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成为“纸老虎”,电动自行车超速如何解决?|钛媒体直击3·15

为了速度,企业牺牲了良知,用户舍弃了安全。

图片来源:央视

图片来源:央视3·15晚会截图

今年央视3·15晚会上,电动自行车超速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包括新日、金箭、台铃、绿源、小牛等等品牌,其销售的新国标电动自行车都能通过解码器等手段,实现对于限速的破解。

早在2019年4月15日,电动自行车新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 ,以下简称“新国标”)就已经开始实施。

新国标中明确了:电动自行车应具有脚踏骑行能力,具有电驱动和电助动功能,电驱动行驶时,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h、电助动行驶时如果车速超过25km/h,电动机不得提供动力输出。在整车设计方面,全车重量(含电池)不能超过55kg,蓄电池标称电压应当小于或等于48V,电动机额定连续输出功率应当小于或等于400W。

此外,电动自行车的软硬件均应当具有防篡改设计,防止擅自改装或改动最高车速、功率、电压、脚踏骑行能力。但是在一系列暗访当中,企业为了能够解除限速可谓“各显神通”,比如借助第三方硬件进行限速破解、甚至还有官方下场亲自为经销商提供破解服务,而且为了能够在交警查验时瞒天过海,很多销售电动自行车的店铺还提出了“改速不改表”的骚操作,即车速可以达到30~40km/h,但是表显速度却停留在25km/h。

电动自行车限速究竟为了谁?

 随处可见的电动自行车大军

在新国标车型进驻市场的初期,对于用户和行业内的厂商都曾产生过一定的困扰,站在用户角度,新国标电动车除了限速以外,对于外形、重量、电池容量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得新车在外形、动力等方面的表现力,相较于之前的超标车有所下降,但从长期的发展来看,用车安全和交通安全依然是需要首先考量的因素。

为什么要给电动自行车限速?其背后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作为道路交通参与者,电动自行车的速度应该与道路环境、驾驶者能力、产品结构设计等相匹配。电动自行车通常都行驶在非机动车道内,与它接触最多的就是行人与自行车,如果电动自行车车速过快,一旦与行人或者自动车遭遇碰撞,很容易造成人员受伤。

同时,电动自行车在设计时,其整备重量、刹车、轮胎以及防护结构等硬件,都是以低速行驶为主要场景来规划的,尤其是与摩托车产品相比,你会发现电动自行车在很多关键结构的设计上,都进行了简化,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使其拥有了高速行驶的特性,很容易出现“跑得快、刹不住”的情况。

最后一点,则是电动自行车并不具备驾驶门槛,这也使得很多驾驶者,并不具备对电动自行车的完全操控能力,或者也不了解和遵守交通规则,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让他们驾驶时速达到40km/h的交通工具,其危险性也显而易见。

所以电动车的限速,其初衷还是为了能够保证大家的出行安全,之前因为电动车超速与汽车、行人产生碰撞后导致的悲剧,已经上演过很多次了,用户在进行破解限速的操作时,还是应该意识到这种操作会产生额外的安全隐患。

还记得《流浪地球》中的经典台词吗?”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交通安全才是最重要的那个部分。那么,对于那些想要追求速度感、更高通勤效率的消费者而言,可以考虑考取摩托车驾照,选择电动摩托车产品。

新国标车能调速,比“超标车”更加危险

图片来源:央视3·15晚会截图

加装破解限速模块(图片来源:央视3·15晚会截图)

与限速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目前处于灰色乃至违规地带的“破解限速”产业链,这也是此次央视3·15晚会曝光的重点内容,其实破解限速这件事,并非是现在才成为热门话题的,几年前,电动自行车就能够通过“剪线”的方式解除限速,相信很多人对此并不陌生。

在电动自行车进入新国标时代以后,由于设计上的限制,解除限速的手段变得稍微复杂了一些,但是依然有很多企业在从事相关的工作,比如在央视的报道中,就有一家名为“江苏蓝君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为电动自行车提供相关的解码器产品,这些解码器通过与电动车电源相连接,就能轻松解除速度限制,甚至有一些还具备解除低速提示音、表显数值25km/h封顶等功能。

之前很多不符合新国标规范设计的“超标车”中,还有一些是装备更大功率电机的同时,改善刹车与轮胎抓地力的产品,如今的“新国标解速车”,则纯粹是在为低速使用环境设计的代步工具上,直接解除了速度限制。换而言之,这些车辆在设计乃至测试的过程中,只以25km/h作为速度上限,其对应的刹车、车架强度、车灯亮度、轮胎等设计,也只以此为标准。

图片来源:央视3·15晚会截图

破解限速后对比(图片来源:央视3·15晚会截图)

但是实际交付给用户以后,通过销售店铺或者第三方渠道解除限速后,这些车辆的使用场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比如在测试中,电动自行车25km/h刹停至0km/h需要10m并且全程都能够保证车辆平稳可控,如果车速提升至40km/h,刹停距离就有可能会增长1倍,并且对于很多新手而言,越是高速状态遇到意外情况,其对于车辆的控制力就更会被减弱,如果再遇到冰雪或者雨天,基本摔车将是必然结局。

由此可见,新国标车在目前的技术规定框架下,其适用的使用场景就是围绕低速、短距离的代步需求展开的,对于新国标车辆而言,厂商在解除时限速不仅违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从这个角度来说,包括小牛、新日、金箭、台铃、绿源等品牌,其自身就应该建立起防范的意识,在央视的暗访中,很多销售人员对解除限速毫不避讳,甚至有些电动自行车厂商的工作人员,都会直接告诉记者提供解码的方式,并以此作为推销的手段。那也就证明了在厂家眼中,并不把新国标的限速当作红线,而是阳奉阴违。

限速与效率,真的是个死结吗?

电动自行车市场发展到现在,之所以能够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主要还是来源于其零门槛的上手限制以及普通消费者对于便捷、实惠代步工具的需求。对于处于赛道内的厂商而言,更应该对使用者的安全负责,而不是一味追求眼前的市场利益,如果长期容忍”破解限速“的情况存在,最后市场就会变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状态,合规产品无人问津,私改产品踏破门槛,那对于一起又一起的由于超速、改装引发的安全事故,谁来负责呢?

近两年,企业也想出了一些可能能够缓解矛盾的方式,比如布局智能网联化的电动自行车产品并推出与之匹配的保险机制,对于那些合规使用车辆的用户而言,保险可以作为购买新国标电动车的使用保障,智能网联化中具备的定位、录像功能则可以作为提供保险服务的数据依据。

不过这中间,也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车辆进入智能网联化后,用户的隐私问题如何保护,车辆为智能网联功能增加的成本如何平摊,这些都是需要企业去解决的痛点和难点。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用户对于通勤效率的追求,这件事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对于车量稀疏、人流较少的路段/地区而言,但是这更多地需要用户、政府、企业协同起来,通过一系列手段来对现有的产品、限速策略进行优化。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邓剑云,编辑/钟毅)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