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芯到造车,手机厂商都拼了

钛度号
十一年市场风云变幻,到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前五名已经全部换血——依次为OPPO、vivo、苹果、小米和荣耀,其中“米OV”同样是全球范围内第三、第四和第五。如何通过“高端化”稳住手机领域的基本盘,追上高端机中的“常胜军”——苹果,是手机厂商们的一个难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市界,作者丨林夏淅,编辑丨李曙光

2010年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6月,乔布斯发布了划时代的iPhone4,正式掀起了智能手机的浪潮。12月,华为决定不再主做运营商定制机,而是建立自己的品牌,提高手机业务的战略地位。

不过,当年国内排名前几位的手机品牌还是诺基亚、三星、HTC、索尼爱立信和摩托罗拉。

但智能手机的崛起已势不可挡,中国智能手机品牌正相继走到舞台中央。

2011年,功能机时代的“王者”摩托罗拉被谷歌收购,诺基亚的市场份额也迅速下滑。8月,OPPO首款全键盘智能手机X903上市,正式进军智能机领域。11月,vivo发布首款智能手机V1。12月,1999元的小米手机1公开发售,三小时后官网预定量就达到了10万部。

自此,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开启了爆发式的增长,以及一轮轮剧烈的洗牌。

这个过程中,华为曾凭借长年的巨额研发投入,写下了手机行业内一个异军突起的故事,在2020年2季度首次以5580万台的出货量超越三星,成为全球第一。

但在美国制裁下,这个故事在最巅峰时被按下暂停键,芯片成为华为手机绕不开的难题,其出货量也很快跌出前五。

十一年市场风云变幻,到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前五名已经全部换血——依次为OPPO、vivo、苹果、小米和荣耀,其中“米OV”同样是全球范围内第三、第四和第五。

如果将此视为国内手机厂商从0到1的进程,那么更难的还在于之后的从1到10。

如何通过“高端化”稳住手机领域的基本盘,追上高端机中的“常胜军”——苹果,是手机厂商们的一个难题。

更令国内手机厂商头疼的是,在手机市场从增量转为存量竞争的今天,找到新的增长点,或者干脆跨入一个更具潜力的新产业,成为急迫的现实选择。

就这样,“造芯”“折叠屏”“造车”成为了过去一年手机厂商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

01 从造车到造芯,过去一年手机厂商们都拼了

手机厂商或许从未像2021年这样手忙脚乱——造芯片、推出折叠屏手机、造车,哪件都不是易事。

2021年3月至12月,小米、OPPO和vivo依次发布了自研芯片——澎湃C1、V1、马里亚纳X。

其中小米的澎湃C1、vivo的V1都属于自研图像信号处理芯片(以下简称“ISP”),OPPO的马里亚纳X则属于一款影像专用的神经网络处理器(以下简称“NPU”)。

相比复杂的造芯,手机厂商们推出折叠屏手机的步调更一致。

2021年,小米的折叠屏Mix Fold拔了头筹,把价格拉到了万元内,但手机最窄、最长、最厚,也最重,后续用户评价太差。

OPPO 的Find N则以7699元的价格“大杀四方”,成为发售价最便宜也最小巧的横向折叠手机。

赶在平安夜前发布的华为P50 Pocket虽然整体较为均衡,但高昂的售价和5G的缺席依旧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

最晚发布的荣耀Magic V没用上外界期待的UTG玻璃屏幕,却靠着赵明现场两次摔手机上了热搜。

唯一还未加入“战队”的vivo,有消息称将会在2022年初有所行动,但目前仍无官方宣告。

除了在手机上“折腾”,2021年手机厂商们更大的布局自然还要数其纷纷入局电动汽车。

在2021年3月的小米发布会上,雷军说要押上人生所有战绩和声誉为米粉造车。半年后,小米汽车实体公司成立,总部设在北京,工厂设在亦庄,注册资金100亿元,预计2024年上半年实现量产。

华为明确表示“不造车”,但会帮车企造车。赛力斯失利后,AITO问界M5成为华为更深度且全面参与的一款智能电动汽车,代表了华为在汽车系统和多个模组方面的能力。

CEO陈明永曾经在2019年表示目前不会进军汽车行业,但如果未来十年整个汽车行业都做不好汽车的话,OPPO可能就会进军汽车行业。

但OPPO显然等不了10年,2021年2月,OPPO公布了一组汽车专利,均与自动驾驶技术相关,5月提交了“OCar”的商标申请,外界纷纷猜测其已入局。2021年11月,更是有印度媒体报道,OPPO计划在当地推出首款纯电动汽车,预计在2023年底或2024年初发布。

