战,说如果在公域晒娃,人贩子可以盯上你。有人批评这是危言耸听。和老师一怒之下,就把这人在微博上的 700 多条内容作了分析,并出具了一份含有她所在城市、工作单位地址、孩子姓名、生日、常去的地方以及家庭结构等的分析报告,公开张贴到网上。

和老师想法很单纯,只是为了验证“微博可以帮助人贩子得知各种详细线索”不是危言耸听,但许多媒体跟进报道,这件事变成了一条社会新闻。即使该女士马上清空微博,我现在还是可以找到当初发的微博全文。

和老师觉得隐私放到公开网络上很危险,我觉得近乎一种生物本能,因为以前就见识过这个厉害。早在 2009 年,他给澎湃新闻前身《东方早报》撰文就说《2008 网络只有两个关键词:山寨,人肉搜索》。他认为,人肉搜索是网民对待公权力滥用时候的一种自卫武器,有正面意义。但此后的发展更多说明了,人肉搜索如果用在没有损害公众利益的普通人身上,肯定是一种灾难。

所以,不要做没有后悔药的事情。

实际上,以亲宝宝、宝宝成长记、宝宝生活记录(Baby Tracker)为代表的 App 正是专门为满足家长晒娃需求而设计的,甚至可以看作是家族成员玩“过家家”假装发朋友圈的一个游戏。如果你真的非常在意别人对你孩子的评价,会陶醉地反复检查你的贴子获得了多少颗心,那我还真的建议你用亲宝宝这类应用,因为它严格限制了隐私流动的范围,又不损害你获得点赞的体验。

尊重你的娃

在我看来,“晒娃”以及后续发展出来的“啃娃”,都是家长将孩子的个人隐私随意处置的产物。我肯定其中一部分家长很可能会不屑一顾地说:“一个小 p 孩谈什么隐私?”而另一部分则会说:“我觉得小题大做了吧……”

家长随意处置孩子的隐私,体现了背后一个不好的观念,就是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所有物,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你买了一个玲娜贝儿的新玩具,当然没人拦着你晒图和评测,因为玩具是你的所有物。但孩子即使现在没有意识,不意味着长大以后,还能原谅同样的行为。你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因为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

著名乐队涅槃(Nirvana)的专辑《Nevermind》封面是一名男婴在泳池游泳的照片,他的前方是被鱼钩钓着的一美元纸币,全裸的男婴看上去正游向这一美元。

30 年后,封面上的男婴斯宾塞·埃尔登(Spencer Elden)对涅槃乐队提起诉讼,他如今是一名模特。他说,这张照片属于“性剥削”,让他感到自己像一名“正努力抓住美元的性工作者”。

在 1991 年,埃尔登的父亲做主给他拍了这张照片,报酬是当时的 200 美元。埃尔登本人成长经历中对照片态度的变化,正好反映了一个孩子逐渐产生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之前,对事物的态度是可能发生完全逆转的。

在少年时期,埃尔登接受《时代》杂志采访,觉得这照片是一个“伟大的创意”,一度还把“Nevermind”这个专辑名纹到身上。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埃尔登对于这张照片的态度发生了变化。2016 年,他表示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感觉自己被卷入了某种旋涡。“每个参与专辑的人都富得流油,而我仍住在母亲家里,开着一辆本田思域”。

不只是埃尔登,很多在 #MeToo 行动中站出来的女性,都揭露了她们在儿时遭遇的性侵事件。她们当时或是不敢声张,或是曾投诉及求助但没有回应,更多的则是迷惑和分不清这事情的性质。直到有了一定生活阅历以后,事件的痛苦本质才真正被她们认知。例如,一张英国安德鲁王子和 17 岁少女的友好合影,并不能阻止这位少女在长大成人后,起诉对方性侵过她。

所以,直到孩子成年并可以脱离家庭独立生活之前,不要误认为他们一定同意你去做一些没有后悔药吃的事情。

试着把孩子当成跟你同龄的朋友,你们关系原本很好,但你在对方喝醉了的时候,未经允许把对方的醉态放上网,并且成为搞笑博主——对方很难不对你动怒的。这里“喝醉”就相当于孩子还小,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这样的人是缺乏民事行为能力的,ta 的“同意”是不算数的。

将孩子当作自己的所有物,还可能有其他的表现形式。

最后一条近期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女孩情绪失控当街嘶吼还殴打母亲?目击者:只因没买到手机”。

多的不说,我们总结一下。从孩子降生之初开始,怎样才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怎样才能尽可能保护他们健康成长,防止他们因为我们的不注意受伤?

免责声明

本文可能涉及一些非作者直接经验的描述,它们可能来自作者对公开资料的整理以及推断,不是发生在作者自己家身上的亲身经历。因此,作者不能以当事人的视角准确形容事件。而且,随着作者孩子的成长,在今后养育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及得出的结论,也可能跟本文有出入。本文仅代表作者在撰稿当时的观察及看法,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系作者 航通社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