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详情顶部

从第一性出发,谁能扛起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钛度号
以史为鉴,以产业规律为指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锦缎

新能源汽车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主要增量产业部门之一。远大前程召唤下,各方势力纷纷介入,一派大干猛上景象,诸多新兴公司获得市场高溢价估值,一度被寄予了“终局式”想象。

实际上,汽车产业已经存在百年历史。百年之中,从福特T型车到特斯拉Model Y,“城头变幻大王旗”从未终止。任何一个品牌的最终崛起,直至产业格局的阶段性稳定,都历经了残酷的淬炼。

当浮躁气息越来越浓时,我们越需要以史为鉴,以产业规律为指引,一分为二地对当前新能源车市场格局以及竞争态势的中长期预期,有清醒的认知。如是,于产业,于投资都是有益的。

所谓一分二,是指:

在A面,一个长波周期的能源及智能化革命背景下,汽车市场及技术正在发生破坏性变化,全球产业格局将因此重塑。其中,中国整个新能源汽车及数智化产业链的相对完整与领先,使中国汽车产业迎来历史最佳破局窗口期。参考日本汽车品牌的崛起历程,我们可以乐观预期,中国或将有不少于5家公司逐步成为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的中坚。

在B面,我们正处于一场历时10-20年的马拉松竞赛的开端,以史为鉴,当今多数产业参与者所“共谋”的新故事,从长周期看都将经历“泡沫吹胀-破裂-理性发展-格局奠定”的过程。故而对一些似是而非的故事,需要警惕,甚至避开。唯有回归汽车产业客观规律,回到制造业本质去瞭望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产业才不至于栽跟头,投资者才能避免交更多学费。

从A、B两面出发,我们会发现,当今中国汽车产业内,诸多勤恳的本土品牌都值得重新梳理一遍,因为回归产业本质,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它们不会像当前聒噪的声音所说那样,已经失去了时代的眷顾,反而我们有实质的理由相信,在这场竞争之中,它们有足够的韧性走到更远。

作为开篇,我们将目光锁定一家市场关注度很高,但认知度相对有限的本土汽车品牌——小康股份(赛力斯)。以这家公司为研究客体,本文将尝试分析三个问题:

1. 什么是新能源车的第一性?

2. 新能源汽车需要怎样的“中国制造”?

3. 以及,扛起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需要打破哪些认知陷阱?

01 认知决定终局:什么是新能源车的第一性?

电动化与智能化,是当前新能源汽车两大炙手可热的锚点,也是驱动整个汽车产业创新范式转折的两个关键技术要素。

但问题是,一旦将充分条件视为必要条件,或将部分必要条件视为必要条件的全部,那么,它所催化的泡沫势必将成为整个产业巨大的麻烦。实际上,当时当下,我们正在经历这样的中短期曲折——

  • 从芯片供给危机到锂矿等原材料供给失衡难题;

  • 主机厂与电池厂博弈持续加剧;

  • 辅助驾驶雷声大雨点小,故障频出且渗透率不及预期;

  • 预期打满但进度不足,上市公司估值走势形如过山车;

表面上看,新事物的成长受到了客观现实条件的制约,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但回归内里,一个根本原因还在于一个时期以来的盲目乐观,使我们忽视了对产业规律的敬畏,进而大部分从业者在应对问题的规划与预案能力建设上不及预期。

无论新能源汽车有怎样的远大前程,其底层规律却是一以贯之的:

1. 这是一个“超级重资产+强周期”行业;

2. 不管产品形态如何改变,其第一性始终是制造业的基本规律——基于生产工艺进步的成本与服务竞争,即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3. 用规模效应熨平“重资产+强周期”桎梏,成为最终格局的“幸存者”之一。

回溯汽车产业历史,从福特到通用,再到丰田、大众和特斯拉,过去百年间汽车产业5大符号性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无不系基于技术创新的生产工艺的指数型进步。其中最广为认知的便包括福特的“流水线制造”工艺、丰台的“精益制造”工艺、大众为代表的“平台化/模块化”制造工艺体系与特斯拉的“超级制造”工艺体系。 

