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ES文章顶部

“碎片时间”绑架了多少焦虑的现代人?

“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今年最烦的一句话。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DT财经(ID:DTcaijing),作者丨郑晓慧,编辑丨唐也钦,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每天下班坐上公交或地铁,正打算拿出手机打开背完今天的30个单词,突然,一条消息弹了出来。

要回吗?但上次回了以后你们聊了一路,单词一个没背,第二天要背双倍;不回吗?但回一下只要几分钟……你挣扎了一下,还是打开了对话框。

于是,相似的剧情再次上演。回完这条消息后,一条新消息又弹了出来,这次是最新的热门话题,然后是热门视频。直到一个小时过去,你才意识到今天单词又只背了一个,并感到焦虑。

我们发现,这样的焦虑越来越常见。换句话说,继“碎片信息焦虑”后,不少人开始患上“碎片时间焦虑”。

根据数据和采访,我们总结了3种“碎片时间焦虑”的现象,并探讨了造成这种焦虑的原因,以及背后所体现的现代人的一种新·休闲观。

焦虑1:每天都有很多碎片时间,但不知道该做什么

通勤时、排队时、午餐后休息时……这些零散的、原本没有任何计划的时间片段,都被统称为“碎片时间”。不知道该在碎片时间里做什么,是人们普遍会有的第一种焦虑。

回溯每个人第一次高强度使用碎片时间的场景,最早可能发生在备战高考时。在“一分落后一千人”的大红色标语下,不少人早餐时背单词,午休时背历史知识点,睡前20分钟还要再复习一遍今天的知识点。分秒必争,只为考大学。

但进入社会后,不少人都再也没有这样明确、清晰的目标。毕竟,对打工人来说,光是完成工作,就已经用尽一天的力气。

“每天地铁单程要40分钟,但我上班的时候还没睡醒,下班的时候脑子就宕机了,哪有精力想什么目标不目标的,能平安健康我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设计师蛋筒(化名)说。

目标、意义感缺失是一方面,计划太多、不知道怎么安排计划是另一方面。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2018年对2007名受访者的调研结果,尽管有88.5%的受访者注意利用碎片时间,但59.1%的受访者觉得自己没法在碎片时间投入做事,还有35.4%的受访者直接坦言自己缺乏规划时间的能力。

插画师小北(化名)总是有很多事情想做。“想学画画、学厚涂、想学3D建模、想看书、想看电影……”但因为无法按“重要-紧急”的程度进行先后排序,什么都想专门留出一块完整的时间来完成,反而什么都做不成。

焦虑2:想要追求效率,却“滚动上瘾”

和上述不知道为什么焦虑的人群不同,有一部分人会预先计划好自己要在碎片时间里做什么,但最终结果总是浪费时间。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不少人都是抱着好好利用碎片时间的心态打开手机,却最终掉进了信息流的“兔子洞”里,无节制地一直上下滚动屏幕。

“心里想着回完朋友的微信就结束,但等朋友的回复的时候,就会忍不住去刷朋友圈,刷完朋友圈就会想刷微博、小红书、淘宝……感觉已经形成了一套流程,不走完这个流程心里就不舒服。”笑笑(化名)说。

当然,技术的发展和注意力经济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的原因之一。

美国学者伊桑·图西把“努力利用移动用户的碎片时间来创收的行为”定义为碎片时间经济。他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得出一个结论:为了获得更多收益,“传媒公司把通勤族看作焦虑、忙碌、需要娱乐的一群人”,这样通勤族就可以心无旁骛地享用“媒体零食”,一直滚动下去。

豆瓣小组“我发现个规律”中,也有不少组员意识到,碎片化工具看似让自己更方便地摄入更多信息,但反而降低了自己做事情的效率和记忆力。时间究竟是怎么过去的,自己也想不起来。

(图源:豆瓣小组截图)

于是,长期下来,人们逐渐养成快速且无限浏览的习惯。既无法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又无法专心做真正重要的事。

