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T-EDGE文章详情页顶部

一代人的“脱单焦虑”|钛媒体深度

深度
年轻人怎么就被“脱单”难倒了,现如今拥有算法的交友软件,能够提供脱单的答案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年最“年长”的95后已经步入26岁了,随着Z世代逐渐进入适婚年龄,年轻人的婚恋状况也开始备受关注。

Z世代的年轻人,矛盾而又直接,复杂而又简单。于恋爱一途,有人想逃离晕轮效应的陷阱,又有人沉迷于荷尔蒙带来的甜蜜。

24岁的小顾说,“我想和脑子谈恋爱,哪怕对面是只猫”;而同样年龄的小杜说,“我享受和人的亲密无间,哪怕今晚之前素不相识”……小朱每周都会换一个约会对象,但只谈过两次恋爱,过年期间整理了自己的列表,删掉了十几号人,发了条朋友圈写,“新的一年新的开始”……经常恋爱的小霖说,谈恋爱很简单,但遇到合适的人很难……而一直保持着单身的小陈,说着宁缺毋滥的同时,也会在空白时刻感受到一个人的寂寞。

根据极光2021年的调研结果显示,95后有69.1%的人目前为单身状态,其中有40.7%的人从未谈过恋爱。00后中单身群体占比为79.2%,无恋爱经历人群占比为61%。

当代年轻人,脱单真的变难了吗?

父母催婚单身焦虑为什么你还没脱单

李木子小姐姐在26岁的时候,第一次经历了父母催婚。在互联网大厂从业的她已经单身近三年,父母一开始并没有催婚意向,只是希望她能找个对象。但随着她单身的时间越来越长,加上年龄的增长,父母逐渐开始向她施加压力。

李木子告诉钛媒体APP,自己其实平时并没有很强的“单身焦虑”。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如果想要在40岁之前有自己的孩子,那么30岁确实是一个需要考虑寻觅结婚对象的年纪了。虽然结婚后也不一定要生育,但人总是希望能保留一个可能的选项。

事实上,现在年轻人相亲其实并没有通常想象得那么极端。不同于刚毕业时对于相亲的抗拒,现在的李木子已经习惯和父母选中的对象交换微信,有时出来见面约会,互相了解一下。李木子也对钛媒体APP说,通常就是两个人约出来吃饭聊天,如果彼此都没有兴趣也不会再深入下去。这也是她不排斥相亲的一个原因。

在“社会时钟”理论中,社会中存在着一个共同时钟,即在人被期待在不同年龄阶段到达不同的发展阶段。例如18岁上大学,22岁谈恋爱,30岁结婚。当人们按部就班地按照这个时钟生活,便会更容易获得一系列社会认可,反之,则要承受来自社会时钟的压力。

而适婚年龄单身人士的存在,是对社会稳定秩序的挑战。于是,单身成为了一个被社会默认的需要“改正”的“不正常”状态。单身人群也因此承受着各种压力,甚至对于这部分人的指责已经超出了“单身”本身,比如他/她单身的原因是相貌不佳,学历不好,工资不高等等。由此,诞生出了各种单身焦虑。

李木子保持单身的状态并不是因为不想谈恋爱,也不是上一段恋情没有走出来。她认为最本质的原因是,在年龄增长之后人的情感需求降低了,生活的重心不再放在感情上。在李木子25岁左右的时候,处于职场上升期的她需要在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报酬,还是对于成就感的需求,在那段时间里,她的生活都以工作为导向。

2021年,根据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平均每周工作48.6个小时,按工作五天计算,每天工作时间达到了9.72个小时。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人们对于情感的需求自然被降级了。在有限的休息时间内,现代人更需要的是有确切积极回报的情绪体验。比起经营亲密关系,互联网上的各种娱乐活动或许更能让人得到快速简单的快乐。

在这个拥有眼花缭乱的线上娱乐方式的时代,线下社交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在逐渐降低,当人们甚至不能面对面见到彼此,能够怦然心动的机会或许也变少了。固化的人际交往圈也是恋爱的阻碍之一。比起更年轻的时候,李木子已经很少去参加工作之外的社交场合了。在身边人群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人们与适龄异性交流机会逐渐减少。而在工作中认识的人,实则很难成为交往对象。

年轻人可能不是脱不了单,只是更容易分手

据统计数据,比起90后,95后及00后有过多次恋爱经历的人数占比更多,达到4-6次的分别占16%和14.8%,而90后中有多次恋爱经历的人数占比为11.1%。年轻人可能不是脱不了单,只是更容易分手。

