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后管理的中场战事

2022,投资机构向投后。有人哭也有人笑,有人不知是围城,有人默默坚守。 “痛并快乐着”成为圈子里的真实写照,打开VC的黑箱,会发现,其中有数不尽的五味杂陈。

2022年开年,投资机构中就弥漫着一种“卷”的氛围。

在投资蒙钛奇开始这篇文章的写作的过程之中,便一直在听闻圈内的朋友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职位变动。即便是一些往常看起来“绝对不会离职”的坚挺派,也有人远走行业,发誓“再也不回VC”。

有人病倒、有人回乡,在一系列沟通过程中,机构从业者们仿佛失去了以往的那般从容。取而代之的,是急促的对答,不耐烦的挂断。即便在是线下走访的过程中,也可以轻易察觉出他们的疲态。我们的对话经常被电话打断,似乎,对于他们来说,能够留出一个整块的时间,也是一种奢求。

投资机构负责对外事务的人士微笑如往常,但能体会得到,他们是在小心翼翼的探查投资蒙钛奇所了解的真相和传闻。对于一直以来负责中后台业务的机构负责人来说,发暗又同时苍白的脸色已经足够说明其长期缺乏睡眠和休息。就连行业内,一直以来被公认的“铁人”也难以掩饰这段时间的操劳。“太累了”。以往在他们从业生涯中从未有过的表述,在今年却被反复提及。

也许没有人会想到,以往光鲜亮丽的VC行业竟是如此内卷。甚至如若去除投资机构的光环,会体会到,投资人尤其是投后管理者们和其他含辛茹苦的行业一样,其实别无二致。在艰难与险阻并存的2022,VC行业的确“很累”。

为什么是投后?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机构内的投后管理团队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企业的财务部。过着“岁月静好,与世无争”的生活。但2022突然袭来,一下子将他们抛进了“卷”的黑洞之中。

是什么原因让投后如此之“卷”?为什么发生在这个时间点?

一位从事前台投资业务多年的资深投资人对投资蒙钛奇评价说:“退出预期困难、早期项目短板太多、市值管理压力大。”

纵览2021年全年,美股市场空前火爆,上市公司打破了很多历史纪录。但对比中概股的表现,可谓遭遇了一场惨烈的“洗劫”。对比上半年,下半年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凤毛麟角,诸如喜马拉雅、爱车小屋在内的多家中概股也终止了美股IPO计划,在已上市的诸多中概股公司中,又有30余家公司传出了转战港股的消息。

不安的情绪传到了一级市场,甚至打乱了投资人们的节奏。在二级市场不够稳定的大环境下,转变了一级市场投资人对未来的预期。以往并不被关注的细节,开始成为区分基金好坏的重要因素。

一个值得被注意的数据是,头部大机构的累计投资项目变得越来越多。以经纬创投来说,在2008年至今的13余年,已有800余起投资项目。而这样的情况在红杉中国、深创投、IDG资本等机构中都存在。

巨大的被投数量,形成了“堰塞湖”效应。在往常,由于募资和投资的路径相对通畅,被投企业的管理并没有被十足关注。在平常年月,VC只是延续以往投后管理的打法行事,并没有2022年如此“激进”。

但预期一旦被打乱,“堰塞湖”问题就变得十分棘手——一方面,新晋投资项目已然价格昂贵,让投资出手变得越发困难;另一方面,在募资端也变得不甚明朗的情况下,去赋能已投企业几乎成为了投资机构唯一的选择。

就这样,资方成为了管家婆。以部分大机构在投后管理方面的配置上看,林林总总。有激进的:既有对创始人身心健康关怀、财务、人力、公关、融资、运营、业务对接、政府事务等全方位服务,也有只打一点的:例如只做高管招聘。

在行业细分中,有的机构横跨新能源、医疗、工业智能、硬科技等多行业的投后服务,也有的只做一两个行业;有的以投后管理团队为主导赋能被投,也有的机构只靠合伙人自身资源赋能。总的来说,在投资蒙钛奇的系列对话中,机构的投后管理看起来极其“非标”,很难用一个词汇来概括。

难言效率

效率,是机构之间重复最多的词汇。

而什么又是效率?或者说,投后管理的效率其实很难衡量。“你觉得合伙人给创业公司找的联创难道不比投后团队找的更好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机构合伙人反问。

在他的逻辑下,这是不应被质疑的。其给出的理由是,过去自己已经把行业中的人选过滤了一遍,而为被投项目所找的高管正是那个最适合这家公司的人选。

可问题是,到底应该如何衡量这件事或候选人?怎么就不能有更好的、更适合的人选呢?