图:汽车生产制造能力的提升路径;资料来源:国海证券

图:特斯拉“超级制造”工艺体系的三层次;来源:OPEO

再以日本汽车产业的崛起为参考,追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的丰田、本田等日本老牌车企可以发现,它们的成功之道,在于面对充分的市场竞争,不断追求以构建硬核制造工艺为核心的多元技术进步,最终在核心零部件、制造流程等关键领域建立比较优势,形成了即时平衡的汽车生产制造方法论。

即使是在智能电动汽车的电气化架构下,汽车仍然是极为复杂的工业品。就以汽车底盘为例,包括了悬架系统、转向系统、驱动系统、制动系统等,其制造的门槛依然不低,对没有制造和技术积累的跨界公司而言仍然具有很大的开发难度,这最终一定会体现在产品的质量竞争之上。

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人认为特斯拉就是靠着智能化才得以领跑电动车市场。实际上,特斯拉的先进制造能力已经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对此马斯克亦不讳言,这位曾经一度在特斯拉至暗时刻困守工厂“咀嚼着玻璃凝望深渊”亲自解决生产工艺问题的全球首富,在今年4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当今世上没人比我更懂制造业”。

一体化压铸工艺技术,就是特斯拉视制造为第一性的一个典型例证。

早在2019年,特斯拉就发布一体化压铸工艺。经过多年制造攻关,特斯拉已经将一体化压铸应用到了Model Y的前底板和后底板,正在研究中底板的一体化压铸。目前特斯拉正用着力劲科技(HK:00558)采购的6000吨级压铸机在自家超级工厂做汽车零部件的一体化压铸。

图:特斯拉一体化压铸布局;来源:压铸周刊,东吴证券

为什么特斯拉要开发一体化压铸?传统的汽车制造工艺需要经过冲压环节先生产出众多零部件,再通过焊接将这些零部件组合到一起,最后再进行涂装。而一体化压铸能够“取代”传统的冲压、焊接环节,一次性做出大型的零部件。简单总结,一体化压铸在零部件数量、生产时间、生产成本、汽车轻量化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可以想象成汽车制造和工艺的升级。

具体来说,特斯拉在Model Y上使用一体化压铸后,车身后底板零部件一下从70个削减到2个,本来用于后车身装配生产线简化为一个压铸机,带来生产工艺流程大幅简化。同时,一体化压铸还能实现轻量化减重10%,14%续航提升潜力。显然,不断提升的制造能力已经成为特斯拉领先竞争对手的关键。

图:特斯拉Model Y后底板的一体化压铸工艺;来源:特斯拉

再回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简单复盘亦不难发现,我们之所以能在新能源浪潮里独树一帜,政策预判导向下的产业链协同发展是根本原因。其中,最核心的竞争力,依然来自于新能源“三电”等生产制造工艺的全面领先与规模性成本下沉。以电池生产工艺为例,从早期的圆柱、软包,到最近两年的CTP、刀片电池,极大促动了整个产业的快速扩张。

即使从负面案例观察,比如困扰当前整个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矛盾——上游原料供给问题与应用侧的充电焦虑等问题,依然是卡在生产工艺这个产业第一性上。

可以预期,这些核心矛盾的最优解,仍在于新一代工艺技术,包括且不限于麒麟电池、4680电池、钠离子电池甚至固态电池,以及高压充电平台等新型工艺技术的成型与更低成本产能释放。

总之,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成长预期,无论作为从业者还是投资者,都需要保有先天敬畏以及后天勤勉,本质原因在于它是一个“超级重资产+强周期+高制造壁垒”的产业,不存在天生骄傲式终局思维,它的底层规律是制造业的基本规律——基于制造能力和生产工艺进步的成本与服务竞争。

02 新能源汽车需要怎样的“中国制造”?

