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竞购FT,为什么全球主流媒体都在为数字化节衣缩食,只有彭博还在逆势扩张,频频收购?
【蒹葭 杨瑨/钛媒编辑】今年春天,在位于纽约曼哈顿核心区的彭博大楼总部,关于这家公司在并购《商业周刊》之后的下一个目标是FT的传言,就已经被讨论得沸沸扬扬。
如今,消息再起。这一次,似乎是距离彭博的目标又近了一步。钛媒体编辑在数月前曾于纽约拜访彭博,即感叹于其游走于传统意义的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特殊属性。
即便处于全球媒体都开始节衣缩食的今天,在那个气派的大楼里,彭博还在扩招采编人员,还在其硕大的休息区提供免费的不限量的咖啡、牛奶、零食、水果。当然,彭博的职员告诉钛媒体编辑,他们采编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大一部分是技术人员。
彭博的“盒子”,“彭博终端机”,自被设计出来,即很快覆盖了华尔街的几乎所有交易员,那说到底是一个技术产品,而不是一个新闻产品。
2010年,彭博社收益近70亿美元,纽约时报公司为24亿美元,汤森路透公司为130亿美元。但汤森路透公司的营业毛利率为19.6%,纽约时报公司为10%,彭博社则高达30%。其中“盒子”的收入对其整体总收益贡献高达80%以上。
今年春天,当钛媒体编辑问起彭博,媒体寒冬,“盒子”是否会降价时,彭博回答:我们要涨价了!
“涨价我们也得接受,他能直接帮助你挣钱”花旗银行纽约一位理财经理如此解释。
12月10日,钛媒体也第一时间报道了《与其说彭博要收购FT,不如说他看上了<经济学人>》,布隆伯格一直青睐《经济学人》,以及FT在数字媒体业务上的成功尝试,都给这笔收购业务增加了可能性。
但这也不是彭博的突然之举。在良好的财务数字下,彭博开始了其要打造全球最大媒体集团的野心。也要将其他媒体业务都围绕其终端盒子运行。但他自己做的杂志业务都不温不火,例如92年创办的《彭博市场》,至今恐怕在全球市场也没多少人知道。但这两年,其已陆续收购了多家媒体,由此进入不同市场。
面向专业高端人士,坚持收费服务
用新闻媒体来帮助提升其盒子价值的例子在其2009年收购《商业周刊》后即可一窥。当亚马逊公司负责人杰夫·贝索斯接受《商业周刊》独家专访的封面文章,被优先在彭博终端机上出现,这令亚马逊公司股票上升5个百分点。
媒体曾报道,它已有2700名采编人员,比《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加起来还多;在世界各地设有办事处,从尼日利亚的阿布亚到克罗地亚的萨格勒布。
在完成对《商业周刊》的收购之后,2011年8月,彭博社又以9.9亿美元收购美国国家事务出版公司(BNA)。这家公司专门研究法律、税务、监管规则,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 但其在华尔顿专业领域早有建树。比如,上诉法庭针对某项专利判决的相关信息、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何时批准环保署的融资方案、电信巨头将从延期偿付无线税款中获利几何等等,这些信息都由该出版公司提供。
来自新华社的一篇报道,即讲述了BNA的运作和彭博借扩展面向专业人士收费服务的野心:
也就是说,首都的每一个律师、立法人、游说者都必须依赖BNA的数据库开展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正是彭博社理想的收购对象,可以利用其资源拓展新市场,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如同他的“盒子”一样,面向专业人士提供收费服务。彭博社还新发展了两项网上订阅服务:“彭博政府”(BGov)和“彭博法律”(BLaw),每项服务都提供庞大的数据库、分析软件和相关新闻,又是面向专业人士 。如今,彭博社可以将BNA广受欢迎的数据库直接提供给BGov和BLaw用户,为游说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举一个例子。一家煤矿公司希望阻止一项可能影响其采矿业务的能源法案通过,一名说客要在华盛顿为之游说。他首先登录BGov网站(每年订阅费5700美元),网站会自动提供新能源法案的相关信息,如过往类似法案是如何通过的、新法案将对口哪个专门委员会、关键议员有哪些、他们过去是如何投票的。然后,这名说客调出摇摆议员资料,发现他正在为即将举行的换届选举筹款,竞争非常激烈。网站会列出主要捐款人名单,说客只需打电话游说他们为摇摆议员捐款,再以此作为条件对议员施加影响……