更进一步地说,一些机构在向外传达在新的一年里“帮助企业做了多少线下活动”、“对接了多少资源”、“帮助创业者做了什么”的同时,如何衡量这些数字、这些汇报背后的真实价值?

在这个问题上,各家机构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GGV纪源资本的回答是,投后管理的终极要义是提高重仓被投的估值,以估值衡量投后管理效果。该机构中台负责人曹琪认为,公司不应该分散投后同事的精力,而应该把重心放在最重要(通常是占股较多)的项目上。在GGV的投后部门,可以享受到因公司估值管理所带来的Carry回报,也在目标上实现了统一。

在GGV内部,其市场、BD、GR、人才、财法、生态等中后台工作都作了统一调配。GGV更关注所有对估值能产生正面作用的工作,力求将价值最大化。以高招为例,其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在于“做CXO或者CEO n-1(低于各部门执行官角色)的招聘”,而在这一点上,GGV甚至积累了多达200余位具有美港股上市经验的CFO群体,一度让同行侧目。

目前来看,GGV100余人的团队整体运转良好,也在创业者端积累了大量信用资本。

当我们把视角拉回至整个VC行业会发现,之于GGV的通透,其实纵览投资行业,是并不多见的。在绝大部分其他机构的投后员工的叙述中,其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刷存在感、给LP看”的范围之内。

虽然一些机构投后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工作和前台存在相关性,急于“对齐”,但受制于工作方式和文化积淀的问题,让绝大部分投后工作难免最终沦为“擦屁股”的角色。疲于应对,成为了一种工作常态。

投后管理究竟有用没用?一位VC高管简明扼要的回答:“有用,但关起门来说,我觉得现在(指市场中大多数机构)的投后管理就是在瞎搞。”

妥协着,就变得平庸了

在过去几年中,以某些大厂为首的CVC动辄以25%的溢价拿项目(也包括挖人),更是加深了行业从业者的焦虑。让VC们急于通过投后管理来打造标签,为基金的议价能力输出更多话语权。

但就如同创业者们所看到的一样,“五花八门”成为了各家机构在推自家投后管理服务的底色。而在VC行业内部,则争吵不断。

“我们也不想这样,可是无奈啊。”一位头部VC的投后员工对投资蒙钛奇牢骚道。他觉得,自己在这家投资机构太受限了,主要原因是很多东西老板并不理解。可以说,机构老板的认知、文化积淀以及如突如其来的“结构性压力”共同造就了这样一个客观结果——很多机构的投后管理只能用平庸来形容。

就投资蒙钛奇所观察到的现象来看,平庸的背后是双方互相拗不过的一种妥协,管理层和执行者始终难以再进一步。执行方表示极其困惑,他们甚至在“我们要打什么人群、投后要如何和基金风格适配?”等基础性问题上纠结。而顶层设计者们,也表现迷茫。

云启资本中台负责人李娜也有这种担忧。后来,她突然顿悟,应该首先树立文化和价值导向:既然云启是服务于企业服务生态的,那么云启的投后能力就应该体现在企服文化上。在这一点上,李娜和毛丞宇达成了默契,打起了一上一下的配合。

“其实这是一种认知突破。”李娜对投资蒙钛奇说。在企业服务创业者中,以产品经理和技术大拿为主导。但在其能力圈中,短板明显,若论综合管理能力其实是缺乏的,这部分创业者痴迷于技术,因而会对技术产生盲目崇拜,以至于错过其他重要的事。

在问题暴露后,创始人们普遍“麻爪”。“在我们看来是一般的问题,在他们那里看起来是巨大的问题。”李娜说。在云启,其更为擅长打造能让技术派创业者能够接受的话语体系和服务体系,这家机构能给行业的借鉴意义在于,它并没有全盘照搬其他企业的既有经验,而是结合了自家基金所投领域和风格后才下的决策。

