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日,乘联会发布了2021年乘用车产销数据。其中,2021年国产狭义乘用车全年批发销量达2109.8万辆,同比增长6.7%;2021年累计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2014.6万辆,同比增长4.4%。
(上表数据来源于乘联会官方公布的2021年厂商零售销量数据,该数据与车企公布的销售数据稍有不同,不影响整体排名。)
从发布的榜单来看,前6家企业全年销量均突破100万辆,头部效应依旧明显。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这“合资三巨头”也是不出意外的包揽了国内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的TOP3。
然而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在2021年合资品牌的日子并不好过,就算是一汽-大众依旧蝉联销冠,但15.7%的跌幅也是相当巨大的。那么在过去的2021年合资品牌到底表现如何呢?下面我们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1、大众汽车
根据大众官方数据,在2021年大众累计交付汽车近330万台,其中大众品牌与子品牌捷达共售出约240万台新车。不出所料的是深耕中国市场的大众汽车再一次霸榜登顶,然而从销量数据来看,受到疫情和芯片供应问题影响,整体销量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
一汽-大众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一汽-大众2021全年累计终端销售新车为1857777台(含奥迪进口车),也再一次夺得国内乘用车企业销量冠军。其中大众品牌终端销售988677辆,奥迪品牌终端销售700088辆(含79388辆进口车型),捷达品牌终端销售169012辆。
对比去年销量,2021年大众品牌销量同比下降22.78%,奥迪品牌同比下降3.61%,捷达品牌销量同比增长8.88%。不难看出相比奥迪和捷达的小幅波动,大众品牌销量下滑幅度巨大。对此一汽-大众品牌曾公开表示:“受新冠疫情与“缺芯”等复杂的市场环境,2021年,一汽-大众实时动态调整生产计划,集中资源向用户高需求的车型倾斜(奥迪)。”
而在车型端,一汽-大众在2021年推出了8款全新产品,其中大众品牌全球最大SUV——揽境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切关注。在新能源产品方面的表现,一汽-大众更是将2021年命名为“电动元年”,推出ID.4 CROZZ、ID.6 CROZZ、奥迪e-tron、奥迪Q4 e-tron等多款新能源车型,带来不俗销量表现的同时,也加速企业电动化转型发展。
上汽大众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2021年度销量数据显示,上汽大众品牌零售量达到1457111辆,也继续蝉联国内单一品牌销量冠军。针对疫情及芯片问题的影响,整体销量相比去年的1568007辆,同比下降7.1%。
而在主力产品方面,当家产品朗逸家族全年零售达432034辆,同时帕萨特家族也贡献了全年零售146193辆的成绩。更为可圈可点的是,得益于新途观家族和全新途昂家族同步焕新,以及多款车型合力,SUV家族全年零售460729辆,位列合资SUV首位。
而在新能源产品方面,上汽大众曾表示:“投资17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工厂落成投产,2021年大众品牌迎来了ID.产品的厚积薄发。”从全年数据来看,上汽大众新能源产品零售销量达61064台,相比去年的28517台,同比上涨高达114.1%。可以说从去年3月推出ID系列以来,到去年广州车展上ID.3、ID.4 X、ID.6 X三车齐发,ID系列已成为大众品牌的市场新增量。
2、丰田汽车
根据乘联会官方数据,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2021全年累计零售量分别为846299台和840396台。值得一提的是在排名前列的合资品牌中,丰田是少有的实现正增长的品牌,能有这种涨幅在去年的形势中无疑是相当不易的。
一汽丰田
一汽丰田在2021年累计零售销量达到了846299台,同比增长7.5%。卡罗拉和荣放家族依旧是其主要销量来源,其中卡罗拉销量为330280辆,相比2020年同比累计下跌7.5%;好在荣放家族表现喜人,2021年累计销量203410辆,同比2020年的173383辆增长了17.3%;此外,亚洲龙的销量在2021年也同比增长了11.4%,由上一年的110814辆增长至123525辆。
在新款产品方面,一汽丰田2021年共推出了亚洲狮、皇冠陆放、凌放三款新车,其中亚洲狮和皇冠陆放分别取得了累计3.3万辆和2.5万辆的销量成绩。考虑到去年的疫情发展以及芯片供应问题,这个销量表现也算中规中矩。而在新能源产品的投放方面,RAV4荣放双擎E+ 2021年累计销量为4125辆,此前推出的奕泽E进擎2021年累计销量仅为1616辆,整体并未有突出表现。
广汽丰田
广汽丰田以840396台的成绩,位列2021全年累计零售量榜单的前十。相比去年的的80.7万辆,同比增长了10.5%。具体来看,“新老车型同堂”销售的汉兰达系列全年累计销量约10.8万辆,同比增长13%;威兰达系列全年累计销量约13.1万辆,同比增长76%。
轿车阵营中,依然是凯美瑞与雷凌家族成为广汽丰田的销量重点,凯美瑞系列全年累计销量约21.8万辆,同比增长17%;雷凌系列全年累计销量约23万辆,两款车型合计销量约占广汽丰田全年销量的53%。
此外在混动车型方面,广汽丰田混动车型2021年累计销量约18.2万辆,同比增长98%,占广汽丰田全年销量的22%。据广汽丰田方面预测,2025年,其混动车型销量占比将超过50%,年复合增长率超36%,累计销量将超过230万辆。根据规划,广汽丰田将于2022年挑战年销量100万辆的目标。