根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一项研究,“多任务处理”的本质更接近“多软件切换”,而且在不同的任务切换后,人们往往需要23分钟才能重新回到手上的任务中。

更让人感到焦虑的是,能意识到问题是一码事,能不能真正抵挡干扰又是另一码事。笑笑坦言:“虽然知道这样不好,但下一次还是会忍不住,所以每晚睡觉之前思考自己今天干了啥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又浪费了时间。而且一想到我明天可能还会继续这么干,就会觉得很焦虑。”

焦虑3:即使看了很多金句,也过不好这一天

如果说有一部分人是“滚动上瘾”,让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划了过去;那么还有一部分人则是“金句上瘾”——就算时间不多,也要用碎片化的知识填满。

听播客是小马(化名)填充碎片时间的方法之一,哪怕只能听10分钟,他也会按下“播放”键。“一开始还好,后来发现我有点魔怔了,觉得听播客还不够,还要一边看知识帖,最后整个脑子就炸了,一个播客放完了,也不知道它说了啥,只记得热搜第一的内容很离谱。”

另一问题是,在碎片时间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往往也是碎片化的、零散的,看似了积累很多,实则信息过剩,“过目就忘”。

2019年《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现状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在碎片化学习后,接近一半的人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大部分只能简单记忆,有印象”,能够把知识“整合为实用的整体,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的人数比例不到5%。

盲目追求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本质上是通过“压榨”消化知识的时间来实现的,借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眼睛懂了,但大脑没懂”。

所以,即使在碎片时间看过大量的金句,也只是囫囵吞枣,依然过不好这一天。

为什么焦虑?背后是一种新·休闲观

在资本主义的语境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一切”。只有最大化利用所有时间,提高单个时间单位的效率,才能笑到最后。

在消费主义话术的催眠中,人们的焦虑无处可逃。比如不同类型的“时间管理大法”——“把你一天的碎片时间加起来,有完整的2个小时”“利用好你的碎片时,就能一个月读完8本书”;还有一些与同龄人比较的话术“你的同龄人,都在利用碎片时间偷偷逆袭”“24小时时间记录法,不浪费一分一秒,人生一路开挂”等等。

结果是,工作、学习和休息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本可以用来好好休息的碎片时间,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人们的负担和压力——如果错失了高效利用碎片时间的机会,大家就会不自禁地陷入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状态中,感到后悔和自责。

正在牛津大学就读博士的小许(化名)认为自己有严重的“碎片时间焦虑”:“生活在卷王中心,随时都会焦虑。博士虽然是个好title,但沉没成本太大了,对口的工作机会却没有那么多。所以如果我没有利用碎片时间去学习本专业或一些增长技能的知识,我就会觉得我被落下了,以后就会找不到工作,然后成为loser。”

所以,即使有时候想要让自己喘口气,小许也会选择“倍速休闲”模式。如《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的,视频用户选择“快速看”的原因除了跳过不喜欢的剧情外,第二大原因就是因为时间有限,想要提升看剧效率。

快速休息,然后快速恢复工作状态——这种对速度和成功的追求,让人们不仅希望能占有更多碎片时间,同时也陷入了更深的焦虑之中。

写在最后

人们对碎片时间的利用和焦虑,离不开效率、价值。

这种逻辑,和人们尝试减少睡眠时间的逻辑是一样的。学者乔纳森·克拉里在《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一书中提到,如果有一种药物可以让人连续工作100个小时,一部分著名的学者会十分赞同。

“为什么要反对呢?如果能更灵活地安排睡眠以及减少睡眠时间,难道不正赋予我们更多的个人自由,使我们有能力追随自己的需要和欲望来生活吗?睡得更少不就使我们有更多时间‘尽情享受生活’吗?”

但问题是,碎片时间、乃至其他时间的使用价值,究竟是由谁决定的?我们每个人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想要享受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或许,我们都应该从对时间的焦虑中跳出来,好好休息,好好想一想。

本文系作者 DT商业观察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