但在现实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大量存在。甚至一些行业老兵都在感慨,自己的工作不过是“救火队长”。时间一长,老兵都会自我怀疑。

另一方面,机构中的老板也并不好“伺候”,投后管理人员经常沦为“背锅侠”。作为机构领导层,习惯于将“罪责”归结于投后。造就了行业里的奇葩怪现象:铁打的基金,流水的投后。

“GP需要重新付出沉没成本,在一个员工培训好以后,又流失掉了,这对GP就是一个损失。”在一系列对话中,相当多的受邀者都希望能够影响基金的决策者。但很显然,在投资机构“投资为王”的传统价值观面前,投后管理者在基金内部的话语权非常卑微。

由于投后管理的价值往往带有滞后性,价值不易凸显。让众多机构的投后部门普遍无缘参与前台决策。形成了“越卑微越做”、“越做越卑微”的怪圈。

“痛并快乐着”

LP天下大同,看回报,不听故事。投后如流水,锅也不能全都甩到基金管理层。但木已成舟,时值当下,投资机构已然没法选择。客观来说,在2022年开年之际,投后管理领域的之间竞争已经从暗处走到明面。

竞争伊始,投资蒙钛奇也只能梳理出投后管理生态中的粗线条,而线索之间相互重叠,着实难以厘清孰优孰劣。只能说,各有千秋。

例如,在投资机构所服务的人群中,出现了垂直服务于以留学回国、科学家创业为代表的高端创业者群体的投资机构,和以“小镇青年”为代表的乡土创业者赋能的公司。

在价值理念上,投资机构在投后管理方面的思考又不尽相同,其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帮忙不添乱”、“创业者第一”,但除了上述表述外,还有一些机构另外做了更新的创新。

对于专注于某一赛道的基金来说,一些基金形成了对新兴产业的赋能闭环能力。比如,中科创星有着科研成果转化和硬科技投后管理能力,可为硬科技赛道中的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和产学研转化服务。在行业上下游方面,也可以为被投企业助力。

而另外一方面,一些老牌基金正在将自身优势持续发扬光大,比如在校招环节上,红杉中国就成功地将基金品牌影响力嫁接给了创业公司。在为早期项目搭建团队方面,助力颇多。

在机构内部,除了投后管理人员数量有所提升外,从业人员的素质也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变革。开高薪、请专家成为了一种常态,而为被投带来订单的能力更是成为吸引创业者引入资本的不二选择。

另外,有些投资机构正在向着“咨询机构”方向延伸。一家名为智齿科技的人工智能客服公司中,云启资本就为这家企业量身定做了一套人力资源改革方案。通过引入年轻优质团队,替代了难以跟上时代的传统员工,其人效比获得提升。一年后,这家人工智能客服公司进一步提升了估值和营收,也进一步印证了云启资本在专业咨询方面的服务能力。

而在这一方面,经纬创投也有帮助理想公司梳理OKR敏捷组织方面的探索。

数字中台、模块化运营等等被搬进机构。例如梅花创投,甚至打造了一套线上化的B2B赋能工具。

言而总之,投资机构在极尽展示自己的核心能力。而客观来说,这似乎也是历史的必然。

根据一般市场发展规律,VC行业或是说股权投资本身正在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当此之时,VC们正在卸去光鲜的外表,开始为自身贴上有利于形成溢价的标签。其中,在形形色色的标签中,既包含了实实在在可落地的“产品功能类”标签,又包含了以价值观为导向的“软实力”标签。

如果将VC看作一个行业,那么当下,投后管理从业者正在跑马圈地,竞争格局正处在动态调整的过程中。成百上千的投后服务数据如雪花般飞来,关于投后管理的战事还刚行至中场。

只不过,当投资蒙钛奇在阅读这一条条投后数据的时候,都仿佛看到了从业者们背后的种种辛酸。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科股 · 一级市场更多投融资数据

日投融资总额(亿元)

IPO
  • 沪市主板
  • 深市主板
  • 科创板
  • 创业板
  • 北交所
更多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