从产业第一性出发,中国新能源汽车需要怎样的中国制造这一问题答案,便不言而喻。这种类型公司,至少需要具有以下特质:

  • 具有制造业基因;

  • 经受过行业周期磨砺建立了充分反脆弱性;

  • 在核心零部件、制造流程等关键领域具有比较优势;

  • 因循时代精神在市场竞争中构建起硬核生产工艺体系;

  • 有市场普遍认知度的明星产品;

  • 明确自己的负面清单,主动拥抱变化,实事求是地寻找最优解。

通观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领域的竞争格局,一些上述广谱特征鲜明的公司已经受到市场的拥抱——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一些具备上述广谱特征,但仍待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公司则正在异军突起——比如广汽埃安、长安汽车以及本文的剖解标的——小康股份(赛力斯)。

上个月末的4月29日,小康股份公布了2021年度及2022Q1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21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7.18亿元,同比增长16.89%;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4.14万辆,同比增长104.39%;2022年Q1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42万辆,同比增长207.43%。在研发方面,2021年研发投入为19.49亿元,占营收11.66%。

全年数据之外,关于小康股份需要关注的一重现象还在于:在各大汽车厂商提车难的背景下,该公司3月、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7000辆。

其中,其新能源汽车品牌赛力斯·问界M5上市首月(2022年3月)即售出3045辆,排名20万以上新能源SUV销量第五的位置,超过了蔚来EC6和大众ID.4 CROZZ;另据上周发布的4月产销快报显示,赛力斯4月共销售3439辆,同比增长1248.63%,位列本土新能源车企销量第8位,是增速最高的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 

图:2022年4月本土新能源车企销量排行;来源:三方公告统计

结合上述数据可以发现,与特斯拉、比亚迪等全球产业龙头相比,小康股份仍有显著差距;但置于整个产业参照系内,它的“面子”与“里子”,都具有鲜明的特征与比较优势,是为数不多率先走出内燃机时代且在新能车领域初步建立市场地位,并且面向未来具有韧性与相对确定性的公司。

对此,在解析它的核心竞争力构成与方法论过程里,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在当下亦显稀缺的双重内核力量:

【1】市场精神造就“重资产”壁垒

回溯迄今36年成长史,小康股份(赛力斯)先后经历“三次创业”:

1、1986-2002,从一根弹簧做起,制造业基因与生俱来,成为中国摩托车产业链核心力量。

1986年,时年23岁的小康股份创始人张兴海,创办了重庆巴县凤凰电器弹簧厂,开始电器弹簧加工业务。从十几个人的“小作坊”起步,弹簧厂渐渐发展成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

十年沉淀之后,到1996年,张兴海成立重庆渝安减震器有限公司,开始进军更高技术含量的摩托车和汽车减震器市场。靠着过硬的技术和质量,小康的减震器迅速得到长安、东风、嘉陵等汽车和摩托车厂家的认可。在当时,一家企业能进入长安、东风供应链,就好比今天进入“苹果链”。

到2002年,小康成立新感觉摩托车有限公司和新感觉摩托车销售有限公司,布局摩托车产业链。从一根弹簧到一辆摩托车,小康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张兴海不甘于此,他还有更大的梦想。

2、2003-2016,二次创业,从微车领域破局进军汽车制造,成为细分市场三强之一。

转折点发生在2003年,当时东风公司想进入微车领域,正在寻求合作伙伴,本身就是东风公司优秀供应商的小康成为不二之选。当年6月份,小康与东风公司合资成立东风小康,开启微车整车生产、销售业务。创业17年,张兴海的造车路开始了。

凭借减震器和摩托车生产中积累的制造和供应链能力,短短7年时间,到2010年,小康的微车销量及市占率进入行业前三,与五菱、长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2016年6月15,小康成功登陆A股。

3、2016至今,第三次创业,最早也是最成功的转型新能源的中国传统主机厂之一。

上市后第二年,也就是2017年,小康发布《小康股份关于全资子公司年产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的公告》。同时,小康旗下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获得全国第九张新能源生产资质,这标志着小康的电动化下半场开启。

短短两个月,在2017年3月16,小康(美国)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位于美国硅谷的总部大楼即投入试运营状态。同年6月,小康收购美国顶级的汽车解决方案集成供应商AM General公司的民用汽车工厂。仅用时两年,金康赛力斯首款新电动汽车实现全球首发。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比较熟悉了,2021年4月,小康与华为达成合作,推出赛力斯华为智选SF5;2021年12月份,赛力斯发布全新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AITO;今年3月份,AITO品牌首款车型问界M5开启交付。最新数据显示,在更小的成本支撑下,赛力斯已成为位列本土新能源车企前8强,是增速最高的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