随着华盛顿用户的增长,彭博社将在首都雇用更多记者。于是便出现这样的情景:彭博社记者报道某委员会讨论某法案的同时,委员会工作人员正使用BGov研究对手的弱点;或者,彭博社记者在报道某个案件的审理过程,案件代理人正使用BLaw梳理过往相关案例。
布隆伯格的心结和争议
彭博的业务扩张并非在内部没有争议,每一次收购都会引发争议,内部很多人也认为既然终端机已如此辉煌,不需要那些著名媒体来提高影响力,对终端机用户价值有限。
这次对FT《金融时报》的收购也如此。
钛媒体简要编译摘录了《纽约时报》关于彭博竞购FT内部争议的部分内容如下:
“这是我唯一想买下来的报纸”,他曾经对一位同事这样说,“而我为什么要买呢?”对另一个人说。
布隆伯格的矛盾心理反映了整个报业的两难困境,当然也出于他本人作为纽约市市长的复杂动机。他正在成为潜在出版商的欲望和出于投资人的谨慎之间反复权衡,通过收购获得巨额收益可能会损害到公司的声望。
彭博很早就进行了委托调研,以评估《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和英国《金融时报》是否有潜在的出售意向。三名知情人士透露,结论是只有英国《金融时报》有这个可能。而因涉及私人谈话内容,他们拒绝透露姓名。
彭博官方人士说,其高管们只是在假设的条件下就收购的可能提出了讨论,最终要等待布隆伯格的决定,因为他拥有90%的股权。“只有一个人能决定是否收购,,那就是迈克”一名经理人员表示。彭博发言人对此拒绝置评。
就在上周的一次聚会的中,布隆伯格曾在简短采访中说“《时报》在美国的发行量超过了《华尔街日报》在欧洲的发行量。”这让人感觉,他显然已经非常深入仔细的研究过《时报》的业务。当时,他还很有兴致的描述了自己阅读《金融时报》时,总是从左侧专栏开始;他还称赞发表在首页的短片报道,还用了一句报业术语,“完全没有断章”。
通过收购可拥有《经济学人》的半数股份?布隆伯格对此表达了保留意见。根据《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的所有权协议,《金融时报》对《经济学人》的采编报道没有干涉权利。“根本没有实际的控制权,想要这个干吗?”布隆伯格先生反问道。
彭博部分内部人士认为,更明智的做法是收购一家完全数字化的资产,比如像LinkedIn一样的网站。据称,彭博公司董事长、布隆伯格的亲密好友丹尼尔·多克托洛夫(Daniel L. Doctoroff)对收购一份报纸的价值持怀疑态度。
在彭博新闻社一篇报道文章入选普利策奖公众服务领域提名后不久,多克托洛夫在波士顿分社与记者们举行了一次见面会。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员工对记者表示,“他坚持报纸出版已经过时了,对收购任何印刷出版物表示十分鄙夷。”
对于彭博公司而言,著名的彭博终端机业务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华尔街交易员办公桌上,装备的都是这款高速运转、并有海量金融数据入口的终端电脑。31.5万名终端用户贡献了彭博大约85%的营收,他们每年要终端机缴纳20000美元服务费。这项收入用来维持彭博新闻运营部门的庞大的开支,是布隆伯格高达250亿美元财富的基础。
在彭博内部,围绕是否收购《金融时报》的争论,反而加剧了对其庞大的新闻运营成本的质疑:凭借利润颇丰的终端机销售,彭博员工可以过得很舒适;而同时,彭博资讯的品牌效应,使其在金融领域之外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读者。是做一家终端机销售公司,还是一个坚实的国际化媒体?彭博到底要走哪条路?
对于彭博的记者团队而言,他们的抱怨是由于长久缺乏一个广泛固定的报道平台。现实是,受限于市长先生所秉持的“观点发布”式新闻观,读者的注意力基本都放在终端机和网站上每日更新的Bloomberg View上,只能获得相对很弱的影响力。因此,采编团队是主张收购派,他们认为,彭博资讯和专栏内容可以借助《金融时报》得到更为广泛的发行和传播。
支持购买者还认为,即使并不是个不赚钱的买卖,但十分适合彭博的核心业务——可以为其正不断扩张的新闻运营业务打通一个权威的国际化渠道。而再假以时日,彭博对《时报》的注资还有助于在美国建立更广泛的读者群,还可以填补《新闻周刊》改版为泛阅读类公众媒体之后的空白,从而早日实现成为美国排名第一的商业媒体的目标。
布隆伯格先生似乎已经意识到,最终如何决定对《金融时报》的收购,意义远远超出金融层面。在布隆伯格家庭基金会5月召开的订阅派对上,他回忆起不久前的一次交谈,“有人对我说,现在还敢收购报纸的人一定都是傲慢的亿万富翁。”然后,这个人对着布隆伯格说,“就像你这样的,迈克”。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衰)
(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