至于vivo,曾经传出过段永平牵头,OPPO、vivo联合造车的消息,但遭到了三方的否认。

直到2021年12月,同样是从印度媒体传出了一份报告,显示vivo已经提交了与电动汽车相关的商标申请,产品包括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无人驾驶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等。

如此拼命的背后,是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从2017年开始连续4年的同比下跌——从2016年5.22亿部降至2020年的2.96亿部,缩水了43.31%。

虽然靠着5G换机潮,2021年全年出货量终于出现了同比增长,但智能手机市场转入存量竞争的事实已然十分明显。

于是,手机厂商们试图通过“高端化”路线来提高售价和利润,抵消销量下滑带来的影响,但“高端化”并非易事。

600美元被视为高端手机的分界线,折合人民币大约4000元。

在国内手机厂商们喊出“高端化”口号几年后,按照权威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最新数据,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中,苹果的市场份额高达57%,三星17%,华为从去年同期17%跌至6%,OPPO、小米则分别有着6%和5%的市场份额。

显然,中国手机厂商中除了华为在鼎盛之时能称之为阶段性“成功”,小米、OV都还有很长的路要求。

02 高端路难走

在全球手机产业链愈发成熟、手机同质化愈发严重的今天,通过造芯片和推出折叠屏手机两条路径,冲破高端化的困局,成为国内手机厂商们的必经之路。

但这两条路却各有各的难点。

2021年以来,各手机厂商推出的芯片,基本都只是专为图片、影像功能服务的ISP芯片和NPU芯片,并不同于华为曾经打造的麒麟9000,是一个集大成的Soc芯片。

如果将Soc芯片比作一套完整的建筑,ISP芯片或者NPU芯片就只是房子中的一个房间,负责某一项功能。

为什么不做Soc芯片而大多选择ISP芯片?

原因在于Soc芯片难度太高且费时费钱,难以一蹴而就。而在手机拍摄成为用户感知度最强功能之一的今天,通过提高摄像这一细分领域芯片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图像质感,成为更具性价比、可行性和实用性的一种思路。

ISP芯片的任务,正是对图片和影像的计算能力起到优化作用。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国内相关企业在ISP芯片制造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形成了可以重复利用的IP,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和提高芯片设计成功率,也减少了手机厂商们“造芯”的难度。

此外,Wit Display分析师林芝告诉市界,在缺芯的大背景下,造芯正属于一个全民运动的风口,北交所和科创板又为芯片行业投资人提供了一个出口,提高了变现能力,降低了投资风险。

从ISP芯片切入造芯,显然是一条更为稳妥的路,但也造成短期内国内手机厂商依然无法与苹果、三星这样拥有制造Soc芯片能力的手机厂商相匹敌的尴尬局面。

相比之下,推出折叠屏手机是手机厂商们在高端化道路上更为直接的一个动作,但目前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价格是最明显的。应力作用和可折叠的各种材料,直接堆高了折叠屏手机的售价——目前市面上最新款折叠屏手机,起步价从7699元到14999元,平均售价在万元以上,而直板智能手机则从千元机到万元机均有涵盖。

重量方面,“折叠”这一特殊形态直接导致手机“超重”——目前主流直板手机的“体重”基本控制在150-200g之间,折叠屏手机则普遍在300g上下,厚度也是直板手机的2倍左右,拿着打电话可能有人会问你为啥拿两台手机?

当然,用户普遍担心的还有内屏的折断和损坏风险——市界查询发现,官网显示的内屏维修价格方面,OPPO Find N为4800元,华为Mate X2目前优惠价是3999,荣耀Magic V优惠价是3579元,小米Mix Fold则为3600元。

小米MIX Fold目前的官方售价已从9999元降至6999元,相当于修个屏幕要花掉超过手机价格一半的钱。

除此之外还有屏幕折痕、应用软件不适配等问题,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一个真正“被需要”的实际应用场景。

细品过往每一次手机形态上的重要更迭,其实都与技术更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20世纪80年代的大哥大演变到90年代轻薄的小灵通,是1G到2G时代的转变,通信技术趋于成熟,手机制造工艺也在飞速发展;到21世纪的3G时代,随着网速提高,音频和图片的快速传输得以实现,手机更常用于娱乐,键盘逐渐消失,屏幕则逐渐变大;再之后屏幕显示技术不断精进,“全面屏”“屏下摄像头”等概念陆续出现。

如今5G时代正在来临,但5G的具体应用本身还颇受争议,折叠屏这个新形态能和5G的高速传输产生什么新的火花,目前自然没有一个说服大多数人的使用场景,手机厂商在宣传时也只能“大开脑洞”,或向“商务机”方面引导。