图:赛力斯厂区;来源:网络

4、穿越3轮周期的奖励:完整的汽车制造的核心工程能力。

从一根弹簧起步,经过摩托车,到燃油车,再到今天的新能源车,小康股份(赛力斯)已拥有20余年完整汽车制造的核心工程能力。

尤其在进入整车领域后,在“精益生产”方式的指导和要求下,公司搭建起了成熟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可以看到2017年的数据,虽然当时公司以中端产品为主,但凭借一流的制造水平和成本管控能力,其销售毛利率达到22.18%,在国内主要车企中处于前列。

图:2017年国内主要车企毛利率;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信建投

同时,小康整车制造的工程能力,在新能源车上也一以贯之:提前布局核心的三电系统,独立打造纯电驱增程平台DE-i,同时,亦逐渐全面掌握了领先的动力系统技术。

具体来说,小康在电机领域已实现交流异步+永磁同步电机双覆盖;在电控领域正在介入IGBT+碳化硅逆变器技术开发;在电池领域实现高安全、高倍率、长寿命电池系统;在技术平台领域实现增程+纯电两个技术的并行发展,自主开发75KW和90KW增程产品;在认证领域已经符合美标+中标+欧标产品制造能力。

截至目前,它作为国内第9家拿到工信部和发改委“双认证”新能源生产资质的整车厂,储备的全链条专利技术近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157件。

图5:小康股份将三电系统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来源:小康官网

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工程,便是位于重庆两江的工业4.0智能工厂,除了以超过1000个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自动化优势外,智能工厂还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实现了制造的平台化、柔性化和透明化,既可以确保所生产车型实现“高品质交付”,还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定制。

图:两江智能工厂简介;来源:小康官网

以上历程清晰显示,小康股份的发展历史,是呈现市场经济本质精神的历史——在内燃机时代中国后发追赶阶段,从成立到市场地位形成,基本都是完全竞争结果。

这一过程里,小康股份(赛力斯)构建了前述广谱特征中的前4点:制造业基因与生俱来;历经多轮重大周期考验,建立了充分反脆弱性;在核心零部件、制造流程等关键领域建立比较优势;以及硬核生产工艺体系。

当前,正处于第三次创业时态的小康股份,对自身原力——市场精神——的认知格外清醒:在上个月末年报发布日,小康集团轮值董事长张正萍在其履新后第一封内部信里明确提到,“小康的三次创业,也是三次面对历史的抉择,每一次都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是我们敢于抓住时代潮流,踏对发展节奏,大胆创新的结果。我们事业的成败与否,只能由竞争和创新的结果来决定。什么是创新驱动,求生求变就是创新驱动。”

【2】时代精神熨平“强周期”桎梏

没有公司的时代,只有时代的公司。小康股份三次创业,既来自市场竞争的天然指引,也来自自身对于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二者共振之下,塑造了它的坚韧性格,也推动其从偏安西部重镇重庆一域的地方民企,成为市场网络辐射全球的中国制造品牌。

梳理小康股份(赛力斯)的时代精神,也间接解答了当前萦绕在中国新能源造车领域的两个重要疑问:

1. 传统主机厂如何平顺地向电动化转身?

2. 以及,如何应对智能化浪潮?

实际上,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概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小康股份的历程可见,只要因循时代精神与产业第一性,问题的求解便是一个顺势而为的过程:

市场精神,赋予了小康鲜明的时代精神,使得它在产业之先,即建立起对抗新的周期的认知:2014年即着手新能源产业研究,并在2016年起筹备新能源转型,这是它率先在内燃机阵营里脱颖而出,初步建立新能源、智能化形象的必然原因。

因循时代的指引,便不会存在历史包袱,尤其是思维包袱。这种鲜明的时代精神,能够从上至下统一思想,建立竞争铁军。更重要的是,这种忧患与先机变革优势,已经初步转化成为三电、生产工艺技术优势,并在智能化思路上达成了拥抱最优解的果敢。

展开来说:

1、顺应时代特征,向市场要答案

一根弹簧的价值必然不如一辆摩托车,而摩托车市场的未来亦必然让位于汽车。但以怎样的姿势造车,却需要顺应时代的特征,向市场索求答案。

在小康造车初期,中国刚刚处于城镇化起步阶段,城镇的发展离不开运输,自然也将带来出行方式的改变。小康顺应市场认准了微车这个市场。其实这在当时是颇为大胆的举措,因为大部分车企更加看好利润更高、空间更大的乘用车市场。

现在回过头看,从2001到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7.7%提升到53.37%,而微车产品凭借产品经济、实用、性价比高等优点,在城乡发展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微车产业也一度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分支。对于小康,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其在微车领域的多年积累为后来发力乘用车领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2015年开始,SUV车型在中国风生水起,公司迅速深入布局SUV市场。到2016年6月,小康自主研发的首款SUV风光580重磅上市。区别于其他车企,小康为风光580车主提供7年/15万公里的整车超长质保,堪称业内新标杆。这背后底气正是来源于小康对生产制造工艺的“苛求”。

最终凭借“超级空间、超级驾乘享受、超级品质保障”三大核心卖点,风光580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赞誉。上市第三个月销量便突破万辆大关,2017全年风光580销售达到17.6万辆,短短20个月,风光580销量突破30万辆。

图:小康首款SUV风光580;资料来源:小康官网

作为小康涉足SUV市场的开山之作,风光580一炮成名。在风光580之后,小康又推出风光560等S车型,延续着公司在SUV领域的强势表现。

可见,从风光的大卖到赛力斯异军突起,在充分的市场竞争里自我证明,从无偶然。

2、敏锐把握时代潮流,主动寻求“最优解”。

实事求是地说,以小康这样一家内燃机整车制造商的家底,应对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挑战,是需要智慧的。它没有资本像大众或丰田那样,以年度千亿研发投入,招揽上千名数字/软件工程师,加入时代的混战之中。

小康股份的转型智慧,实际上在过去两次创业中,已经得到充分昭示:即,必须要坚持自主研发和开放协作有机结合,以最低成本——而这也是制造业第一性的重要内核之一——拥抱这激动的时代。

在刚踏入造车领域的时候,小康虽然选择的是与东风合作的模式,但小康将民营企业灵活高效的机制与东风汽车品牌效应的良好结合,开创了民企与央企的创新性合作先例。即使在当时东风公司作为我国汽车产业“四大集团”之一,其技术和制造能力都超过小康,但小康一直强调小排量发动机核心技术的掌握和自主研发,通过持续创新逐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小康通过与国内外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将轿车的部分技术运用到微车领域,在提高了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等参数同时还降低了燃油排放。在产品质量上,小康对于微车整车的制造一直以欧盟技术作为标准,早在2007年,东风小康就成为我国第一家通过欧盟技术标准认证的微车制造企业。

小康股份(赛力斯)虽身在重庆,却早已进行了全球布局。从2005年开始,小康就开始出口汽车到海外,布局海外销售网络。从2012年起,小康的微车出口便居于首位。截至目前,小康汽车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都将成为赛力斯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基础。

进入新能源领域,小康依旧果敢地拥抱变化。早在2014年,小康即开始筹备新能源产业研究工作,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开始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新能源车型及其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改良升级。

第二年,开始重点研发三电核心技术。2016年,正式开始面向新能源汽车的第三次创业之路。从2018年开始,在汽车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小康仍然不断加大对智能电动汽车的投入,研发投入常年超营收比重10%。

整车工程是长板,但智能化的短板也显而易见——为此,小康主动选择与华为深度合作,实现双方优势互补。

一方面,华为在智能座舱、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领域能够为小康提供全栈式智能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小康拥有二十余年整车制造经验和工业4.0智能工厂,并且在增程式技术领域也有深厚积累,这正是华为需要的。与华为的深度合作,补全了小康在新能源汽车全域布局的最后一块拼图——智能化。

以上可见,小康身上的时代精神与那些具有明显地方派系、海外合资特征的规模化整车厂具有显著差异,它的基因与华为这类公司类似,具有自我改革精神,从一根弹簧做起,抓住一切机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际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同样高度评价小康,“小康和早年的华为很像,非常有拼搏精神。”