“脱单难”的年轻人恋爱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一项针对新型恋爱关系的调查中显示,周末情侣,短期恋人和开放式关系是年轻人最想尝试的三种新型恋爱关系。

总的来说,恋爱关系对于年轻人来说变得更加脆弱,个人的独立性大于亲密关系的约束性。

李木子说自己本质还是一个期待爱情的人,在她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中,始终是有家庭存在的。恋人于她来说,更需要提供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陪伴和共鸣。于物质层面或者生活层面,李木子认为她有足够的独立性能够自己照顾自己。

在婚恋中,李木子认为人是不断变化的,处于亲密关系的两个人可能只是在同一阶段互相匹配。随着社会环境、职场环境和个人发展,当两个人在变化中处于不同阶段的时候,可能就不能达到精神和物质的匹配。这种不匹配自然会导致分手或者离婚。在彼此的下一个阶段,会遇到其他适合的人。能够一生都在统一阶段上匹配的人是很难找到的。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教授沈奕斐提出了“爱情的新旧脚本混杂”的概念。她在微博有43万关注,B站拥有超100万粉丝。她在B站所发布的“恋爱指导”类视频平均每条都有十万以上的播放量。视频下方经常有粉丝关于恋爱咨询的留言,还有年轻人在评论区相亲征友。

她认为,在爱情旧脚本中,婚姻和爱情要服从于家族利益,但好处是具有稳定性,不需要承担个人选择的责任。而在现在时代的爱情新脚本中,个人的意愿、选择和幸福高于一切,但坏处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如以前有保障。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被称之为“压缩的现代化”,即中国用了几十年,达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了文化的滞后性。

在爱情观上,就体现在人们拥有一种即超前又矛盾的心理:希望获得爱情的自主性,但又对旧式爱情的不费吹灰之力和稳定性恋恋不舍;想要旧脚本的安稳和保障,又想要新脚本的自由和独立。“因为我们背后有两个完全相反的逻辑体系,如果你双标,一旦自相矛盾,想找到合适的人就很难。” 沈奕斐分析。

根据“新旧脚本”理论,某些时候,正是彼此认知和对脚本的想象不同导致诞生了众多“渣男渣女”,“海王海后”。

例如,有些人认为暧昧就一定要发展为恋爱关系,彼此在暧昧阶段就要负责,而恋爱,是以结婚为目的的交往。有些人认为暧昧可以随时结束,毕竟还没有进入恋爱关系,彼此不需要负责,恋爱的尽头也未必是婚姻。而暧昧的定义在大家心中又各不相同,负责的程度也有差异,是每天互道晚安,还是拥抱牵手?是吃饭谁买单,还是随叫随到?

对于恋爱的态度问题除了由于新旧脚本的夹杂,也有男女脚本冲突的因素。

沈奕斐提到,女性的传统角色是顺从的、被保护、被照顾的角色,现代女性进入了公共领域后,开始追求自我,不再服从于社会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想象;而传统男性角色是代表权威的经济提供者,而在市场经济下,男性角色的自我成长路线没有改变,现代男性被要求成为传统角色的加强版,对于成功、养家的压力还是很大

体现在恋爱中,就可能导致女性认为男性没有承担起应该有的“主动”“负责”等义务,而男性认为女性不够“专一”、“保守”等。

沈奕斐也表示,从95后开始,男生也逐渐在追求自我,并去向着背离传统角色的方向发展,这也许会带来关系的改变。当关系的双方都拥有追求自我的独立人格,或许,如此多的新型关系的出现,正是关系改变的一节。

算法真的能帮人找到真爱吗?

成熟的Z世代年轻人,已经可以熟练地在陌生人交友软件上右滑同学/同事,并友好道“你好”了。

李木子提到自己对陌生人交友软件和网恋的天然不信任感。她认为在陌生人交友软件上,异性更容易伪装自己进入一个求偶的状态。同时,还有欺骗、真人与照片不符以及对方同时和多人进行暧昧等可能性。

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与现实中的面对面交流相比,人们在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线上交流时,充满了更多的掩饰性。其次,在线社交不同于面对面交流的一大特点是,我们无法准确地看到对方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尤其是通过文字交流时,更容易出现“情感折扣”。

在此前提下,陌生人交友软件目前使用的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讯)体系和标签系统,实际上可能也并不适应当代年轻人需要的恋爱社交方式。

在线“社交空间”元气酒馆APP的创始人陈奕龙表示,用户在使用传统交友软件时会发现,虽然看似遇到的人有很多,但真正能够进行有效交流并成为朋友的却很少。以往通常认为其原因在于前端匹配不够精准,于是进行了各种前端匹配的改进,例如发现互相喜欢,做灵魂匹配、AI匹配等,但在改进匹配方式后问题依然存在。