之所以扎堆于今年推出折叠屏手机,分析师林芝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方面,三星在原有的横屏折叠手机之后,推出了纵向翻折的折叠屏手机,成本降低之余,价格也从14999元下探至7599元,用百万级销量打开了市场,让国内手机厂商看到了希望。

供应链方面,从前几年不成熟且贵的状态中逐渐有了突破,折叠屏、铰链两个重要部件的供应商有所增加,盖板部件则实现了国产化,打开了规模化推动市场的可能性。

目前手机厂商们从7千元到接近2万元价位均有折叠屏手机的布局,或是在试探国内消费者对于这一形态手机的接受度。

未来市场如何尚不可知,但据面板供应链调研公司DSCC预估,2021年全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不到1000万部,而Canalys预测,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4亿台——折叠屏手机占比只有大约0.7%,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要靠还未完善的折叠屏手机撑起高端化的大旗,短期内也并不现实。

03 造车才是“玩真的”

相比拉力赛般的“造芯”和短期内收效甚微的折叠屏手机,造车成为手机厂商们当前打开天花板理论上的最优路径。

某种程度上,全球出货量不断减少的今天,手机厂商们已经意识到,以一己之力扭转市场大势几乎不可能。在革命性的新技术出现以前,一边通过高端化维持住手机产业的“基本盘”,一边寻找下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成为一个更明智的选择。

电动汽车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入口。

信达证券的研报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及车后市场的规模达到约10万亿元,而手机只有不到1万亿元。

目前纯电动车在汽车市场上只占有4%的份额,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此时入局也为时未晚。

2024年是小米宣布的量产时间,2025年则是传说中苹果汽车可能量产的时间点。

其他手机厂商想造整车,晚于这个时间点将会非常被动,如果是像华为一样,以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入局, 更要早早拿出成果。

在此之前,多数手机厂商早已制定下布局Iot的战略,通过各种各样的终端设备渗透到用户生活中的各类场景,已经成为手机厂商们追求的新目标。

汽车如果能够也成为众多终端设备之一,不仅可以绑定更多高客单价用户,还能以此获得这类用户更为丰富且细致的数据。

有了造车动机,还要有造车的能力。

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从2011年的9500万台左右增至2018年最高时的3.9亿台左右。量价齐升的背后,头部手机厂商数量相对固定,自然是赚得盆满钵满。

2020年末,小米集团账面有547.52亿元的货币资金,在A股4600多家上市公司中可以排到第45位——仅次于保险巨头中国人寿和食用油巨头金龙鱼。

小米当年自研澎湃S1芯片时,雷军对芯片项目的心理预期是“10年”和“10亿美元”,此次宣布造车却放话将投入100亿美元。

相比于传统汽车以硬件生产为首要考虑,电动汽车时代,硬件的三电系统之外,软件和生态也成为重要的存在,而这部分正是手机厂商所擅长的。电动汽车也因此被称为“四个轮子的手机”。

(黄仁勋)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曾在采访中表示:“汽车制造商的业务模式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到2025年,许多汽车企业很有可能以接近成本的价格销售汽车,并主要通过软件为用户提供价值。”

在手机厂商们造车的路上,也已经有车企意识到,车机和手机的共通对于打造生态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机会,于是“从后路包抄”,进攻手机领域,也成为一种新的策略。

特斯拉造手机的传闻早已甚嚣尘上,在网传的概念机中,特斯拉的这款手机不仅可用太阳能充电、利用“星链技术”免费上网,还可以和特斯拉电动车无缝对接。

但已经传出的消息和渲染图都并非出自官方,可能只是网友脑洞大开的结果,而且手机行业分析师认为,这些技术大都并不现实。

相比之下,吉利汽车造手机已经有了更具体的动作。

2021年9月,吉利汽车宣布进军手机领域,成立星纪时代,并由李书福亲自担任董事长。自此,手机业务成为其计划投入100亿元的重点布局。

跨界造手机的李书福野心勃勃,一入局就宣称打造全球化高端手机项目,目前已经申请了“来者”、“随身大屏”、“UPON”和“UPUPHONE”四个商标,并从小米、OPPO等手机公司中高薪挖人,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

最新消息是,吉利或将收购魅族手机业务,旗下星纪时代正在和魅族接触洽谈收购事宜,但价格还未确定。

在造手机与造车这两条路上齐头并进,意味着手机厂商们的对手也会越来越多。

如果说“造芯”是一种埋伏,那么“折叠屏”更像是一种试探,都是手机厂商们希望通过高端化守住“手机领地”的被动举措。

相比之下,“造车”则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增长空间,通过“自我革命”消除不安,而进行的一种主动出击。

本文系作者 火星商业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