3、本田汽车
根据乘联会官方数据,本田汽车2021年终端销售157.3万辆,,与2020年相比有小幅下跌,这也使得丰田趁机超越报了去年的“一箭之仇”。其中广汽本田全年终端销量为770406辆,东风本田全年终端销量为793272辆。
销量下降究其原因还是芯片供应不足导致,本田汽车在去年8至9月份纷纷作出减产计划,其真实生产数量也要比原先计划中的要降低60%,在十月初减产幅度达到40%。好在作为主力车型的CR-V在2021年的销量已超200,000辆,在SUV市场依旧具有统治力。
而在备受关注的新能源领域,本田也终于在去年11月公布了其中国电动化战略目标,并且计划于2030年到来之前旗下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的销量将占新车销量的40%,到了2035年这一数字将提升至80%,截止2040年将达到100%;而在2030年后本田将不再向中国市场投放燃油车。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田还推出了纯电家族e:N系列以及五款全新车型。其中除了三款概念车以外,还有两款即将量产的e:NS1和e:NP1,分别交由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两大合资厂商进行生产,预计将在2022年春季上市,而这也是本田在电动化转型下的首款纯电动车型。
4、日产中国
从东风日产公布的销量数据来看,2021年日产汽车在国内市场的累计销量为1381494台,同比下滑5.2%。其中东风日产(日产和启辰)全年累计销量为1134889台,同比下滑6.4%。
在轿车领域,依然是轩逸扛起了销售大旗,全年累计销量高达513193台。而一度沉寂的天籁在去年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全年累计销量达到了163741台,同比增长达38.7%。而在SUV领域原本备受关注的全新奇骏却没有公布销量,可见曾经的门面担当已经风光不再。反而是逍客成为了东风日产的最大功臣,全年累计销量高达161152台,而东风日产SUV全年累计销量为312056台,可以说单单逍客就撑起了半壁江山。
而在新能源产品方面,日产中国在2021年即将收官之际,推出了包括首款e-Power轩逸,启辰大V、D60EV、T60EV在内的多款新能源车型。推动了日产去年12月销量增长的同时,也为今年的销售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官方同时公布,在2022年日产将通过投资和合作加速推进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电驱化、自动驾驶、智能互联和共享出行等方面的策略。
5、上汽通用
日前,上汽通用公布了旗下三大品牌的2021年累计销量数据,其中上汽通用旗下别克、雪佛兰和凯迪拉克三大品牌全年合计销售1331567辆。
而其中别克品牌全年累计销售828,627辆,代表车型别克GL8系列同比增长8.4%,刷新了年销量纪录,累计销量更是突破了150万辆。别克昂科旗年销量同比劲增47.2%,昂科威S则较去年相比更是销量翻番。此外,别克威朗Pro及威朗Pro GS在去年9月上市后销量增长可观,已销售超2.6万辆。
凯迪拉克方面,全年累计销售233,117辆,同比增幅1.4%,轿车系列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实现了年销量同比增长13.6%。在车型端凯迪拉克CT5实现了37.9%的同比增长,凯迪拉克XT6更是同比增长达43.1%。雪佛兰方面,迈锐宝XL全年销量同比增长12%,雪佛兰开拓者销量增长37%,雪佛兰畅巡销量大幅同比增加91%。
根据上汽通用官方消息,其基于奥特能平台的别克和雪佛兰旗下新能源产品将于2022年内陆续亮相。并且官方计划在2022年引入全新一代Super Cruise超级辅助驾驶系统。未来5年,Super Cruise超级辅助驾驶系统将逐步覆盖凯迪拉克、别克和雪佛兰三大品牌车型。
写在最后,纵观此次榜单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三家合资品牌虽然依然保持领跑地位,然而整体销量同比去年有很大幅度的下降,紧随其后的本田,日产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无疑在过去的2021年中疫情以及芯片短缺的问题,给合资品牌带来了或多或少的麻烦,无形中限制了新车的销售。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主品牌的实力,像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等品牌在去年都有十分显著的提升。然而最让人瞩目的莫过于比亚迪的强势崛起,凭借新能源车型一举冲入榜单,比亚迪2021全年零售销量超过72.3万辆,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更是超过58万辆,约占比亚迪总体销量的81%,同比增长221.3%。
芯片短缺、自主品牌发力、新能源领域的转型无疑是去年合资品牌销量下跌的主要原因。而从这也不难看出2022年将是一片全新的战场,不仅是传统燃油车,更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的较量。此外,还有各大造车新势力纷纷跨入万台时代,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也必将愈演愈烈。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常笑)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