在陈奕龙看来,其实核心原因在于,以发消息为主的IM系统从根本上不适合陌生人社交,或者说不适合两个人交流。其一,IM具有异步通信属性,即双方的消息可能存在时间差,两个陌生人在一小段时间内遇到并发生密集对话的概率本身极低,而在一次对话结束后,再唤起对话的难度再上一层楼。

其二,IM作为一个通知工具,用户需要学习很多聊天技巧去表达自己和完成对话,在对话之后很可能双方依然不能完整、立体地了解对方。市场上大部分社交APP建立连接的主要方式仍是“文字消息”,彼此无法深入了解,只能通过简单的标签、照片进行筛选,因此也就只能满足些初级的需求(例如约炮或者相亲),而不是建立高质量有价值的关系。

他认为近年来,人们对陌生人交友的需求跃升到了更高的维度,其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对“情绪价值”的认同,希望彼此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这种新的变化他称之为“新交友主义”。现有的很多交友产品为了提升效率,不断加强用户“目的性”甚至是“企图心”,而这本身就违背人们在接触陌生人或者交友恋爱的合理过程。爱情的美妙本该来自于那不经意间的怦然心动。事实上,大家真正渴望的并非所谓的“伴侣”或法律规定的“婚姻”,而是那种更趋近于理想状态的“亲密关系”。

元气酒馆应用内截图

元气酒馆应用内截图

元气酒馆尝试构建良好的“线上”与“线下”的约会氛围,倡导多元的交友文化。同时在产品设计方面,也不以传统“文字聊天”体系作为核心,而是搭建了一个虚拟现实的“社交空间”。用户在下班后跨越物理距离,在虚拟酒馆中与陌生人小酌一杯,聊聊彼此的故事,在短时间里就可以建立高质量的关系,结识新的朋友。

算法真的能够帮人找到真爱吗?实际上,越是年轻的群体,对算法抱有更深的怀疑态度,从小在互联网和算法世界中长大的Z世代,更加懂得线上交流的种种局限和暧昧。利用标签将人进行标记和归类虽然是一种方便快捷的归类方式,但也让人损失了人的复杂属性。

华东师范大学刘擎教授在采访中曾对标签系统如此评价,人类离不开标签,标签就是类型化的思考,让人们不用那么细致地、深入地花费时间去具体和深入地了解一个对象。用三五个标签,就能标定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这对被标签者其实是一个负担,因为标签往往不是完全准确的——然而,事实的情况往往是,当我们介绍一个人的时候,你越熟悉他,越难用三言两语去概括他。

当我们在社交软件中用简单的几个标签对一个人下判断的时候,实际已经放弃了去深入立体地了解这个人的选择。

年轻人的脱单难题,与其说是恋爱变难了,不如说是整个时代发展对现代人恋爱观带来的变化。只是不同世代和生长背景的人的接受度不同,而在Z世代这个现象尤为凸显。现代人的恋爱与亲密关系将走向何方?或许未来真正要面对的不只是这个单一问题,甚至要面对家庭结构及社会关系的深层变化,而人们寻找恋爱对象的手段,也会随着科技和产品的变迁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李如嘉,编辑|葱葱、天鹏)

注:本文部分数据引用自——

KnowYourself《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处在婚恋中的人比单身人士“高人一等”?》; 

http://https--data--stats--gov--cn--e4192.proxy.www.stats.gov.cn/easyquery.htm?cn=A01

田丰,李夏青.网络时代青年社会交往的关系类型演进及表现形式[J].中国青年研究,2021(3). 

本文系作者 李如嘉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太自由了!

    回复 2022.03.12 · via android
  • 上学时不让谈,一毕业就催婚,看着父母的婚姻,实在是没有进入围城的勇气

    回复 2022.03.12 · via pc
  • 父母担心的是我老了没人陪伴没人照顾,殊不知有人了也不一定有陪伴和照顾

    回复 2022.03.12 · via android
  • 这是给元气酒馆打广告呗!我下载体验一下

    回复 2022.04.05 · via android
  • ,周末情侣,短期恋人和开放式关系是年轻人最想尝试的三种新型恋爱关系。

    回复 2022.04.05 · via android
  • hjnnnij

    回复 2022.03.20 · via pc
  • 这小朱是个人才

    回复 2022.03.15 · via iphone
  • 一时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

    回复 2022.03.14 · via iphone
  • 经济压力也是这个时代不谈恋爱的一个原因

    回复 2022.03.14 · via android
  • 交友可以,交心太难了

    回复 2022.03.12 · via h5
更多评论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15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