在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过程里,小康股份(赛力斯)对前述广谱特征中前4点进一步巩固同时,亦初步完成了后两项特质的建设:打造出了有市场普遍认知度的明星产品;明确自己的负面清单,主动拥抱变化,实事求是地获取到最优解。

以上,市场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共振下,我们看到,小康股份的第三次创业已获取了稳固的开局。总结来说:在新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领域——三电、超级工厂雏形、品牌心智(赛力斯),小康都有根基。在智能化维度,它最开放,无动摇。它从零部件起家,对供应链理解有优势;同时具备海外网络,存在潜在的国际化基础。

这些都将形成最核心的竞争力——成本优势、竞争思维优势,以及基于二者之上的产业第一性——生产工艺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与精神的集结,使得我们在比亚迪之后,能看到中国新能源整车领域另一捧相对具有确定性的火焰。

03 引申思考:扛起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需要打破的认知陷阱

当一个产业迎来朝阳之时,作为产业者,抑或投资者,难免无限憧憬。前途固然光明,但道路注定曲折,尤其当中难免埋有一个接一个认知陷阱。

比如我们当今谈起特斯拉,从投资者视角出发,可谓高山仰止,包括对马斯克本人亦无尽神话。但我们不能忘记,这已经是一家创立了19年的电动车公司,从0到1,再从1到100,充满至暗时刻,几经破产考验。从多个周期的重资产投入到最终盈利,历时16年时间。

即使是比亚迪,当前A股最强新能源整车王者,从投入产出比去看,同样令投资者惊呼“利润都去哪里了”。翻开它的资产损益表,来自政策的扶持补贴,亦不是小数。

包括宁德时代,当前市场对它的分析论述,多数都属于隔靴搔痒,不足以认清它的竞争力本质其实是基于成本优势的整体生产工艺的强悍。即使它的生产工艺在三元锂电、磷酸铁锂时代独占鳌头,但在材料供给约束下,它仍需持续不断的更新设备、工艺体系,面向更高阶技术工艺——包括不限于麒麟电池、锂离子电池与固态电池滚动投入,延绵不见终点。

即使如小康股份、广汽埃安、长安汽车这样拥有完备硬核制造能力的新能源行业中坚力量,这场必将持续10年以上的马拉松,也只是刚刚完成从0到1阶段,还远未到向它们索取利润的周期之中。

再讲到造车新势力,它们似乎看起来科技感十足,但本质上,表现出的个体能力,其实是中国产业链能力的体现。要知道当年特斯拉,也是在中国的超级工厂建成后迎来产能和产品力的大幅攀升。

此外不得不提的还有所谓软件主宰汽车行业的说法,更要辩证看待。无论是政策还是技术层面,L4级别以上自动驾驶无法一蹴而就,未来一个周期的竞争,仍然是汽车厂商与智能化解决方案同步发展、良性博弈的过程。一旦解决方案成熟,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解方案的成本将指数型下降,这是经济学基本规律,最终还是利好有内功、有市场的主机厂。

这些都是基本常识,却往往与故事讲述者与投资者过于乐观的预期相悖,需要我们警惕与勘破。

识别千里马,要透过面子看里子。汽车产业的第一性告诉我们,“超级重资产+强周期”约束下,不管汽车的形态如何演变,都要求越来越快的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最终实现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服务)。汽车产业的竞争,本质是基于生产工艺进步的成本与服务竞争。

故而需要保持平常心,在更广域的时间维度里认清它们的“反脆弱性”。也就说,从10年以上周期来看,当前的市场焦点们,都将经历更加残酷的周期考验——这一逻辑在当前其实已经开始呈现:

根据乘联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最近一个月(4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环比下降38.5%。这一背景下,那些展现出逆势高增长的品牌值得深入追踪,因为对一家公司来说,逆风周期才是检验其竞争力的关键时间窗口。

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这样高度竞争的领域,逆势而上,意味着更广泛深入的价值链渗透,意味着更大的发展自主权,这类公司往往具备更加稳固的成长基本盘。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认知。

总结来说,以汽车产业自身规律为参照系,摒弃不现实的幻想,在未来10年的市场竞争中构建个体比较优势,保持在主力阵营中不丢位,才是中国新能源车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崛起的根本。

本文系作者 锦缎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AWARDS-文章详情右上

扫描下载App